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琳拒沃森和解!这场《哈利·波特》家族对战,藏着女权分裂真相
发布时间:2025-10-03 17:50 浏览量:1
2025年10月,艾玛·沃森在播客里放了个和解的话,说想既珍视罗琳,又坚持自己的观点。
结果罗琳直接写了篇长文怼回去,把和解的路堵得死死的。
这俩人不是第一次吵了,从2020年到现在,五年时间,从观点不合闹到个人恩怨,连带着《哈利·波特》粉丝都跟着分裂,这事儿比电影剧情还绕。
2020年6月,罗琳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有月经的人”这个说法,觉得它把“女性”的定义搞模糊了。
没过多久,她又在个人网站发了篇3600字的长文,把自己为啥要在性别议题上说话讲得明明白白。
里面提了五个点,比如她有个慈善信托基金,专门帮苏格兰的妇女和孩子,尤其是家暴幸存者和女囚犯,她怕新的跨性别政策把“性”的法律定义换成“性别”,到时候这些女性的权益就没保障了。
还有她以前当老师、办过儿童慈善机构,特别担心跨性别运动影响到教育和孩子保护。
本来想这只是个观点表达,没想到炸了锅。
《哈利·波特》那三个核心演员,艾玛·沃森、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鲁伯特·格林特,齐刷刷站出来反对。
沃森直接说“跨性别者就是他们自己说的那种人,别老质疑人家”,雷德克里夫还通过专门帮LGBTQ+青少年的特雷弗项目发声,说“跨性别女性就是女性”。
罗琳后来提到这事儿,语气里满是无奈,说他们好像觉得自己有义务批评她。
这事儿还没平,2022年又添了新矛盾。
英国电影学院奖颁奖礼上,沃森上台说“我为所有的女巫而来”,外界都觉得这是在暗戳戳说罗琳。
更让罗琳生气的是,那时候她正收到一堆死亡威胁,沃森托人给她递了张手写纸条,就一句话“我为你正在经历的一切感到难过”。
罗琳后来提这事儿,说觉得沃森特别不真诚,那纸条还不如不递,反而更伤人。
之后她干脆明说,永远不会原谅沃森和雷德克里夫。
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俩名人闹别扭,其实根本不是。
罗琳信的是“性别批判女权主义”,简单说就是认生物学上的“性”,觉得这是没法改的,女性的权利就得基于这个来保,比如庇护所、更衣室这种单一性别空间,她怕随便让自认为是女性的男性进去,会害了真正的女性。
沃森就不一样了,她走的是“交叉性女权”的路子。
最早2014年她搞联合国“HeForShe”运动,后来有人说她这是“白人女权”,没考虑到有色人种、LGBTQ+女性的难处,她也认了,之后就更关注边缘群体。
在她看来,性别是心理上的身份认同,跨性别女性也是女性,单一性别空间得对她们开放,不然就是歧视。
俩人的出发点都没坏,都是想帮女性,但方向差太远了。
罗琳怕的是传统女性的权益被稀释,毕竟她见过太多家暴幸存者、女囚犯的难处,这些人本来就弱势,再没了专属空间更难。
沃森则是觉得女权得与时俱进,不能只盯着一部分人,边缘群体也得拉进来。
可问题是,这俩方向现在看起来就像平行线,凑不到一块儿。
后来这事儿还跟全球的DEI浪潮绑上了,2020年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后,DEI(多元、公平与包容)特别火,企业、机构都在讲这个,支持跨性别权益成了“政治正确”。
那时候沃森的观点被捧得很高,罗琳就惨了,粉丝网站跟她划清界限,连奖项都被取消,不少人骂她“恐跨”。
可到了2023年,风向又变了。
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平权法案,好几个州还出台了反DEI的法律,企业也悄悄把DEI项目砍了。
罗琳也看出来了,在新写的长文里暗指沃森现在想和解,就是因为骂她不流行了。
这话虽然有点冲,但也不是没道理,舆论这东西本来就跟着大环境走,2020年罗琳被孤立,2025年她敢硬刚,背后都是大环境在变。
沃森想和解的时候,可能觉得俩人都是为了女性好,没必要闹这么僵。
但罗琳不这么想,她觉得沃森一边讨好那些呼吁“暗杀朋友”的激进运动,一边又想得到她的认可,这根本不现实。
而且罗琳对这些演员本来挺护着的,毕竟从他们十岁就看着长大,现在觉得被“背叛”了,心里那道坎肯定过不去。
更关键的是,这俩人事儿背后,是整个女权圈的分裂。
罗琳代表的是第二波女权的思路,关注女性群体的共同利益,尤其是生理性别带来的权益。
沃森代表的是第四波女权,更看重个体身份,想包容更多边缘群体。
这俩派现在吵得厉害,不光是罗琳和沃森,全球好多女权组织都因为这事儿闹分裂。
如此看来,俩人想和解怕是难了。
他们的矛盾不只是个人恩怨,是世界观、女权理念的差异,再加上大环境的影响,这些都堆在一起,哪是一句“想和解”就能解决的。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现在吵得凶,但我还是觉得没必要非得站队。
罗琳的顾虑有她的道理,沃森的包容也没做错,或许以后能找到个中间路,既保住传统女性的权益,也不落下跨性别群体。
最后再说说,其实这俩人都不算极端,都是左翼女权内部的不同分支。
连他们都没法和解,也能看出来现在想达成共识有多难。
但不管怎么说,女权的核心还是让女性过得更好,要是光为了理念吵来吵去,忘了最初的目标,那才是真的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