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气象——祁海峰中国画作品展” | 以崇崛山魂抒写中国精神

发布时间:2025-05-25 17:28  浏览量:4

我以太行山、长城、海港等熟悉的题材下笔,创作了一系列凸显中国精神的美术主题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我对现实存在的思索和想象的综合体现,更是我中西绘画手法融通的结果。

——祁海峰

“太行气象——祁海峰中国画作品展”以百幅丹青力作,在书画频道美术馆呈现了一场跨越山河的艺术盛宴。

展览分为四大篇章:“苍韵太行”以遒劲笔墨刻画出太行的嶙峋岩壁与壮阔峰峦,彰显其苍凉雄浑的铮铮铁骨;“赤焰太行”通过革命题材的深情笔触,将硝烟岁月与英雄精神凝于画布,讴歌不朽的赤魂信仰;“雪域梵音”则转向雪域高原的圣洁空灵,以细腻线条与氤氲墨韵捕捉雪峰的禅意与神性;“万象随笔”汇集各地写生,从市井烟火到湖山胜景,展现艺术家对生命百态的敏锐洞察。

祁海峰扎根燕赵四十载,以中西融合的笔墨语言,既勾勒太行的民族精神图腾,又在雪域与山河间拓展时代人文内涵。展览不仅是对自然与历史的艺术重构,更让观众感受到笔墨中奔涌的永恒生命律动。

正在创作中的祁海峰

苍韵太行

巍巍太行,雄浑苍茫,其磅礴之势,亘古长存。艺术家以笔为刃,勾勒岩壁的嶙峋肌理;以墨为魂,晕染峰峦的壮阔气象。皴擦点染间或见绝壁千仞,或现飞瀑流泉,将太行独有的苍凉壮美与雄浑气魄凝于画布,展现出太行独有的铮铮铁骨与豪迈气魄。

《春风渡绿太行山》

180cmx97cm

《金秋太行》

180cmx97cm

《遥嶂侵归日长城带晚霞》

180cmx97cm

《云起太行》

144cmx368cm

(横屏欣赏)

赤焰太行

太行山巅,镌刻英雄史诗的天然丰碑。艺术家将那段革命岁月凝于画布之上。硝烟弥漫的沟壑间,冲锋的号角仿佛仍在回荡;斑驳的岩壁上,战士的足迹化作永恒的印记。画作中那饱含深情的笔触,是热血,是信仰,是铮铮铁骨的精神和不朽的赤魂。

《太行山上》

180cmx180cm

《峥嵘岁月》

180cmx180cm

《太行雄魂》

198cmx238cm

《层峦叠翠白云悠壑谷青林掩碧流》

248cmx129cm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48cmx129cm

《山高水长意气闲意在青云半壁间》

248cmx129cm

《远山如黛映晴空近水含烟绕碧峰》

248cmx129cm

《翻越夹金山》

180cmx97cmx3

(横屏欣赏)

《雨后青山祥云涌动》

125cmx250cm

(横屏欣赏)

《春风又渡太行山》

121cmx241cm

(横屏欣赏)

《大漠孤烟巍然苍莽》

144cmx368cm

(横屏欣赏)

《太行气象》

180cmx97cmx8

(横屏欣赏)

雪域梵音

雪域高原,圣洁而神秘,雪山巍峨,似天地间的不朽丰碑;云雾缭绕,仿若神灵遗落的轻纱。艺术家以精妙笔触,将这片净土的壮美与空灵尽数捕捉。时而以细腻笔触勾勒雪峰棱角,让皑皑白雪跃然纸上;时而用洒脱墨韵晕染山峦云雾,赋予画面氤氲的禅意。笔触流转间,藏着对这片净土最真挚的情感。

《风乍起雪飞扬》

192cmx173cm

《春雪》

190cmx195cm

《月光从原上走过》

136cmx68cm

《飘雪的春天》

136cmx68cm

《雪域》

180cmx97cm

《穿越雪线》

136cmx68cm

《阿里秘境》

180cmx97cm

《喜峰口水下长城写生》

180cmx97cmx4

(横屏欣赏)

《高原之巅冈仁波齐》

144cmx368cm

(横屏欣赏)

《高原春雪》

144cmx368cm

(横屏欣赏)

《大漠孤烟》

34cmx129cm

(横屏欣赏)

《西藏写生系列》

34cmx25cm

《大昭寺八廓街写生》

34cmx25cm

《西藏拉萨写生》

34cmx25cm

《大昭寺速写》

34cmx25cm

《阿里燕尾山写生》

34cmx25cm

《古格王朝遗址写生》

34cmx25cm

《大昭寺写生》

34cmx25cm

《古格王朝遗址》

34cmx25cm

《冈仁波齐海拔4700米》

34cmx25cm

《古格王朝遗址》

34cmx25cm

《大昭寺后门写生》

34cmx25cm

万象随笔

行遍山川湖海,执笔定格刹那风华。《万象随笔》收录各地写生佳作,或描摹古镇巷陌的烟火,或勾勒峰峦叠嶂的雄浑,或捕捉市井人物的生动。每一幅画作都是艺术家行走的印记,于方寸之间,品味天地浩瀚与生命百态。

《塞罕坝写生》

37cmx65cm

《涞源唐子沟写生》

37cmx65cm

《贺家坪写生》

37cmx65cm

《金山岭长城写生》

37cmx65cm


《雁荡山写生》

45cmx45cm

《武安七步沟》

45cmx45cm

《雁荡山写生》

45cmx45cm

《太行清晖》

66cmx66cm

《武当山印象》

66cmx66cm

《冶陶村晋冀鲁豫军区旧址》

66cmx66cm

《武当晓月》

66cmx66cm

《山西平顺井底村阳坡》

66cmx66cm

《林州高家台》

66cmx66cm

《林州高家台村》

66cmx66cm

《林州石板岩写生》

66cmx66cm

《渔樑坝写生》

42cmx42cm

《宏村》

42cmx42cm

《宏村写生》

42cmx42cm

《启航》

179cmx612cm

(横屏欣赏)

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核心课题,对于中国画的改良与革新,由于其不同于舶来画种的民族文化底蕴,无论是以西方绘画的价值体系为导向的“引西润中”,还是立足民族文脉本体的“传统出新”,抑或是调和两者的“中西融合”,在本质上都需要处理如何面对以笔墨、格调、意象等为表征的传统中国画创作范式与品评标准的问题。在中西体用之间的选择,所折射出得不仅是艺术家们被迫应对现代语境的思想策略,更包含着对待民族文化当下与未来发展的策略态度和文化立场。

作为当代画坛代表性的山水画名家,从油画转向中国画的独特学术背景,使祁海峰不仅以其雄浑崇高、刚健崇崛的画风践行着山水画的现代性探索,更在中国画和油画两个领域中都取得了富有深度的创作成就,形成了在美学意象层面的呼应与统一。祁海峰的艺术创作,不仅回应了百年之前有志于改良与革命的画坛先贤们所聚焦的中西融合问题,20世纪中叶学院艺术聚焦的油画民族化问题,更以由新潮美术转换、沉淀而来的语言范式和审美追求,交出了一份富于启发意义的时代答卷。

《太行新貌》

180cmx97cm

自古以来,对于山水造化的观照与抒写一直是中国传统文人、画家的创作母体。出身于燕赵大地的祁海峰,亦对北方山川尤其是太行家山具有厚重深情。他以旺盛的创作精力、全面的绘画素养,潜心投入到对于太行山脉博大、深沉品格的表现中,更以太行山为创作母题,通过描绘表现太行山微茫坚硬的山石质感、崇高奇崛的山形特色、峰峦山冈起伏连绵的山势特征,将山川造化的自然境界升华为当下人的生存记忆。事实上,祁海峰很早就与美术,与山水造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整整40年前的1984年,祁海峰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求学期间曾历时3月独自赴新疆天山、敦煌、赣南、青海、西藏等地采风写生,体验感受西部山川自然造化的微茫崇高。而在这一时期,“85新潮”正成为一股由青年艺术家们主导、席卷全国的思想解放浪潮。如果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线索中加以审视,主张艺术脱离政治叙事和现实主义模式,回归人本主义追求,并以风格和形式探索为导向的“85新潮”所接续的,无疑正是20世纪初期以天马会、艺术运动社、决澜社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运动。而浙江美术学院作为汇合20世纪初现代艺术风潮的美术学府,也作为“85新潮”在南方的重要策源地,可谓引领着全新的美术发展面貌与格局。

《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

180cmx97cm

浸染于自由、开放的学院美术教育体系和艺术运动的氛围,祁海峰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油画创作中就展露出了追寻现代形式意味的倾向。他在1988年毕业之后北上赴河北省文联工作,长期扎根基层、锤炼创作经验。当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大乡村地区进一步融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之际,祁海峰敏锐地捕捉到农村景观山乡巨变背后的社会意义,他由此将乡土精神融入形式探索的创作版图,以一种具有强烈现实指向性的油画语言,诠释其自身对集体时代记忆的理解。

例如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油画《山上有朵云》,作品借鉴了尼德兰绘画的图式,以全景式的视角呈现了深藏于太行山区的农村真实的生活状态,细腻地表现了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农村民众在面对改革开放之时,那份忙碌、茫然以及略带矛盾与冲突的心境。《寻找位置》以超现实与象征性的笔调,描绘了一群农村孩童在戏台上嬉戏打闹的场景,以看似戏谑的日常生活图解,展现了对国人政治心理的隐喻。可以说在祁海峰围绕乡土精神所构建的视觉图谱中,既可以看出他对个体生命价值与生存意义的思考,也可以发现其对自我身份定位与文化认同的追问。这种极具思想厚度的形式探索,俨然已经为他日后的中国画创作奠定了丰厚的根基。

《雄关漫道真如铁》

178cmx178cm

在祁海峰看来,“一切艺术源于人的心灵,出自心灵对生活的反映。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对自然和生命本体的超越。”无论是在早期求学时代的油画创作,还是后来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不断探研,乃至在其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等社会职务的艺术创作与工作历程中,祁海峰一直聚焦于超越自然和生命本体的问题,只不过前者有意建立切入现实社会的独特视角,在现实场域的沉重、苦涩与阵痛之中诠释和宣泄生命个体的本质力量。后者则更侧重于回归和构建自然本身,将苦涩凝重的视觉意象升华为理想主义式的诗意人文关怀。

《红色太行》

180cmx180cm

就直观的图式和笔墨语言而言,祁海峰的山水画展现了以峭拔险峻、沉郁浑厚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精神,不过倘若以“北方山水”的地域流派加以界定,并不能够全然概括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所凝结的美学意象。除了承袭观照自然造化的传统笔墨体系,祁海峰的山水画还延展了他在油画创作中就已经执着于呈现的崇高感和纪念碑性。其笔下营造的山林丘壑,既非传统文人山水趋于自娱和雅玩的笔墨游戏,亦非完全是20世纪中国画改良运动中融合了西方实景写生的新山水画,而是一种从西方现代艺术中获得灵感和养分,立足于民族文脉本体并在形式意味上拓进创新的范式语言,同时也表露出对宏大叙事的偏爱。例如作为主题性山水画的《翻越夹金山》,整幅作品以饱满的构图、强烈的黑白对比创设出雄浑巍峨的雪山意象,并以隐匿在连绵群山间的队伍为线索,实现了对革命历史与精神的诗性演绎。《太行启明》则将革命英雄的形象融入巍峨的太行山石之间,采用近乎对称的图式和繁复的笔墨叠加,形成铁打铜铸般的山水格调以塑造一种英雄主义式的浪漫情怀。与之类似的还有如《红色太行》,直接将众多的革命英雄形象组合形成残破的长城,伫立于斜阳照耀下的山峦之间,显得格外悲壮动人,强化了画面的纪念碑意象。

《大山回响》

180cmx180cm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红色涌动》系列油画中,祁海峰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解构和重塑革命历史与话语,在后来的山水画创作中,他进一步将这种对历史现场的回顾以一种更趋“传统”和“象征”的方式加以呈现。于具体的笔墨表现而论,祁海峰一方面以真实的山峦景观为参照,通过深入生活的写生采风积累素材;另一方面也在长期的写生之中锤炼笔墨,将传统山水的斧劈皴改造为以散锋枯笔进行表现,通过繁复的运笔叠加创设视觉层次与表现性的画面语言。除去以超现实手法展开的历史叙事,在《苍烟留胜在,沓秀借风吁》《大山回响》《太行气象》等一系列聚焦山水本体作品中,即能够直观地看到祁海峰对这种笔墨语言的成功运用,不仅强化了山石的形体塑造与质感表达,更能结合图式层面的视觉构建,赋予山石以雄浑崇高的象征性寓涵。

祁海峰在回顾自己的山水画创作时谈到:“我以太行山、长城、海港等熟悉的题材下笔,创作了一系列凸显中国精神的美术主题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我对现实存在的思索和想象的综合体现,更是我中西绘画手法融通的结果。”以祁海峰的山水画创作之路为缩影,可以清晰地展现中国美术在20世纪末期由喧嚣、批判的革新思潮向传统回归的整体态势,在其中起到引领作用的,正是一种对于民族文脉和精神的高度文化自觉,也就是祁海峰所强调的“中国精神”。

《冈仁波齐》

34cmx25cm

祁海峰从油画转向中国画的创作道路选择,不仅在中西艺术媒介的跨越和融合中实现了从现代形式向民族本位的回归,更以其深刻且包容的艺术实践,生动地证明了中国艺术在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当代语境中,民族传统文脉愈发难能可贵的内在价值。

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在于意境——那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言:“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真正的艺术,不在于刻板描摹,而在于以超然之心拥抱自然,让天地人和谐共生,赋予山水以灵动。

《渔樑坝写生》

42cmx42cm

祁海峰巧妙融合了西方油画的造型技法与传统水墨的意境表达,在山水画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作品既有宏观的壮阔气象,又不失微观的细腻刻画,使观者在远观近赏间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在当下多元文化交融的艺术语境中,能够引发观者静心思考、触动心灵的作品尤为珍贵。祁海峰的山水画作正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引导观众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展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创新可能。这种既传承文脉又开拓创新的艺术实践,值得业界持续关注。

文/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书画频道)

艺术家简介

祁海峰,1964年生于河北武安,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

作品曾参加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船颂”全国美术精品创作工程作品展,“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等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览。曾受到中宣部文艺局等有关单位表彰,曾获第三届、第七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记三等功二次,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

多幅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收藏。出版《生存的风景——今日中国艺术家祁海峰》《山水牧歌——祁海峰作品集》《太行气象——祁海峰中国画》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