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亿人次!博物馆抢票堪比春运,排队3小时却只看后脑勺?

发布时间:2025-10-06 01:52  浏览量:1

假期去博物馆的人,已经后悔了

国庆假期刚过,不少人吐槽去博物馆纯属找罪受,抢票抢了一周,好不容易挤进去,文物没看清几样,光看别人后脑勺了。

还有人本来想选个小众博物馆避峰,结果发现大家都这么“聪明”,最后小众馆也挤成了菜市场,你说这能不后悔吗?

现在年轻人抢博物馆门票的架势,比抢演唱会门票还疯狂。

之前抢演唱会是陪跑,抢火车票靠候补,现在连博物馆门票都得卡点蹲,热门馆抢一周都不算稀奇。

更气人的是,有些黄牛还把门票包圆了,想进去就得加价,这哪是看文化展,简直是被“割韭菜”。

博物馆爆红,抢票比春运还难,小众馆也踩坑

这两年博物馆突然就火了,火到啥程度?2024年全国去博物馆的人突破了13.3亿,创了历史新高。

年轻人为啥爱去?还不是因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文物太对胃口,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无语佛”,脸皱巴巴的跟打工人上班的状态一模一样,大家排老长队就为看它一眼;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俳优俑,满脸写着“委屈但不说”,不少人说看到它就像看到了加班的自己,共鸣感直接拉满。

博物馆能这么热闹,2008年的免费开放政策得记一功。

之前去博物馆还得花钱,很多人没动力,免费之后,去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2007年全国才2.6亿人次,到2019年就翻了三倍,变成11.2亿。

中间疫情那三年人少了点,但2023年大家“报复性”去,又回到12亿,2024年直接破了13亿,这增长速度是真快。

不过也不是所有博物馆都能火,头部馆还是占尽优势。

故宫、国家博物馆就算限流,还是稳居热门榜前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去年接待了1161万人,省级馆里排第一;上海博物馆更厉害,去年搞的“埃及法老展”,办了13个月,参观人数和营收都破了全球特展纪录,光门票就卖了3.2亿。

本来以为地县级博物馆能清净点,结果也不是。

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虽然在小城里,去年却吸引了600万人,比2019年多了8倍还多。

大家不光为看青铜神树、纵目面具,还爱在馆里用光影“戴”青铜面具拍照,展柜前挤得水泄不通,想拍张没人的照片都难。

体验拉胯,拍照党霸展、研学变网游,博物馆也难

人多了,体验就下来了,吐槽声也多了。

最让人烦的是“拍照党”,把博物馆当摄影棚,五六个姿势来回换,你想凑近看文物,他们还不让,甚至说你挡着他们出片。

有次我在某博物馆看文物,前面有个女生拍了20多分钟,后面排队的人都在叹气,这哪是看展,简直是看别人拍写真。

除了拍照党,馆里的不文明行为也多,有人大声说话、视频外放,还有人插队,跟菜市场似的热闹。

更让人无奈的是,想好好看个文物,还被讲解团围着,挤进去了也只能看玻璃上的指纹和脸印,文物跟蒙了层雾似的,啥细节都看不清。

还有个大问题是小孩多,倒不是怕小孩,是怕不管小孩的家长。

博物馆本来是“没围墙的课堂”,寒暑假很多家长带娃来研学,结果有些家长看着娃在馆里跑跳打闹不管,甚至让娃钻进栏杆跟文物合影。

研学团也不靠谱,两三个老师带三四十个娃,根本管不过来,有些娃觉得没意思,就坐在楼梯上打《王者荣耀》,网友调侃“暑假游学,就是换个地方打游戏”。

这样的研学没啥用,研学机构赚了钱,家长花了冤枉钱,娃没学到东西,还毁了其他游客的体验。

2023年故宫未成年观众占比都到33%了,江西、安徽这些地方的博物馆,未成年占比还超三成,要是管不好,体验只会更差。

当然,博物馆自身也有问题。

不少网友说,有些工作人员“班味”十足,问个厕所都翻白眼,要么就摸鱼,看到不文明行为也不管。

讲解更别提了,念文字没起伏,听着跟80岁老人讲历史课似的,根本没法跟文物产生共鸣,一圈逛下来,啥知识没记住,就记得门口的文创得花钱买。

管理上的“硬伤”也不少,指示牌不清楚,进馆不知道往哪走;布展乱得像古玩市场堆货;展厅光线还暗,文物细节根本看不清。

为啥会这样?全国人大代表魏学峰说过,很多文博单位缺专业人才,招不来人,服务和管理自然上不去。

而且博物馆还缺钱,2023年全国博物馆亏了14.23亿,除了中央级的,其他馆大多入不敷出。

县级博物馆更难,湖南省慈利县博物馆,每年才20万拨款,光恒温库房的电费每月就上万,根本不够用;山东莘县博物馆连水电、物业费都欠着,瓦片掉了都没钱修。

连日常运营都费劲,哪有钱改善硬件、维持秩序?

其实博物馆火是好事,说明大家愿意了解文化,但体验差只会把人推走。

现在也有馆在想办法,比如江苏搞“文物漂流”,把热门展品送到小城市,分流主馆压力;上海博物馆用AI导览眼镜,AR能还原青铜器铸造过程,观众停留时间都长了40%;湖南博物院搞“错峰通行证”,早去能走专属通道,越王勾践剑展区不那么挤了。

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博物馆努力不够,游客也得守规矩,家长管好娃,研学机构别只想着赚钱。

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真正成为看文物、学文化的地方,而不是让人后悔的“打卡地”。

毕竟大家去博物馆,是想感受文明的温度,不是去遭罪的,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