解读慕王谭绍光惨死苏州的底层原因:战不得,降不得,走不得
发布时间:2025-08-15 14:11 浏览量:1
李秀成在苏福省得权后,对苏州格外重视。苏州的安危成了他心头的一桩大事,哪怕远征在外,也总是有人提起忠王心心念念挂在苏州。1863年十一月末,他带着一万多亲军离开苏州,显然觉察到苏州已藏不住危机。有些人会说,那些年他是不是早已料到结局?可惜忠王离开才不过几天,亲信谭绍光便死于叛将之手。有人问,这一死的背后究竟是巧合还是必然?今天就聊聊为何慕王谭绍光最终死在苏州。
那个时候,天国末年,湘军、淮军、楚军三路联动,形成夹击之势。李秀成不得不穿梭于天京、苏州和皖北之间,兵力分散,疲惫不堪。苏州陷落之前的整整一年,忠王并未亲驻苏州,守城任务就落在了慕王谭绍光身上。这个人物,身份复杂:广西象州人,也是太平天国慕王,忠王亲信又是女婿。童年入金田团营、和陈玉成年岁相近,曾在童子军中被磨砺得很有血性。许多苏南战事靠谭绍光顶着,让李秀成能腾出手在更多地方调动力量。苏州保卫战临近结尾,他权力大增,却也为纳王郜永宽等人的不安埋下伏笔。
秋天时,太平天国在苏浙皖三个方向已是步步败退。战报接连传来,多是失守、投敌与阵亡。谭绍光坐镇的苏州,周围的常熟、太仓、昆山、吴江都丢了,李鸿章联手戈登的常胜军如潮水般包围了苏州。淮军分五路:刘铭传部杀向江阴,程学启部直逼苏州城,太湖水师由李朝斌攻吴江,黄翼升的水师负责来回接应,外加英制常胜军留在昆山随时调动。八面受敌,局势没得选。
苏州易守难攻,靠的是三年经营。太湖水环绕城池,护城河变成防线,加上长城和石垒,城防坚固非常。可11月26日,清军炮轰不断,石垒塌了,防线压缩到城内。常州、无锡两地的太平军将领看着苏州受困,竟无动于衷。苏州成了一座孤城。城中虽然还有守军数万,但据点全丢,仅靠忠、慕二王的亲军已捉襟见肘。这种情况下,“固守”就只是空话。
外头的淮军步步紧逼,城内也暗流涌动。康王汪安钧趁势向淮军主动提出投降。他不是第一个动心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多年来,兵败如山倒。清廷听英国参赞威妥玛建议,发下圣谕,明令不许清军杀降。1862年十二月起,但凡愿意归顺,清军都往安置。南汇、常熟的降将吴建瀛、骆国忠等人都早早归顺,起了带头作用。苏州城里为首的八大叛将也都跃跃欲试。
李秀成看得明白,曾直接跟纳王郜永宽摊牌。他话说得很透:你们都是两湖人,要走要降随便选,我是太平国的头号大将,投降对我来说那叫不行,咱们互不妨碍。结果确实如此,两广籍的太平军在清廷那是“老贼”,几乎没有活路。而谭绍光,忠王,实际也没第二种选择。
有人认为李秀成不杀叛将算是容忍,实际是有隐情。一来,忠王生性宽厚,火并不是他的风格;二是他有更重要的任务,天王让他筹饷十万,四十天必须回天京。谭绍光没那回事,他的使命是“守城主将”,必须死守苏州,有王命在身。清军吃过太仓守将蔡元隆诈降的亏,只要有太平军想投诚,必须把忠王或慕王活捉或斩首当投名状。谭绍光这些事看得透,叛将的谋划也了解。偏偏他不能走。李秀成临走时,就算暗中留话,也没法带走谭绍光,这一局早已注定多少。
李秀成于十一月底出胥门,沿光福、灵岩一路离苏。苏州的主降派早就通过郑国魁同淮军头子搭上线。郜永宽、汪安钧逐一在阳澄湖与程学启、戈登谈判。谈了一阵,最终定下“杀慕王以示诚意”。戈登备忘录里写得很直白,程学启传话,郜永宽说杀慕王,便是苏州降清的敲门砖。
一切到了12月4日终于摊牌。午饭后,谭绍光召集众将到慕王府议事。席间气氛紧张,饭毕一场血案爆发。他到底怎么死的,传言众多。有人说是叛将持短柄洋枪射杀,有人说纳王郜永宽出暗号,天将汪有为挥刀砍头,还有戈登的记录,说康王汪安钧用匕首捅在脖子上。说法多,真相扑朔。反正当天慕王死了,跟着几乎整个亲信集团惨遭屠杀。叛将率部打开城门,引淮军进城弹压。
这一杀,慕王没生路。战也不能降也不行,走也走不了。有种说法是他之死全是无奈,可转念一想,他若能投降,说不定也有活路?但毕竟是忠王心腹,两广旧部,不是降的人就是谁也是。
慕王谭绍光的矛盾并不仅仅在于个人选择。那些年的太平军将领,不少都想活命,但“老贼”标签一旦上身,清军不会容。多少人心存侥幸,终究还是死路一条。这一场苏州血案,没人是赢家,也没人能全身而退。慕王之死留下的只能是遍地血光,死局中的死局。
有意思的是,杀害慕王四王四天将等刚刚投降,没过两天,李鸿章就将他们全部诱杀于吴县城外。他的理由冠冕堂皇,要清洗叛将“以儆效尤”。跟着就是苏州杀降,两万余人被斩尽杀绝,这一桩比慕王之死还凄惨。至此,苏州鲜血流成河,太平旧部基本覆灭。
再回头看忠王李秀成的那段抉择,他到底是不是“够狠”呢?有一说他出走前还想保下谭绍光,但其实谭绍光是被所有人“推向死亡”。到这么多说法里,却没哪个能完全对得上现场,那么究竟谁该负责?但忠王没法救,慕王也没法活。
网络查到的相关数据,2018年的清史档案比对,12月4日收城后一天,苏州城内人口骤减两万多,城门口当时留下的血迹据说连下雨也没洗掉。英国戈登的备忘录,里面记过慕王死时所有的谈判细节,还有程学启临终前的悔语:“杀忠王了结此局,终究不得善终。”但也有数据互相矛盾,部分史料宣称忠王早就有意让苏州自行了断。谁知道呢?
这种复杂局面,归因有点乱。苏州之战,城内主力其实已自乱阵脚,外部压力只是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慕王是忠王心腹,他的死却没有忠王插手。再看那一批新主力降清后都活不久,忠王后来也未能善终。历史并非只有绝对的命定。
苏州这里,血光和权谋交织,不管是慕王不得不死还是忠王无力回天,最终都算是被大势裹挟。后世研究这些事,总归有盲点,谁也不肯说破。如果说慕王必死,实际也未必,他身边的局外人多了一些机会,多了些内幕。可历史只有一个结局,有些人做不到,有些人本来能做成。
很多天国将领结局都带着遗憾,忠王、慕王或许也曾想过改变。苏州这一役留给后人的反思空间不少。至今还有争议,说忠王是不是太过温和,慕王是不是太过悲情。其实这都是事后诸葛,谁又能拎得出真正的答案?
每次翻开古籍,总会再遇到这些无法解释的死局。苏州城外的水和血,还有那些被丢下的名字,至今都留在旧纸上。
历史的舞台很大,个人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慕王谭绍光之死,那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小人物无法逆转的大势。世事就是这么复杂,也许只能这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