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为什么会遭官媒痛批?

发布时间:2025-10-02 13:55  浏览量:1

2025年9月29日,《人民日报》《南方网》等多家官媒集体发声痛批张雪峰,这位坐拥数千万粉丝的“教育顶流”瞬间陷入舆论中心。从账号被多平台标注“禁止关注”到商业模式遭全面质疑,这场风波绝非偶然。官媒的集中批评,直指其言论与行为对教育生态、社会认知及市场秩序造成的多重危害,更敲响了警惕教育功利化异化的警钟。

官媒痛批的核心,在于张雪峰极端功利化的教育观动摇了国家人才根基。他将教育窄化为纯粹的“就业工具”,用单一的“就业率”标尺衡量所有学科价值,炮制出“天坑专业”清单,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与土木等工程学科简单归为“就业陷阱”。这种短视认知在其言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理科590报新闻?闭着眼睛摸专业都比新闻好”,完全否定了人文学科在文明传承、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价值。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观点的前后矛盾与短视本质。五年前还大力推崇“就业稳定、前景广阔”的土木工程专业,如今却对咨询该专业的考生冷嘲热讽,这种随短期行业波动而摇摆的指导逻辑,与教育“长期投资”的本质背道而驰。《人民日报》明确指出,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高精尖领域均离不开底层学科支撑,若全社会被功利思维裹挟,无人愿坐基础研究“冷板凳”,国家创新体系将面临断层危机。

煽动性言论引发的社会对立风险,成为官媒批评的另一重要维度。张雪峰曾宣称“统一战争枪响即捐5000万”,该言论经外网传播后引发热议,被指“消费爱国流量”“鼓吹战争煽动对立”,甚至被类比为“军国主义”表达。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论具有强大的传播放大效应,这种将严肃议题简单化、情绪化的表达,极易撕裂社会共识,与主流价值导向形成偏差。官媒强调,公众人物的言论需兼顾社会责任,而非为博取流量肆意煽动情绪。

以“焦虑变现”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更是触碰了市场监管与社会公平的红线。张雪峰一边以“普通人家代言人”自居,一边推出12999元的“梦想卡”与18999元的“圆梦卡”等天价志愿填报服务,20分钟便被抢空,价格较上年还上涨1000元。但付费用户很快发现,所谓“一对一服务”实为助理按模板生成报告,与几十元的网络课程并无本质差异。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教育焦虑,再将焦虑转化为商业利润的操作,被《南方网》批为“制造焦虑—收割流量—高价变现”的恶性循环。

其商业行为的违规性更不容忽视。团队4月便宣称“高考押题卷已印刷完成”并公开售卖,而高考命题5月才正式封题,明显违反教育部门“禁押题宣传”规定。更讽刺的是,这份售价168元的预测卷不仅出现错别字与重复选项,客服还以“拆封不退”为由拒绝退款,涉嫌虚假宣传与消费欺诈。此外,其推出的“提分笔记”因内容空洞,被用户投诉“不如2元口袋书”,进一步暴露了其产品的质量缺陷。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商业模式加剧了教育不公平。上万元的咨询费让贫困家庭望而却步,最终只能为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提供“竞争优势”,形成“越有钱越能获取信息”的马太效应。当教育咨询沦为奢侈品,其宣称的“打破信息差”便成了自相矛盾的谎言,与教育公平的基本准则严重相悖。

官媒的集体发声,本质上是对扭曲教育价值观的必要矫正。张雪峰的走红折射出社会对教育回报的焦虑,但这不能成为功利主义横行的借口。教育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就业,既需要工程师攻克技术难关,也需要哲学家探索精神边界,既需要程序员构建数字世界,也需要历史学家传承文明薪火。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教育选择不能只剩‘功利’一把尺子”,每个学科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此次事件为所有公众人物与教育从业者敲响警钟:流量之上更有责任,商业之外需守底线。唯有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摒弃短视的功利思维,才能真正培育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多元人才,这正是官媒痛批背后的深层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