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不住了!鸡排哥低估国庆实力,第一天就疲态尽显,双臂青筋暴起

发布时间:2025-10-03 19:29  浏览量:1

国庆第一天还没过完,“鸡排哥”就显出真疲惫,这画面比油温还扎眼,我当场就愣住:原来体力才是真王炸。

一周前他信誓旦旦:“来多少人都行!”那神气像把所有鸡排都一口吞,下巴还微微抬。可今天摊子旁排起三条拐弯长龙,游客拎着行李箱也不肯走,手机举得像小旗子,全想顺便打卡直播。

我在队尾,闻着油香,但看他胳膊青筋像电线爬满手背,心里咯噔:这不是打游戏按键盘,这是三百多摄氏度油锅,一漏神就起泡。他嘴里还念叨“稍等稍等”,声音带岔气,仿佛跑完八百米。

上海来的姑娘排了仨小时,终点却不是迪士尼,是一块巴掌大的鸡柳。她拿到手时笑,但鸡排哥同框合影那一刻,眼袋吊到面罩下边,整个人靠在车壁,像没电的充气人偶。我旁边的大叔嘟囔:“这架势怕是口号喊快了。”

网友隔着屏幕喊加油,可加的不是油而是肉体燃料。有人算了笔账:一块鸡排翻面三次,一分钟出一份,一天九小时,近五百次掂锅,这要多结实的肩?年纪摆那儿呢,不是风一样的少年。

镜头里一个细节让我心里拔凉——他为了赶时间直接徒手捏着炸蓝往外提,滚烫的蒸汽扑他脸,他眯眼忍了一下,还是抬手招呼下个客,连护手布都顾不上。有游客急着要合照,他反手擦下汗举起镊子,姿势硬生生卡在半空。

我想起上月国庆预案时,他笑说“家里人都来帮忙”。今天确实来了一桌亲戚,可客流像开了闸,帮手只够递袋子,炸台前还是他一人主按。人声鼎沸中,他的“计划”就像遇雨的纸片,瞬间软趴。

有人感叹,流量这碗饭好香,可配菜往往是过劳。景德镇想用他当城市名片没错,可牌子不能只挂人胳膊上,总得给个凳子坐吧?不然这文化输出,最后换来一段“鸡排哥累倒”的热搜,谁都不好看。

说回生意本身,排队三小时只买两串,队尾有人开始算时间成本,嘀咕“我还不如去旁边吃碗抄手”。流量若转化不了效率,迟早反噬口碑。这点上,不仅是鸡排哥,也是摆摊圈的老课题。

我看他收摊的时候,灯箱还亮,他却低头数零钱,指尖在抖。油桶旁火星还在跳,烟雾把人裹成剪影。他抬头对排剩的几个人说“明天早点儿来”,嗓音哑得像石子划玻璃,我听着难受。

讲真,我喜欢迎面食的直白,不绕弯子:今天这摊要不是靠着热度,早就被劝“别硬撑”。可他有割舍不下的自尊——“大家远道来了,我不想让人空手走”。说这话时,他眼神带点倔。可身体不会说谎,青筋已经替他抗议。

朋友问我:“这人撑几天?”我没答,因为答案没人敢写死。也许明天他就学会分时段号牌,也许请更多帮工,或者干脆限量。国庆才开局,棋盘上还留着空格。留给他的不是面子,而是选择题:效率、健康、流量,至少得舍一个。

夜里十一点,我路过他住的那条小巷,听见油锅被刷洗的唰啦声,夹杂他轻轻一声“哎哟”。灯光很暗,只有手机屏幕亮着,他在看评论,嘴角勉强翘,但手指停在屏保上,像在犹豫。此刻才明白,流量世界里最沉的东西叫“人本身”。

他到底顶不顶得住?我不算命,也不想立flag。只知道明早七点半,摊车还会推出来,热油还会咕噜响。若青筋再鼓,大家会不会忍心让他歇歇?别到那时才想起留个座椅、调慢速度,流量该给人留活路。

别的先不说,我决定明天去得早一点,只为看他有没有戴上护臂,顺便敲一句:“哥,卖完就收,不拼寿命。”风要多大才吹灭油锅的火?没人想拿人做试验。

最后一句当备忘:流量有时像一阵七级风,吹得你站不稳;但好的生意更像三分火候七分等待。等油温,等队伍,顺带也等自己喘口气。愿他听得进这句慢话,如果没听进,也盼身体先提醒。故事没完,我明天还会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