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昱双冠加身发文感谢队友!孙颖莎未能卫冕成功反而是一件好事
发布时间:2025-10-06 11:08 浏览量:1
2025年10月5日,在中国大满贯赛事的赛场上,王曼昱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双冠王”:她在女单决赛中以4-2(10-12、11-7、11-9、11-5、8-11、11-2)战胜孙颖莎,终结自己400余天的WTT系列赛事单打冠军荒;
在女双赛场,她与搭档蒯曼成功卫冕,继续巩固其双打统治地位。赛后,曼昱在社交媒体上以一篇诚恳的致谢文引发舆论关注。
因为曼昱在文中感谢了对手孙颖莎、搭档蒯曼、乒协、幕后工作人员及球迷,并于国庆期间将个人荣誉与国家命运相连。
曼昱此次获双冠,从实力逻辑上看,是其长期积累、技战术移动与心理调整的集成产物。
400余天无单打冠军,也不是实力倒退,而是竞争密度太高、对手技战术亦不断演进的时代必经考验。
她这次能够在决赛阶段稳住阵脚,重夺冠军,对其信心与状态都是一次很重的修复。
女双方面,与蒯曼的组合目前已有世锦赛、两站大满贯项目的冠军积累,这次成功卫冕,是对这对新组合战术配合与默契程度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女乒双打梯队体系成熟度的一次检验。
在这一次夺冠之后,曼昱也是难掩激动之情在原文中说:“每一次站在赛场,我都心怀敬畏!感谢莎莎,每一次交手我都能学到很多;感谢我的女双搭档蒯曼,我们并肩作战又一次拿到了女双冠军。……”
对莎莎的感谢,既是基于竞技对手关系的礼仪表达,也是承认对方在竞争中对自己产生的压力与促进作用。
曼昱特别提到“每一次交手…学到很多”,“强大的对手激发更好的自己”,用“强者相搏、互相驱动”的话语,把胜利归因于竞争机制,而非个人万能。
对蒯曼的感谢,则更带有梯队、传承意义。王曼昱强调“并肩作战”,不仅在技战术层面凸显合作,也在情感层面体现了“以老带新”的责任意识。年轻一代的成长价值,在这一表述中获得正面肯定。
曼昱还把感谢名单扩大到工作人员、球迷、乒协,以致“祝愿祖国繁荣昌盛”。总体来看,这是一篇言辞透露出曼昱对“竞技”、对“传承”、对“责任”的理解。
这几年,海产姐妹在重大比赛中各有胜负,甚至在关键分上经常拼至白热化,总体来说是莎莎胜率高一些。这种“胜负不定”的状态,迫使双方不得不持续进步、调整策略、保持心理曲线的稳定。
在2025年,海产姐妹两人五次在重大赛事的决赛中相遇(亚洲杯、世乒赛、瑞典大满贯、澳门冠军赛、中国大满贯)。
可见,她们在顶级平台上的竞争已进入常态化。这“五次交锋”,无疑是彼此技术、体能、心理“三者”交融的逼近过程。
在采访中,莎莎曾称“与曼昱的对抗永远激烈精彩”;曼昱也曾坦言莎莎越强,她越有动力。这种彼此认可与尊重,不是表面客套,而是高水平运动员之间能够产生的“共鸣”。
当然由于莎莎的粉丝基数高,很多球迷粉丝为莎莎难过。其实作为竞技体育,真的大可不必,毕竟谁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
这一次莎莎未能卫冕,也未必然是一件坏事。从外界看或许是“意外”或“遗憾”,但从长远视角来看,这并非坏事。
其实无论是莎莎还是曼昱,都值得一个冠军奖杯。两人本来就是世界第一女正手,与世界第一女反手的矛与盾的竞争。
一年中的两人五次交手,莎莎三胜两负,这是正常的。对于国乒的发展来说,如果莎莎也同楚钦一样断档的存在,没有人能够和她分担,那么莎莎也就像楚钦一样累。
而且曼昱的强大,是莎莎的底气!莎莎的强大,是曼昱进步的动力!两人是相辅相成的存在,竞技体育有竞争才有发展。
而且在这一场比赛中,莎莎并没有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全程也很少使用自己的正手。
并且在曼昱用新的技战术挑战莎莎的时候,莎莎也是掉入了曼昱的技战术套路中。所以,曼昱赢莎莎是曼昱准备的更充分。
莎莎不能一直赢球,偶尔输几次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进行技术上的调整。再说莎莎一不缺冠军,二不缺积分,输一次怎么了?
还有接下来就是亚锦赛、全运会了,在莎莎的事业版图中,亚锦赛是责任,全运会是自己的野心。在全运会之前,用一场比赛摸摸对手的底,莎莎聪明着那!
所以,无论是莎莎的球迷还是曼昱的球迷,如果真喜欢她们两个,就应该像海产姐妹之间互相尊重,彼此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