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对经典的药对组合家收藏保存,为什么中药的润和燥如此重要!

发布时间:2025-05-25 17:04  浏览量:3

我们在学中医、用中药的时候,经常会讲药性,比如说某药是寒的、热的,或者是补的、泻的。但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但常被忽视的药性——就是“润”还是“燥”。

通俗来说,“润”就是滋润、滋养的意思,有点像给干涸的土地浇水;而“燥”就是干燥、收敛,有点像太阳把湿地晒干。在中药里,有些药偏润,就像给身体加点水分;有些药偏燥,就像帮助身体把多余的湿气或痰排出去。

那为什么“润”和“燥”这么重要呢?我们知道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有的人体内偏湿——比如容易出汗、舌苔厚腻、大便不成形;有的人偏燥——比如口干舌燥、皮肤干裂、便秘。哪怕是得了同一种病,比如感冒,有的人是外感风寒夹湿,有的人是风热伤津带燥。如果我们只看病名,不看体质和药性,很容易用错药。

举个例子,同样是解表药,也就是用来发汗解外感的药,有的就偏燥,比如麻黄,它发汗力强、还能除湿,就适合湿重型的感冒;但如果病人本身已经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用了麻黄反而会加重病情。这个时候,就要选择偏润一些的药,比如桑叶,它能发汗解表,又不伤津,适合那种干燥型的外感。

再比如我们说健脾补气的药,看起来是一个方向,但其实也有“润”和“燥”的分别。白术就是补脾而偏燥的,适合那种脾虚夹湿的人,比如大便稀、舌苔白腻的;但山药则偏润,能生津养阴,更适合脾虚而体内津液不足的人,比如口干、舌红无苔、便秘的。

化痰药也是一样。有的人是“湿痰”,比如痰多、粘稠、舌苔厚腻,这种要用偏燥的药,比如半夏、陈皮;但有的是“燥痰”,就是津液不足导致痰结而不化,比如老年人干咳少痰,那就不能用燥药,反而要用一些润燥化痰的药,比如川贝、百合。

如果我们不分清药物的润燥,用错了,就可能事与愿违。比如病人本身津液已经很少,你又给他用燥药,那就是火上浇油,越治越干;相反,病人本来就湿气重,你还用滋腻润药,那就是雪上加霜,病更难好。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气候和地域的影响。比如在秋天,天气本来就干,北方尤其明显,这时候人容易燥,嘴干、咽喉痛、皮肤裂。所以秋天在北方,医生开药往往会选一些润的药,哪怕是需要用燥药,也要慎重,剂量减轻,使用时间也要短。

但如果到了南方,尤其是夏季多雨潮湿,人容易湿重,这时候就要多用一些燥药,把体内多余的湿气排出去;润药就不宜多用,以免加重身体的湿邪。

了解药的“润”和“燥”,不仅是为了提高疗效,也是为了避免用药时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很多药,比如温里药、补阳药,虽然不是直接治疗湿证的,但它们本身就有一定的燥性。如果不注意这个特点,用在湿热体质的人身上,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看中药的药性时,除了寒热温凉,还应该多关注一个维度,就是润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做到真正的“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目前现代医学对中药润燥的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是基于古籍文献进行分析。但我们相信,润燥之性在中医中有它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