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看武义婺州窑的历史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5-10-03 17:03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
国庆假期前后,杭州的博物馆开了很多新展,多到根本看不完。
比如杭州博物馆的杭州人必看之“吴山展”,玉架山博物馆的“良渚文化与石硖文化联展”,等等。今天再介绍一个低调美丽的小众展,正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博物馆展出,关于婺州窑:“土火意趣——武义婺州窑的历史与传承”,展览将持续到11月20日。
为啥说小众,连策展人本人都说,这个展览居然被你发现了。
金华婺剧现在很火,但婺州窑,对很多人来讲还是冷门,关于它的历史,了解的人就更少了。
主标题——土火意趣,顾名思义,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武义古陶瓷,源于东汉,盛于唐宋,衰于元代。武义是婺州窑的中心产区,窑场众多,各擅其胜,故有“武义窑”之称。
武义地处浙江中部,古代属于婺州,境内窑场广布。古代文献对武义窑和婺州窑记载很少,仅见于唐代陆羽《茶经》“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等少数记载。武义窑的真正面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调查与发掘,才逐步揭开。
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武义县博物馆将古窑址列为重点专题调查,系统揭示了武义古代窑业四大窑区的面貌。
2024年,在前一年窑址调查的基础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进行复核踏勘,并对新发现窑址进行确认。这也是浙江省内“四普”以来,第一个专题调查成果展。
熟溪窑区
武义多低山丘陵,便于开山取土,建窑制瓷。武义江、熟溪等河流,将武义窑产品运往四方。在婺州窑体系中,武义窑业规模最大、年代序列最完整,制品类型最丰富。作为婺州窑的中心产区,武义窑呈现出窑业面貌复杂、技术交流频繁、工艺创新多样的特征。
我们来说说什么是武义古代四大窑区。
根据窑场所在的区域和产品特征,四大窑区分别是:桐琴窑区、履坦窑区、泉溪窑区、熟溪窑区。四大窑区烧造青瓷为主,兼有黑釉、酱釉、乳光釉、灰白浊釉瓷等。其中,桐琴窑区是武义年代最早的窑区,年代集中在东汉到三国时期。东汉武义窑,器物古朴,装饰简洁,奠定了“以朴拙为美”的艺术趣味。
桐琴窑区
履坦窑区
泉溪窑区
熟溪窑区
但是,武义窑的历史,不仅代表过去和传统,也指向未来。这是一部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这个展览里我们还能看到大量武义婺州窑的当代艺术作品。
以邵文礼为代表的当代武义婺州窑非遗传承人,在调查研究、反复试验的基础上,探索古代武义窑的工艺奥秘,汲取武义窑传统文化精神,寻找古人的生活审美。新时代的陶艺家赋予武义窑审美意趣和哲学思考,全面探索陶瓷艺术新的可能性。
来看看这些现代作品,有些分不清是古人还是今人所做,眼睛极度舒适——
邵文礼作品
邵文礼作品
邵文礼作品
潮新闻记者请策展人李林,为大家看展划个重点。
潮新闻:说说整个展览的策展思路,难点和亮点在哪里?
李林:我们这个展览主标题叫“土火意趣”,副标题叫“武义婺州窑的历史与传承”,从这两个标题,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策展思路,其中第一单元“土火”,揭示武义婺州窑的烧造历史;第二单元“意趣”,展示今天武义新的婺州窑产品的创作成就。
展览的难点,在于怎样把两个看似无关的主题进行有机结合,即是要总结出古今婺州窑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涵。这一内涵,我们策展团队中郑嘉励老师总结为“以朴拙为美的艺术趣味;唯日用是务的价值取向;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工艺技术;装点生活、陶冶人生的旨趣追求”四大文化精神。
除了精神内涵的统一,还需要在视觉呈现上做一些更为明显的设置,才能让观众看出展览两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所以在第一单元介绍完武义四大窑区及其代表性窑址后,选用带有古代工匠姓氏和现代艺术家名款的几件作品,通过古今婺州窑的创作者们作为过渡。而“意趣”部分,以“拟古”开篇,展示今天的武义婺州窑传承人对传统器物的仿烧,以突出古今武义窑的传承关系。而后又通过“幻色”这一小板块,介绍婺州窑中乳浊釉的工艺特色,以及今日对乳浊釉的翻新变化,强调在传统技艺基础上的创新。至于第三个小板块,名为“抒情”,则展示更为个性化、艺术化的创作。
这一展览的亮点在于,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对武义县域内的窑址进行分区和分期,有助于推进对婺州窑的精细化研究;并通过对武义婺州窑精神内涵的总结,将各具形态的婺州窑作品进行关联,找出其精神共同之处。
现代作品
现代作品
潮新闻:武义婺州窑对于普通人来说相对小众些,能否说说它的特点?
李林:武义婺州窑是地方性窑口,呈现出窑业面貌复杂、技术交流频繁、工艺创新多样的特征,单从釉色上来,武义四大窑区以烧造青瓷为主,但也兼有黑釉、酱釉、乳光釉、灰白浊釉瓷等产品,其中又以乳浊釉最为独特。通过展出的面目多样的展品,也可看出“技术交流频繁”的特点。而武义婺州窑在造型上,以堆塑见长。但在今日,除遵循传统外,也注重工艺创新。这一特点,在新武义窑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最为淋漓尽致。
现代作品
现代作品
潮新闻:推荐三个展览里你最喜欢的展品,说说理由。
李林:第一件我推荐西晋婺州窑青釉堆塑罐。这件器物色泽温润,造型生动逼真,历史感扑面而来。从其造型就可看出,当时的工匠已经能够娴熟运用捏塑、贴粘、镂空等技艺,在各种器物上展现人物、动物、亭楼等。
第二件梅花梅瓶。这件作品,长身细颈,造型匀称。器身满布梅花,但并不觉得繁复,反而在梅瓣的堆叠中通过点染蓝色、点缀梅蕊,创造出疏密有致的艺术效果。
除了上述两件完整器,我再选一件瓷片吧:“姚”字款瓷片。
这件瓷标本,从造型、技法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釉下有一“姚”字,却让我看到了古代普通人留下的印记。在漫长的历史中,小人物难以留下自己曾经来过这世界的文字证明。面对这一件作品,其实面对的是成千上万被淹没的小人物,也是面对我们最为普通的人生。
这个“姚”字是因什么留下的呢?大抵有两种可能,一是买家特意订制。另一种可能则是工匠留下了自己的姓氏,以起到类似商标的作用。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礼记》中曾经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古代工匠在作品上留下姓名,是比较常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