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刷屏的开学演讲:长成什么样,你说了算!

发布时间:2025-10-02 10:51  浏览量:1

孩子们,先允许自己不知所措,再认真想想,下一步该往哪儿长。——张桂梅

越是在众声喧哗中,越需要一颗真正安静下来的心。我期待同学们能够成为这样的自觉者。——陈先发

每一次直面未知的挑战,其实都是自我发现的机会,只有勇敢探索,才能在大学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与潜力。——庞众望

张桂梅×宋佳

2025开学季演讲《生长》

以下文稿根据视频《生长》的演讲内容整理:

张桂梅:开学了,恭喜你们进入新的生长阶段。开学前,我会亲手调试每一盏走廊的夜灯。姑娘们怕黑,灯亮着她们背书不孤单。

宋佳:我那会儿开学,总会把新课本包上书皮,在扉页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到现在了我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只不过书本变成了剧本。

张桂梅:开学后,每天我都会拿起大喇叭喊:“你迟到了!”“快点了,快点!”“五分钟洗漱,十分钟后楼下操场集合,快!”学生们问我,咋老这么严厉?但我真的想让她们多学一点,再多学一点,好能走出大山,走向她们不曾想过的未来。

宋佳:我想此刻,你们感受着新生的喜悦,但我想,或许还有面对一片新天地的紧张与忐忑。19岁的时候,我刚刚推开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大门,我看到我的同学们都有表演经历,一张白纸的我心里不禁地要问:我是不是来错了地儿?我觉得我好像起步就比其他人矮了半截儿。你们看,迷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张桂梅:17岁的我,一个东北姑娘,来到云南支边,三次高考都与大学失之交臂。我一头扎进陌生的土壤,内心却是既向往着天空,又有不确定带来的畏惧。所以,孩子们,先允许自己不知所措,再认真想想,下一步该往哪儿长。

宋佳:先去试试呢!就像这些植物,它们破土而出,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生命的探索,顽强地长叶拔节,一步步勾勒出属于自己的轮廓。我记得在《山花烂漫时》里面,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希望不是别人给的,是靠自己争取来的,知道吗?”同学们,不妨大胆去尝试,勇敢去做那些可能做、可以做的事情吧!

张桂梅:从小事做起,最后做成大事。就像这些大树,高擎天空的同时,根须早已在土里向下延展、扎牢。云雾消散后,成为大地上最坚定的存在。

宋佳:植物的生长需要时间,我们的生长也需要时间。每个人的高光时刻都需要经历漫长的沉淀,只要有态度,有意志,时间会让你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长成什么样,你说了算!

张桂梅:开学了,去吧!山花烂漫的一天,一定会来!

陈先发

复旦大学2018级新生开学演讲

《不做“空心人”》

亲爱的同学们:

祝贺你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成为新一代复旦人。希望在你们身上。

今天凌晨五点多钟,我独自在校园走了很久,感受到一种特别而久违的宁静、肃穆。我知道这宁静和肃穆,在世上任何别的地方,都永不可被复制,它封存于我心底,瞬间被这熟悉的一草一木激活了。站在3108阶梯教室前、在当年的七号楼如今的任重书院楼前,真是百感交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好友聚会也就在当年的干训餐厅请喝一杯酸奶而已。有时,我带着两块干面包一头扎进图书馆,深夜才会出来。但那些年复旦浓厚的理想主义氛围,一个穷学生心中的万丈豪情,穿透时光的铁幕,仍时常叩击我的内心。仿佛也是在警醒我,在一个人内心,真正不可消逝的,到底是些什么。钱穆先生曾说,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对传统,应怀有温情和敬意。对我们的个人史,又何尝不是如此?离开复旦的三十多年中,每当我苦闷、矛盾、彷徨之时,复旦时期的无数细节,先生们给我的种种教诲时时浮现。可以说,母校对我灵魂的滋养、对我内心的教育从未中断、从未停止,也永远不会终止。

同学们,你们生于本世纪初,是崭新的一代人。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数千年未有的巨大进步,物质生活和人本身生存状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哺育了你们。你们是在信息时代出生并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整体上看,这一代人视野开阔,聪慧敏锐,自信而独立。

我的儿子是这一代人中的一个。我有个保持了十多年的习惯,在他读书和生活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会写一句话送给他,让他去反复体味。在他赴国外读书时,我写了五个字送给他,叫:不做“空心人”。

为什么有这么一句呢?我是在警示他,对这一代人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方式,要保持足够清醒的审视和反省。

曾有一个你们的同龄人,这样对我描述他的状态:睡眠之外,时时刻刻在刷屏,明知绝大多数信息无聊无趣,甚至扭曲、有害,仍止不住地去刷。但越刷屏,就越有信息饥饿感。一旦手机离手,就会失魂落魄。信息的海量堆积不仅没有带来内心的充实,反而总觉得内心空荡荡的。

我知道这已经是个常态。这个时代对信息消费的依赖性,正在逼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但真正让我担忧的,还不是这个。我发现,即使是面对难得一见、瑰丽雄奇的自然奇观,面对渴盼亲情的家中长辈,面对他人的痛苦遭遇,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动于衷、一种超然的淡漠、一种对现实的疏离感,甚至是麻木。高度的信息化,有着把这个星球每个角落的人都有效联通起来的神奇能力,但同时,它本质上也加剧了每个个体内心的“孤岛状态”。所以我告诫儿子:不要被物质和消息的过度消费“空心化”,成为“空心人”。

我当然不是在否认信息化对人类发展的的澎湃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无与伦比的,是无法被颠覆的。我在想,在高度信息化的生存中,人本身如何不沦为一种快速消费品。

越是在众声喧哗中,越需要一颗真正安静下来的心。越是快速变化的时代,越需要一颗真正慢下来的心。我期待同学们能够成为这样的自觉者。

世界上所有的美,都需要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漫长时间的淬火。读书、求知,当然更不例外。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知道,长得过快的树,是空心的,其材质不堪大用。在信息时代,整个社会的“速生、速成”的心理惯性,事实上得到了强化。我期待同学们从这种强悍的惯性中,挣脱出来。

在时代的屏幕上瞬间自生自灭的文字,越是浅陋粗鄙,就越需要有人能以“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勇气,舍弃眼前之利、萤火之光,创造出能昭示一个时代良心和品质的精神产品,穿透这个时代流传下去。

越是有人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就越需要另一群人懂得,应该往这种空荡荡中填补些什么。

越是有人不再确信什么,觉得“爱”“理想”“信仰”成了过时的、陈旧而虚张的概念,就越是需要另一群人把这些词,高高地举在头顶。对内心贫乏的人来说,这些词是空的。而对内心丰富的人来说,它们永远是有血有肉的,是新鲜的。

对大自然、对现实的变迁、对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内心的触角都要敏感地、密切地去感受它们,催生清新的生命感,不必去过度转述网络上苍白的“二手人生经验”。只有这样,明确的信念才会产生,生命的内在热度才不致流失。

教育的根本要义是什么?今天在场的老师们远比我有权威来作出阐释。我对它有九个字的个人解读,叫:“有所学,有所成,有所爱”。同学们根据个人兴趣、能力结构和社会需求,选定了自己的专业,这是有所学。最终,在一些专门领域形成独到见解,有了贡献,成就了更好的自己,甚至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是有所成。这一步,在大师林立、治学传统根深蒂固的复旦,也是能做到的。

最困难也最要紧的是,要“有所爱”。一个人,对求知、求真理没有非同一般的执着,没有一种内心的灼热,没有百折不挠的坚忍,自然匹配不了一个“爱”字。没有固守社会良知正义、突破一己局限的家国情怀,自然也难以体察到这个境界。有所爱,意味着献身精神、一种信仰;意味着可能需要放弃很多,也需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时时唤醒自己。

这一定是个长期的、艰苦的锤炼过程。在今天世界上,一些大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的校园里,有更多的学生懂得:要把求知、求学上的怀疑精神,与对生命价值的确认和信仰的形成融为一体。把对科学的“冷眼”观察、冷静探索,与做人做事的古道热肠融为一体。把探求真理的坚韧不拔,与生活中怜小怜弱、恤残恤孤的生命柔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一颗“有所爱”的心,才不会空掉。我们才不致沦为一个“空心人”。

在这里,我还要把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名作《月亮与六便士》的两段话,送给同学们。

一句话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克制对唾手可得的实际利益的诱惑,要有一种超越性的、更宽阔的眼界。有时候,抬头看月亮,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因为利益的羁绊,不是那么容易破掉的,尤其是生活在承受重负之时。

另一句话是:“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这句话中包含的力量,正好与前一句形成互补。平凡,是每个人都想着要去突破的。但平凡的真味、深味,又恰恰是在人生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之后。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从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种自知平凡的谦卑。

同学们,四年之后,当你们从复旦毕业之时,一定会有某种强大的心灵共性,在你们和我之间形成。也唯有如此,一所伟大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才会永恒地存在。

谢谢大家。愿每一位同学都有美好的前程。

2025清华新生《成长报告会》演讲

以下文稿根据演讲视频整理,有删节:

首先欢迎各位学弟学妹们能够来到清华园。希望这片土地能在未来承载你们的梦想,见证你们的成长。今天也非常感谢学校和白老师的信任,让我有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清华认识和发展自己。

全面发展是清华对每一位学生的期盼,大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成长的平台。在本科阶段,学校设立了社会工作、志愿公益、学业优秀、科技创新等各类的单项奖学金,提供给大家多元发展的机会,正是鼓励我们能够在多个维度上探索自我、全面发展。就像白老师刚才所说的,清华足够大,可以满足大家无限的可能和想象。

回想起8年前的时候,我和你们一样,也是怀着一种激动的心情来到这里。同时呢,面对着未知的大学生活,也有一些迷茫和不安。当时就是在新生教育上,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每一个学生来到这里,都会是一张全新的白纸,未来的人生,需要你们自己去装点和描绘。这段话一直萦绕在我耳边,因为当时他点燃了我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想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让我意识到,在清华要直面未知、勇于探索、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在那之后,我担任过团支书,参与过支教,也带队过社会实践,参加过科研。其实大家要知道,在清华并不是每一次的尝试,你都能收获一个圆满的果实。就比如说,当时在我担任团支书期间,我就曾经出现过很多的纰漏。有一次甚至在整理材料时漏掉了一些很关键的内容。这个问题在现在看来它可能是很低级的错误,但是那时候的我,是第一次承担全程工作,经验其实可以说几乎为零。幸亏系里学生会的学长学姐们经验很丰富,班里的同学也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包容,最终大家一起解决了问题。

有时,对未知的恐惧,可能会让我们在面临一些事情时望而却步。但是请同学们相信,在清华,未知并不可怕。因为这里的老师和同学都会很乐意帮助大家去成长,给予大家时间去积累经验。因此,在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勇敢探索,因为每一次直面未知的挑战,其实都是自我发现的机会,只有勇敢探索,才能在大学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与潜力。

又红又专,是清华人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就像刚刚白老师提到的,又红又专的红,是家国情怀、是责任担当。其实很多人在清华的探索和尝试当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们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在进入大学以前,我既是坚定的,也是懵懂的,我想这也是现在在座很多同学的状态。坚定在于,我们知道自己肯定要努力地学习,但是懵懂在于,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去往何方。而我正是在大学的经历和优秀学长的指引下确立了方向,也激发了我科研报国的信念。就我就读的精密仪器系,始终教育学生要精益求精,止于至善,鼓励我们矢志报国……

又红又专的专,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清华的成长故事往往都离不开失败、挫折和坚持……2022年我开始进行一款高精度测量仪器的研发,在这之后,近两年五百多天的时间里,有四百多天我们都是在失败中度过的。每天的工作就是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然后发现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就这样循环往复。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和实验室的师弟们甚至一度觉得这个研究可能没有办法实现,但是就是清华人精益求精、永不言弃的精神一路支撑着我们走到了最后。当整个研究收获了圆满的结果的时候,再回首过去的失败和挫折,会发现,那些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与经验。

在清华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反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在清华究竟书写了怎样的一幅人生画卷?每一个阶段,它的答案都各不相同。在最初的几年,我觉得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它象征着自己在清华这个广阔舞台上的探索。而在接触科研之后,我又觉得是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它代表了自己在专业领域上的深耕细作,在未来我希望它能够是一幅写意山水,胸有沟壑、虚怀若谷,正如清华教给我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这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校园里成长,我相信大家画出的每一幅清华画卷都是独一无二的。

最后希望各位学弟学妹们在校园的这几年,既能够传承又红又专的清华底色,又能够全面发展,勇敢地绘制属于自己的独特画卷,能够直面挑战、勇于探索,践行行胜于言的校风。用每一次的尝试,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锻造自己的意志品质。在未来走出校园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自豪地说一句,我在清华,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编辑:楚小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