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61、《颜斶(chù)说齐王》赏析与阅读

发布时间:2025-10-02 23:25  浏览量:1

一、文章历史背景:颜斶及战国时期的“士”阶层

你知道“颜斶”这个人吗?这个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但你一定知道庄子。颜斶和庄子一样,都是那个时代的隐士。不同的是,庄子把他对世界的爱和温情写成了书,流传至今;而颜斶只留下了一个故事——《颜斶说齐王》

那么,颜斶到底是何许人也?

颜斶,战国时期齐国人,隐居不仕。属于“士”阶层的人。

战国时期是一个大争之世,各国争相招揽人才,而这些人才大多来自一个特殊阶层——“士”阶层。这个阶层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属于低级贵族,他们拥有少量土地,接受一定教育,平时可以担任国君、卿大夫的家臣,战时则加入军队为国效力。

到了战国时期,“士”成了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不再仅仅是低级贵族,因为知识的普及,大部分士人出身平民,他们的知识也更具有强烈的治国色彩。因此,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的现象,国君礼贤下士,不问出身,使得士的社会地位变得显赫。不少士人,比如商鞅、张仪、苏秦,都成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风云人物。

战国时期的士人有极强的自尊心,号称“从道不从君”。这种以“道”为取舍标准,而不是以“忠”为思想本位的观念,造就了战国士人独特的风骨,而颜斶正是这种风骨的典范。通过前面“范雎说服秦王”的故事我们知道,秦惠王见到范雎时,用的是“庭迎之礼”。而当初魏文侯甚至拜子夏为师,态度极为恭敬。可见在战国时代,君主“礼贤下士”是一种时代潮流。那么,齐宣王见颜斶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二、文章内容、译注及其他

颜斶(chù)说齐王

《战国策·齐策》

1、导读:

起得唐突,收得超忽。后段“形神不全”四字,说尽富贵利达人良可悲也。战国士气,卑污极矣,得此可以一回狂。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点评

战国时代,许多文士游说诸侯,以猎取高官厚禄。但也有一些人如本篇的颜斶,他们不慕利禄,不畏横强,洁身自爱,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全篇由对话组成,简洁精练,饶有风趣,写颜斶不畏权势的气节和齐宣王以富贵骄人的习态,都活灵活现。

——岳麓书社 阙勋吾 等 注《古文观止》导读

本篇选自《战国策·齐策》,表现了颜斶(chù)不畏权势、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颜斶寸步不让地与齐王论辩,针锋相对地舌战齐国群臣。齐王终于为颜斶所折服,欲以丰厚爵禄笼络,而被颜斶谢绝。颜斶自重、自尊而超逸不俗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晚食当肉、安步当车、清静贞正以自虞等,常为安贫乐道的后世文人所效法。

——浙江教育出版社 钱素洲 译《古文观止》导读

2、文章内容、译注

原文:(括号内容为战国策原文内容,《古文观止》删除内容)

齐宣王见颜斶(chù),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zhōng,万石虡jù。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yì)。’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zēng)不若死士之垄也。”①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娱]。(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 )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②

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chù),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齐宣王的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颜斶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你这样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 齐宣王生气地变了脸色说:“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齐宣王说:“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千镒。’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说:“大王拥有千乘大国的土地,天下的士人,仁义者都来到齐国,甘心为大王服务,四方诸侯没有谁敢不服从大王的。现在士人中那些高尚的人,也就被称作匹夫,以平民身份居住在乡间而已。士人这样卑贱呀,也真是够可以了。”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诸侯国有上万个。什么原因呢?他们治国贤能的原因,是得力于重用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尚存三千。到了现在,面向南方称王的,才二十四位诸侯。由此看来,难道不是由于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吗?等到(自己像他人一样)被诛杀全族、灭门绝户的时候,再想充当看守里门的仆役,难道还能如愿吗?因此《易传》不是说吗:‘身居高位却不具备相应的德行,却喜好追求虚名的人,必然会表现出骄纵奢侈的行为。如果傲慢怠惰、骄纵奢侈,灾祸就会降临。因此,没有真实才能却贪图虚名的人会被削弱,没有德行却祈求福泽的人会陷入困窘,没有功绩却接受俸禄的人会遭受屈辱,灾祸必然紧随其后。’所以说:‘夸耀功绩的人难以成事,空有幻想的人难以如愿。’这些都是贪图虚名、浮华不实之辈。所以尧有九位辅佐之臣,舜有七位挚友,禹有五位助手,汤有三位辅政,从古至今能够凭空成就美名于天下的,从未有过。因此君主不以频繁请教为耻,不以向臣下学习为愧;唯有如此才能成就道德教化,使功业名望流传后世,尧、舜、禹、汤、周文王正是这样的典范。所以《道德经》说:‘无形的规律,才是有形万物的主宰;未显的端倪,才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若能上溯事物本源,下通流变规律,达到圣人明澈的学识境界,怎会不吉祥呢!老子《道德经》说:‘尊贵必以卑贱为根本,高大必以低下为基础。所以诸侯君王自称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以卑贱为根本吗?’所谓孤、寡,本是指人们困顿卑贱的处境,而侯王却用以自称,这难道不是谦居人下而尊重贤士吗?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重用周公旦,世代都被称为明主,这正是因为懂得了贤士的可贵啊。”)

齐宣王说:“唉呀!君子怎么能随意侮辱呢,我真是自取其辱啊。(直到今天听了您的这番话,寡人才认识到自己浅薄的行径。)希望您能收我为学生吧!如果您愿意和我交往,我可以准备上等的宴席招待您,外出备好豪华车马供您使用,您的家人也可以穿上华贵的衣服。”颜斶听后婉言谢绝,说道:“璞玉原本生长在深山之中,经过工匠加工后,虽然价值连城,但它的天然本质却被破坏了。士人本来生活在乡野之间,一旦被推举任用,虽享有高官厚禄,地位显赫,但他的本心与本质却可能受到伤害。我希望回到我的家乡,推迟吃饭的时间,感到饥饿,饭食就当作吃肉;悠闲散步,就当作乘车一样舒服;不做官便不会获罪,就当作富贵;内心清净纯正,自得其乐。(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阐述主要的意见已经很详尽了,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 说完,他再次向齐宣王行礼,然后转身离去。(颜斶已经知足了,回归本真质朴的状态,便能终身不受屈辱。)

君子对此评论道:“颜斶懂得满足啊,所以他能够回归本性,返璞归真,无所贪求,独立常乐,终身不受世俗束缚。”

注释:(此处仅注释《古文观止》的文章内容)

齐宣王:田辟彊(?-前301年),妫姓,田氏,名辟彊(一作疆),战国时代田齐第五位国君(前320年-前301年在位),齐威王田因齐之子。齐威王三十七年(前320年)去世,田辟彊即位。田辟彊即位后,任田婴为相,整饬吏冶,加强合纵同盟。齐宣王六年(前314年),燕国爆发“子之之乱”,田辟彊派大将匡章干涉燕国内乱,占领燕国。但齐军残暴,导致燕人叛乱,不久齐军被迫撤军。后在孟尝君田文倡议下,田辟彊同楚联合,与秦、韩、魏三国作战,但在濮水被打败。齐宣王十七年(前303年)后又联合韩、魏反楚。齐宣王十九年(前301年),匡章等率三国联军于垂沙之战大破楚军。同年,田辟彊去世。田辟彊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国势继续上升。他继其祖齐桓公、父齐威王后,在稷下广开学宫,招揽四方游士、学者,使稷下学宫之学臻于极盛。此外,田辟彊还留下了“滥竽充数”“缘木求鱼”“安步当车”以及拜钟离春为后等典故。

颜斶(chù):战国时期齐国人,隐居不仕,因本篇内容提出“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而著名于史。

前:到前面来。慕势:趋附权势。慕:羡慕。趋士:礼贤下士。趋:向往。去:距离。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垄:指坟墓。樵采:打柴。冢:坟墓。(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曾:还;尚。

焉:怎么,哪里?自取病:即自取羞辱。病:辱。游:交往。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称一太牢。这里指指丰盛的宴席膳食。丽都:华丽。太璞:蕴藏着玉的石块。鄙野:城镇以外边远的地方。鄙:郊野。禄:禄位。尊遂:尊贵显达。遂:遂愿,称心。晚食:推迟吃饭的时间,感到饥饿,才吃得香。安步:从容不迫地步行。自虞:即自娱,自得其乐。虞:通“娱”,欢乐。言要道:即言之要道,指进言所应该遵循的规则(亦即上文的“尽忠直言”)。璞:反璞(一作返朴),指舍弃富贵华丽而返归素朴真纯。

《古文观止》作为一部流传极广的散文选本,其收录的文章时常会对原文进行精心的剪裁和修改,以符合其编纂目的(主要是作为科举范文和文学鉴赏)。《颜斶说齐王》在《古文观止》中被命名为《颜斶说齐王贵士》,它与《战国策·齐策四》中的原文确实存在一些关键区别。

总的来说,《古文观止》版是《战国策》原文的一个精炼的、文学性更强的节选本。其主要区别如下:

一)核心区别对比:

对比维度《战国策·齐策四》原版《古文观止》版文本完整性完整版。包含故事的全部起承转合,结构丰满。节选版。删减了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内容,使文章更紧凑。开头部分始于“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直接进入戏剧性冲突。始于“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两者开头一致。核心论辩包含颜斶引用柳下惠的典故来论证“士贵”的完整过程,论据更丰富。删去了关于柳下惠的大段论述,使论证更直接,但论据的丰富性有所减弱。结尾部分有完整的后续。齐王被说服后,想拜颜斶为师,并许诺“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拒绝,并说出了“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的名言,然后毅然归隐。文末还有“君子曰”的评语,称赞颜斶“知足”,是“归真反璞”的典范。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文章在齐王被彻底说服,感叹“君子哉若人!王者羞之,士贵乎?”之后,直接以“宣王曰:‘嗟乎!焉可及哉’”和“斶辞去”结尾。删去了齐王封赏和颜斶拒绝的具体对话,以及“君子曰”的评语。文学效果更像一部完整的历史记录或故事,人物形象更丰满,有始有终,思想性更完整(尤其是隐士思想的表达)。更像一篇精悍的议论文或辩论范文。矛盾更集中,节奏更快,在最高潮处结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余味悠长。

二)详细分析:

1、结尾的删减:文学性高潮VS.思想性完满。这是两者最核心的区别。

《战国策》原版的结尾,通过“封赏——拒绝”这一情节,极大地深化了颜斶的人物形象。他不仅是机智的辩士,更是身体力行的隐士。他辩论“士贵于王”并非追求个人名利,而是真心信奉并践行这一价值观。他拒绝富贵的决绝,与此前的理论相互印证,使其形象更加统一。最后的“君子曰”评语,直接点明了文章主旨——归真返璞。

《古文观止》版删去了这一大段,让文章在齐王的赞叹声中结束。这样的处理极具戏剧张力,仿佛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在正方(颜斶)完成最后一击、反方(齐王)心悦诚服地认输时,大幕骤然落下。对读者来说,冲击力更强,记忆点更突出。但代价是削弱了颜斶作为隐士的实践精神,使他更像一个出色的“说客”,而非一个完整的隐士。

2、中间论据的删减:论证的丰富性

《战国策》原版中,颜斶在论证时,除了引用尧、舜、禹、汤等上古圣王,还特别提到了柳下惠。他详细讲述柳下惠虽然在乡村做小官、怀才不遇,但名声却流传后世,以此证明真正的贤士影响力远超一时的君王。这个例子非常贴切,增强了说服力。

《古文观止》版删去了柳下惠的例子,使论证过程更加简练、直接。这种处理符合选本追求“雅洁”和“紧凑”的标准,但从逻辑论证角度看,失去了一个有力的论据。

三)结论:

《古文观止》的编者吴楚材、吴调侯以文学性和教学性为首要标准来筛选和修改文章。他们希望《颜斶说齐王》成为展现士人风骨、辩论技巧和语言力量的典范。因此,他们保留了最精彩的辩论部分,并通过精简中间和结尾,最大化了文章的文学效果。

而《战国策》作为史书和纵横家言论集,更注重全面记录事件和人物,保留了故事的完整脉络和思想深度,尤其突出了颜斶“知行合一”的隐士风范。

简单来说,如果你想学习辩论技巧,感受语言的冲击力,《古文观止》版是很好的范文。

如果你想全面了解颜斶以及他代表的隐士文化,体会“安步当车,晚食当肉”这种生活哲学的来源,那么《战国策》原版是不可或缺的。

2、丰子恺“人生三重境界”和颜斶“全性保真”的人生选择:

丰子恺

丰子恺曾说,人生有“三重境界”,就像三层楼:

第一重:物质与世俗的境界——追逐与占有。

丰子恺原话概括为“世俗迷妄”的境界,也可以理解为“活着”的阶段。这是人生最初、也是最普遍的阶段。人在由物质、欲望、社会规范和名利构成的世界中生活,所见所感都带着功利和实用的色彩。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有些人不满足于物质层面,于是进入第二层。

第二重:精神与反思的境界——超越与抽离。

丰子恺原话概括为“学术研究”或“精神追求”的境界,可理解为“明白地活着”的阶段。专注于学术和文艺的人喜欢停留在这一层。当人对第一重境界的迷妄产生厌倦和怀疑时,便开始进入第二重。人开始用理性、知识和艺术的眼光审视世界,试图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过,还有一些人,物质和精神世界都无法让他们满足,于是又上升到第三层。

第三重:灵魂与生命的境界——觉悟与回归。

丰子恺原话概括为“宗教情怀”或“灵魂生活”的境界,可理解为“诗意地栖居”的阶段。

这是最高的境界,是在经历了第二重的深刻反思后,一种“悟道”式的回归。它不是退回第一重的迷妄,而是在洞悉生活本质后,依然能以赤子之心热爱生活。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三重境界就是“灵魂生活”。

丰子恺将“灵魂生活”解释为宗教和信仰,但我认为还有一种更自在的灵魂生活,那就是“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什么意思呢?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尤其是“杨朱学派”《淮南子》所倡导的重要哲学理念。它的含义是:保全人的自然本性和纯真天性,不让外物拖累或损害自己的身体与精神。

虽然由于“焚书坑儒”等原因,“杨朱学派”如今已经鲜为人知,但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他们反对儒家主张的牺牲个人利益,主张“贵己”,强调做最真实的自我,不为欲望所累,依本心而活。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这不仅需要充分了解自己,还要不贪恋功名、财富等世俗享受。所以,只有思想达到一定境界,才能抛却世间喧嚣,做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今天要说的颜斶就做到了这一点。

虽然没有确切证据证明颜斶是“杨朱学派”的门人,但从“杨朱学派”在战国时期的影响力,以及颜斶在本文中的对话来看,可以看出他对“杨朱学派”思想的推崇。在对话中,颜斶不仅用“太璞不完,形神不全”来说明自己“全性保真”的理念,还直接拒绝了齐宣王的物质诱惑,更加证明了这一观点。

人总是有欲望,想吃肉、想坐车、想追求富贵,但应对欲望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有些人沉溺于欲望,最终为了美食、香车、富贵而劳心劳力,变得“太璞不完,形神不全”,甚至道德沦丧。而颜斶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把粗食当作美味,把步行当作乘车,这样就不会被欲望所累,才能做到“全性保真,自得其乐”。

颜斶始终强调“不辱其身”,“不辱”二字贯穿了他给齐宣王谏言的始终。

最初,颜斶用“王来”二字回应齐宣王的“斶来”,表达了自己的不屈态度。在“君贵”还是“士贵”的辩论中,颜斶的言辞有理有据,不仅纠正了“君贵”观念的偏颇,还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展现了他对社会责任的坚守。

面对齐宣王开出的丰厚物质条件,颜斶依然坚持“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体现了他对人生理念的执着。最终,颜斶归真返璞,终身不辱,保持了战国时期士人“从道不从君”的风骨。

四、读《颜斶说齐王》的启示:

《颜斶说齐王》选自《战国策·齐策》,记录了寒士颜斶与齐宣王围绕“王者贵”与“士贵”的辩论。颜斶不畏权势,以犀利言辞和严密逻辑说服齐宣王承认“士贵于王者”,并拒绝封赏选择归隐。这则寓言所蕴含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深思。

一)核心启示:

1、尊严无价——人格独立胜于物质依附:

颜斶面对齐宣王“王前”的命令,以“士前”回应,展现士人的风骨。他直言“士贵耳,王者不贵”,并用历史典故证明贤士对国家的重要性。当齐宣王以“食必太牢,出必乘车”招揽时,颜斶以“玉生于山,制则破焉”为喻,宁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也要保全精神自由。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坚守本心、拒绝依附权贵的尊严尤为珍贵。

2、辩术之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颜斶的辩论艺术堪称典范:

借古讽今:引用尧、舜、禹等明君礼遇贤士的史实,瓦解齐宣王的傲慢;

逻辑归谬:通过“生王之头不若死士之垄”的对比,揭示权力与价值的本质区别;

以退为进:拒绝封赏选择归隐,反而赢得尊重。

这启示我们,有效的说服应立足事实、把握心理,而非强词夺理。

3、权力反思——真正的权威源于德行与智慧:

齐宣王从傲慢到叹服的转变,揭示了权力与真理的关系。颜斶指出,君主只有“归反于朴”,尊重贤士、施行仁政,才能成就霸业。历史也证明,桀纣虽为王却因暴戾而被唾弃,汤武因仁德重贤而得民心。这对当代领导者的启示是:权威的根基不在职位,而在品德与能力。

4、隐士精神——在功利社会中守护精神家园:

颜斶“清净贞正以自虞”的选择,承袭了道家“知足不辱”的智慧。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他的归隐不是逃避,而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通过减少外欲、充实内心,找到比物质享受更持久的幸福。这种精神为现代人提供了对抗异化的可能。

二)现实映照:

在当代社会,颜斶的形象依然具有镜鉴意义:

对个体而言:他提醒我们在竞争压力下要保持精神独立;

对管理者而言:他警示权力需与德行匹配,尊重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在文化层面:他代表了一种不被世俗价值裹挟的生活哲学。

结语:颜斶的胜利,是文化价值对政治权势的胜利,是人格独立对物质诱惑的胜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源于内心的坚守与思想的自由。在这个容易迷失的时代,我们或许需要时常回望那片“清净贞正”的精神高地,提醒自己——生命的意义,永远在于成为完整的人,而不是权力的附庸或物质的奴仆。

五、《颜斶说齐王》产生的成语:

《颜斶说齐王》这则典故语言精炼、意蕴丰富,孕育了多个至今仍充满生命力的成语。其中最重要的有:形神不全、安步当车、晚食当肉、归真返璞。

除了上述几个直接从原文凝练而来的成语外,文中颜斶的辩论还蕴含或衍生出其他成语和词语,如:太璞不完、士贵王贱、比肩随踵。

《颜斶说齐王》不仅是一篇精彩的辩论文,更是成语的宝库。它所贡献的“安步当车”“晚食当肉”“归真返璞”等成语,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成为我们表达淡泊名利、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等价值观念时最典雅、最传神的语言载体。这些成语共同塑造了颜斶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立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的不朽形象。

参考:

1、岳麓书社|阙勋吾 等 注《古文观止》

2、浙江教育出版社|钱素洲 译《古文观止》

3、新华出版社|牛冲 校注《注音详解·古文观止》

4、DeepSeek、百度、Get笔记

5、棉花读书《颜斶说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