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物:历史留给政治的六个教训,

发布时间:2025-10-04 16:40  浏览量:2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人从本性上而言是一种政治动物(zoom politikon)。

这一经典论断揭示了人类与政治共同体之间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政治并非外在于生活的场域,而是人类生存与实践的基本条件与存在方式。因此,对弥散于社会肌理之中、构成我们生存背景的政治权力、制度与观念保持一种清醒的理性认知,不仅关乎有效的公民参与,更是个体实现其完整社会存在的重要前提。

在此意义上,历史作为人类政治实践的绵延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经验样本与思想资源。它如同一面深刻的镜鉴,其中蕴藏着无数关于兴衰成败的政治智慧与沉痛教训。从卷帙浩繁的历史经验中,我们至少可以提炼出若干具有恒久启示意义的根本性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构成了系统认知政治现象的宝贵起点,更值得作为持续的反思坐标,融入我们对现实与未来的审慎思考之中。

-1-

有效统治是必要的

自16世纪初,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为处于分裂状态的意大利开出政治处方——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而一个拥有决断力的君主是实现国家力量的前提。

约一个世纪后,英国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系统论证,唯有通过一个具有绝对权威的有效国家,才能终结“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再至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的缔造者们因深感邦联体制的治理效能不足,决定制定新宪法,其核心目标正是建立一个权能完备的强力联邦政府。

这一系列跨越时空的政治思考,共同指向一个根本性命题:凡有人类集体生活之处,则必有统治形式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历史赋予政治学的第一条核心教训:有效的统治是人类社会存续与发展的基础性前提

而实现有效统治的关键在于成功的国家建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建构通常包含两个基本维度:其一是在硬件层面建立对合法暴力的垄断、形成理性化的官僚体系与有效的财政税收机制;其二则是在软层面培育国民对政治共同体的普遍认同与归属感。

西方主要国家大多在20世纪前已完成这一现代国家建构进程。然而,对于诸如索马里、阿富汗、南苏丹等后发展国家而言,能否成功建立一个具有基本治理能力的有效国家,至今仍是其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2-

权力必须受到约束

诚然,国家与权力是人类社会构建秩序的基础性要素。然而,纵览历史长卷,权力一旦失去制衡,其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屡见不鲜。

权力失控所引发的,远不止于广泛的社会苦难,即便对于掌权者自身,不受约束的至高权位也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个人风险。在缺乏制度化权力更迭的体系中,权力角逐极易演变为零和博弈乃至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

▲凯撒遇刺

拜占庭帝国自公元395年延续至1453年,其间共历107位皇帝,其命运极具警示意义:其中仅34位得以善终,9位死于战争或意外,而多达64位皇帝或遭废黜,或直接死于毒杀、刺杀等非命。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赤裸展现了绝对权力与个人安危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在思想层面,自约翰·洛克以来,众多政治哲学家从不同路径论证了限制权力的根本必要性,其核心在于权力固有的扩张与滥用倾向。

而在实践层面,从1215年英格兰的《大宪章》到1787年美国的宪政设计,一部现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史,在本质上正是不断探索如何有效约束权力的历史。

这些思想与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政治原则:必须通过坚实的制度框架对权力实施有效规训。 因此,历史为我们揭示的第二条政治铁律是:权力必须受到约束。这不是对权力的否定,而是使其正当、稳定且可预期的必要条件,是政治文明走向成熟的关键标志。

▲1787年宪法

迄今为止,人类在政治制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便是逐步探索并确立了一系列约束权力的有效机制。

其中,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以下三项:以宪法与法治体系规范权力运行,通过民主选举与投票程序实现权力更迭与问责,以及在政府内部建立分权制衡的结构性框架。

从历史实践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并非一蹴而就地建立起这套体系,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制度试错与演进过程。

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套制度的引入绝非简单的技术性移植即可奏效。其成功运作,不仅依赖于文本与机构的建立,更有赖于一个内生性的、与本土社会文化相融合的制度建设过程,以及公民社会在实践中的集体学习与民主素养的培育。这是一个复杂且往往充满挑战的政治社会化历程。

-3-

好制度使坏人变好,坏制度使好人变坏

在政治实践中,一个核心的张力在于:制度若不能赋予执政者以必要的权力与行动空间,则其将难以有效推行政策、履行职能;反之,若制度赋予其过大的、不受制约的权力,则极易诱发权力的滥用与执政者自身的腐化。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迁,以及朝鲜与韩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形成的鲜明反差,均为“制度至关重要”这一命题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比较案例。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历史赋予政治的第三条核心教训:良善的制度设计能够有效约束与引导行为,抑制人性中的消极倾向;而恶劣的制度则可能扭曲激励机制,即便初衷良善的个体亦可能在此环境中行为失范。

这一洞见凸显了制度环境对于塑造政治行为的关键作用。 然而,对制度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其静态文本或理论设计。制度的问题,更深层次地在于其生成逻辑与运作实践。只要制度并非由外部力量强加,其形成本质上必然是内部各政治力量博弈、协商与妥协的产物。无论是被视为美国立国基石的1787年宪法,还是标志中国尝试共和立宪的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不深刻烙印着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博弈的痕迹。

更进一步看,制度创设之后,其生命力和有效性更取决于实际的运作过程。任何制度最终都依赖于具体的人来执行与维系。制度的“纸面规定”与“实践形态”之间往往存在差距。许多国家在转型期能够迅速颁布一部崭新的宪法,但该宪法却可能在后续的政治实践中被架空、扭曲或抛弃,这恰恰证明了制度运作的复杂性与持续性挑战远非一纸文书所能解决。

-4-

分歧与冲突是永恒的

人类真实的政治场域,本质上是多元利益与价值观念竞逐的舞台,分歧与冲突构成了其恒常的基本面。

从社会经济结构看,不同阶级(如资本拥有者与劳工阶层)因其位置和利益差异,自然形成相异乃至对立的政治主张;从身份认同看,源自不同族裔、文化或宗教背景的群体,其政治忠诚与认同取向往往迥然有别;在意识形态光谱上,主张限权政府与自由市场的自由放任主义,与推崇积极干预与再分配功能的福利国家理论,其间的论争更是绵延不绝。这些深刻的裂痕,源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构成与资源的有限性,因而在根本上无法被彻底消除。

有鉴于此,历史为我们揭示了政治的第四条核心教训:分歧与冲突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题,是必须直面的结构性常态。

这一认知要求我们必须抛弃对“完美社会”的乌托邦幻想,转而接纳人类及其所构建秩序内在的不完备性。

然而,重要的是以辩证的视角看待冲突。政治冲突并不必然等同于破坏性的社会灾难,它也可能成为制度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例如,英格兰议会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正是中世纪贵族与王权之间持续博弈与冲突的产物;而普选权的逐步扩大,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人阶级为争取政治权利而与精英阶层进行长期斗争的成果。这些如今被视为政治文明基石的制度,其诞生之初,往往是作为应对和管控特定政治冲突的解决方案而出现的。

-5-

观念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分析政治进程时,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将政治简化为利益的博弈。然而,这种视角往往过度放大了物质利益的决定性作用,而系统性低估了观念(ideas)作为一种独立变量的深刻力量。

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经典著作的结尾所警示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观念,无论对错,其力量都比通常所理解的要大得多。事实上,统治世界的,几乎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

观念的力量体现在其能够为政治行动提供思想蓝图与合法性基础。执政者的政策选择与制度设计,其深层的思想资源往往可追溯至早前的理论家与哲学体系。当代的政治实践者,在无形中常受到已故思想家的深刻影响与规训。

美国制宪先贤们正是在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分权与共和理论指引下,构建了联邦宪法这一长治久安的政体框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其关键转折亦始于对市场机制与法治原则等核心观念的重新接纳与信仰重塑。

因此,历史赋予政治的第五条关键教训在于:观念是塑造政治现实、引导制度变迁的深层且持久的力量。

它不仅是利益的反映,更是界定利益、塑造偏好和构建政治议程的先导因素。推而广之,改变世界轨迹的,有时并非客观事实本身,而是行动者对事实所持有的集体认知与诠释框架。

例如,在现代国际关系规范中,民主国家通常严格区分个人行为与国家行为,这一外交实践并非由某种客观法则所决定,而是源于“国家人格化”与“责任归属”等特定的法律观念与社会建构。这再次印证了观念在塑造政治现实中的根本性作用。

-6-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没有冲突,便无所谓政治;但若缺乏妥协,政治便只能以暴力与零和博弈告终。英国自《大宪章》至光荣革命的历程中,各方势力在对抗中达成了关键妥协,从而为后续的工业革命与大英帝国的崛起奠定了稳定的制度基础;

美国制宪会议上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以及此后两党制下的持续协商,正体现了在分歧中寻求共识的妥协智慧,这是美国得以实现长期稳定并逐步崛起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条件;

而法国大革命期间因缺乏有效的妥协机制,最终导致了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与长达百年的政治动荡,从反面印证了妥协的不可或缺。

由此,历史为政治揭示了第六条根本教训:政治在本质上是一门关于妥协的艺术。

然而,在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传统中,往往更推崇“原则性”与“彻底性”,而将妥协视为无能、软弱甚至耻辱的象征。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常常导致政治斗争以两败俱伤、社会损耗巨大的结局收场。

正如阿克顿勋爵所深刻指出的,“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真正的妥协并非懦弱的退让,而是一种审慎、务实且富有创造性的政治智慧。它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安排(如权力制衡与协商民主),更是一种需要培育的政治文化与行为方式。 越是处于资源紧张、立场对立乃至生死攸关的政治环境中,掌握超越零和博弈的宏大思想资源,汲取全人类历史中关于冲突化解与共识构建的政治智慧,就显得愈发重要。

遗憾的是,在中文知识界,能够对古今中外的政治实践与政治哲学进行系统性梳理、并从中提炼出普适性智慧的优秀著作,至今仍屈指可数,这无疑限制了我们理解并驾驭复杂政治格局的视野与能力。

在信息过载而真知灼见的时代,系统性地理解政治运行的逻辑与脉络,已成为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素养。然而,政治学体系庞杂、理论深邃,常使初学者望而却步。为此,我们诚挚推荐《政治学通识》一书。它并非又一本艰深晦涩的理论专著,而是一部为中文读者精心撰写的入门导论,堪称快速而系统地掌握政治学核心知识的理想桥梁。

本书具有以下几项突出特点,使其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

一、体系完整,脉络清晰

全书以政治学的基本范畴与发展历程为起点,循序渐进地展开对核心议题的探讨——从国家、权力、制度到治理、参与、意识形态,构建起一个逻辑连贯的知识框架。读者可在清晰的脉络中把握政治学的全貌,避免陷入碎片化信息的困境。

二、立足本土,关照现实

作者并未止步于西方理论的引介,而是注重将经典概念与中国政治的历史与实践相对照,引导读者思考本土语境下的政治现象。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极大增强了理论的生命力与现实解释力。

三、语言平实,可读性强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行文风格,化解抽象理论的枯燥感。书中辅以丰富的历史案例与时事分析,将复杂的学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叙述,使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并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无论您是政治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莘莘学子,还是关心公共事务、希望深化对世局理解的观察者,或是寻求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终身学习者,《政治学通识》都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奠基之作。它为您提供的不仅是一套系统的知识工具,更是一种理性分析政治现象的思维方式,助您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立判断力。现在点击下方商品卡,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