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就业“冰火两重天”:中国岗挤崩官网,日本却上演“抢人战”
发布时间:2025-10-02 09:55 浏览量:1
2025年,中日两国的青年就业市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一边是中国年轻人挤破头找工作,一边是日本企业排队送礼、甚至下跪抢年轻人。
这种反差让人忍不住好奇:为啥日本人口跌了十几年,年轻人找工作反而容易了?
先看两组扎眼的数据。
2025年8月,中国16到24岁青年失业率达到18.9%。
这个数据特意排除了在校生,统计的全是社会人员,已经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同期河南胖东来超市公开招聘900个蓝领岗位,岗位多是收银、保安、保洁,还只招河南当地人。
结果一小时内招聘官网就被挤崩溃,最后900个岗位收到了13万份报名。
而日本这边,情况完全反过来。
2025年东京23区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8.1%,私立大学甚至突破了99.2%。
更夸张的是,东京大学生毕业前半年就拿到录用通知的比例有83%。
也就是说,只要不是班里常年垫底的10%,大四寒假回来基本就能拿到offer,毕业就能上岗。
连地方普通大学的学生,只要专业不冷门,不仅能找到工作,还能挑挑拣拣。
日本企业为了抢年轻人,几乎拿出了“家底”。
岗位福利多到让人意外,入职送iPad、试用期包租房都是常规操作,有的公司还直接帮还学生贷款。
东京能源与系统公司,给员工每月最高2万日元的贷款补贴。
最多能补到36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超15万,今年春季还超额完成了招聘目标。
对求职者的要求也一再降低。
出租车公司招司机,年龄从22岁到75岁都可以,没经验、只有自动挡驾照也行。
公司出钱让你学二驾照,学习期间工资照发,最长能学半年。
IT公司开价月薪35万日元起,一年给130天年假、四次奖金,加班还能拿双倍工资。
只要有一年以上开发经验,简历空白都能面,一次线上面试通过就发offer。
就连保洁员,第一年薪资都能到300-400万日元,人民币15-20万,入职给10万日元奖金。
学历、经验不看,50岁以内都行,身体好的话60岁也收。
不光中小企业,大企业也在放低姿态。
三井不动产从2023年就给新员工发“预成期薪资补贴”,怕刚入职提成少影响收入。
丰田不再盯着学历和名校,更看重应变力和沟通力,还把四轮面试减到两轮。
以前被当成“铁饭碗”的日本公务员,现在成了年轻人不太愿意去的选择。
2024年底东京都政府特意找00后团队设计招聘页面。
用社交平台打广告,就为了打破“公务员无趣”的印象。
地方政府比如福冈、大阪还设了“青年留任促进室”,就怕大学生都跑到东京去。
答案其实很直接:人口少了,岗位却多了。
日本15到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每年都在减少,而且是一年少几十万。
与此同时,全日本企业每年新增的岗位有79.7万个,岗位数量远远超过找工作的人。
这里得说个关键数据:有效求人倍率,也就是市场上的岗位数除以求职人数。
2024年日本全国的有效求人倍率是1.25,东京更夸张,达到1.6到1.8。
这意思就是,全国平均1.25个岗位抢1个人,东京快2个岗位抢1个人。
以前是公司挑人,喊“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现在反过来,是年轻人挑公司,心里想“你不招有的是公司招”。
少子化和老龄化这两个常被说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上反而让年轻人成了“香饽饽”。
日本社会慢慢达成了共识:年轻人多的时候,可能只是随叫随到的劳动力。
但年轻人少了,年轻人本身就成了稀缺资源。
为了留住这份资源,从中央政府到地方企业,都在想办法抢人。
甚至抢的不是精英,只是愿意工作的年轻人。
和日本比,中国年轻人的就业压力要大不少。
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有1222万,再加上2023到2025年没就业或灵活就业的往届生。
算下来今年找工作的年轻人可能突破1700万。
但岗位需求却在减少。
2024年中国GDP增速为5%,比前几年慢了不少。
受全球经济下行和产业调整影响,企业招人更谨慎了。
互联网大厂比如腾讯、阿里、字节,校招规模比2022年降了30%-50%。
制造业因为自动化升级,2025年岗位预计少200万。
中小企业也不好过,2024年全国注销的企业突破500万家,就业空间又被压缩了。
还有些问题更现实:研究生毕业人数多,但高端岗位没跟上。
有的985硕士起薪跌破6000元,甚至出现“博士竞聘社区干事”的情况。
房地产、教培、金融这些以前的“热门行业”,现在招人缩水。
土木、建筑相关专业就业率跌到50%以下,普通院校金融专业就业率不足40%。
灵活就业的人有2.2亿,但60%月收入低于5000元,社保覆盖率还不到30%。
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这些岗位早就饱和,有的城市骑手数量比订单需求多3倍。
35岁也成了一道坎。
互联网、制造业、房地产行业里,35岁以上的求职者投100份简历可能都没面试机会。
普通院校的文科生更难,2024年部分二本文科专业就业率就低于40%。
2025年可能还要跌,不少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风险。
当然,不是说日本职场就是完美的。
这里的创新活力远不如硅谷,想靠上班实现阶级跨越基本没可能。
很多日本人一辈子年薪也迈不过千万日元的坎,外国人想突破就更难。
但单看就业这件事,日本因为“人少岗多”,年轻人不用挤破头。
中国则因为“人多岗少”,年轻人得在竞争里找机会。
说到底,就业市场的温差,核心还是“供需”两个字。
日本用十几年的人口减少,换来了年轻人职场的“供不应求”。
而中国要面对的,是如何在千万级毕业生的压力下,创造更多合适的岗位。
这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而是两国不同阶段要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