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题大全
发布时间:2025-10-07 07:21 浏览量:1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山野秋景,放牧和打猎的人归来,作者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表现了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惆怅的心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这句诗是什么含义?答:黄昏时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表现了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惆怅心境。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是什么含义?
答: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句诗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
4.“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句诗是什么含义?
答: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样的近景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远景结合,使动静结合,表现出诗人的孤独、惆怅的心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句诗诗描绘的画面是: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青葱的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非常茂盛。
同时,运用对仗和叠词的使用,是句子更具音韵美。“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样子。
2.赏析前两联的两个“空”字。
答:首联“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空”是“只,只有”的意思,表明时过境迁,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这句诗重在写景;“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自己漂泊在外内心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请赏析前两联。
首联巧用典故,令人遐想不已,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虚实结合,两联暗含对岁月更迭、世事苍茫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请赏析这句话。
答:这句话使用了设问的修辞,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故乡为暮霭所隔,望不见故乡而生出无限愁思。
5.据《唐才子传》载:“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请你结合诗歌,从一个角度(写作手法、意境意象、层次等)说说崔灏是如何来描绘这“道不得”的景致的。
示例一: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示例二: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示例三: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示例四: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使至塞上 王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用什么景物,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表达了作者的忧愤之情。
2.赏析颔联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寂寞伤感。
3.苏轼曾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赏析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整句诗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这句诗。
“大”表现出沙漠浩瀚无边。“直”准确地描绘了大漠烽烟直上云霄的景象,“圆”描绘了长河映落日的景象。
“长”写出了黄河横贯沙漠的景象。“圆”写出了大漠观落日的亲切温暧,微带苍茫的感受。
5.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尾联两句借侦察骑兵之口,点明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叹。
6.说说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答: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颔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句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颔联描写远景。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富有流动感。一个“入”写出了江流流入原耶的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2.请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句诗所涵盖的画面。
答: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云霞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之平静无波;云彩变换构成海市蜃楼反衬江岸之辽阔。(衬托手法)
3.颈联变化视角,描写长江近景。请谈谈这联所描绘的意境。
答:“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答:拟人。尾联不说自己思乡,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5.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想象的表现手法的使用。
答:诗的颈联写到“飞天镜”“结海楼”,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江面上平静无波,云雾弥漫的景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全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赏析首联。
①画面描述: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层层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联诗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炼字:“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视角:这两句诗用仰视的角度,把刚从寒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生动地描绘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和赞美。
2.请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画面描述:远近都有黄莺的叫声,它们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去,不知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忙着衔泥筑巢。
炼字:用“争”和“新”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筑巢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几处”勾画出鸟鸣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似问非问,使诗歌更富情韵,也表现出诗人对早春钱塘湖的喜爱之情。
3.情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画面描述:缤纷的野花看得人眼花缭乱,新生的春草刚刚盖过马蹄,一派花迷人眼、草没马蹄的春意萌发的景象。
炼字:“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视角:作者用俯视的角度,写出了早春西湖盎然的生机。
4.情赏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现手法与情感: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恋恋不舍之情。
《庭中有奇树》
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请分析“奇树”的比喻意义。答:“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比喻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比喻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3.请赏析诗歌第一句。
这句诗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绿叶”比喻男子,“华”比喻女子,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花枝繁茂,此处奇树的欣欣向荣与主人公的凄凉孤独形成对比,更加显示出主人公的孤寂。
4“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请赏析这句诗。
颈联这句诗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原本让人心情愉悦的景色反而引起女主人内心的愁思和孤寂。
炼字角度:“盈”字用得好。一个“盈”字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诗人的衣襟和衣袖。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已经站立了很久了,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5.赏析“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句诗是说,眼前的花已不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的时间久,至此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本句诗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
6.这首诗在借景抒情的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
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由花到香,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的馨香来突出诗人的孤单寂寞。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使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
7.请赏析“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颔联承上启下,承接上句对花的赞美,连接下一句“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本句诗也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8.请赏析“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答:诗的末尾忽然说此花不足贵,强调比花更珍贵的是“感”, 至此全诗感情得到升华。尾联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
《龟虽寿》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几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主要想说明什么道理?(或者问题是:请赏析这一句)
前四小句诗人用神龟和腾蛇终会死去来比喻人生命的有限,深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仍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3.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
“养怡之福”指一个人要不因年老而消沉,要积极进取,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4.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中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说说《龟虽寿》所表达的情感。
答:诗人告诉我们,不必羡慕神龟和腾蛇,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有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意志,就可以谱写出人生的华美乐章。而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诗中所体现的乐观向上精神,历久而弥新。
6.请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四句是全诗的核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迈的自己比作衰老的骏马,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意志,以及渴望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
7.请赏析“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这四句是呼应开头,强调生命是有限的,但事在人为,只要积极地调养身心,也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做出一番丰功伟绩来。
《赠从弟》(其二)
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诗中描写“风声”“冰霜”有什么作用?
对比手法,用风之凛冽衬托松枝之刚劲,用冰霜之严酷衬托松柏之端正,用风声,冰霜层层烘托,突出松柏刚劲坚贞的本性,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3.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4.请赏析诗中的表现手法。
答: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进行对比,突出松柏的刚劲,表达诗人对松树的赞美之情。
全诗也用了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的刚劲,象征高洁、坚贞的品质,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5.说说诗中表现的情感。
答:诗人借松柏在风中的“端正”姿态,规劝堂弟,不管遭受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也要永远保持坚贞不屈的情操,不改其本性。
6.你从第一联中,读出怎样的意蕴?
答:从“亭亭”和“瑟瑟”的对比中,读出松柏面对寒风保持挺立的姿态。
7.赏析颈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答: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作者用松柏的端正形态,规劝堂弟要永远保持坚贞不屈的情操,不改其本性。
《梁甫行》复习资料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答: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滨海地区人民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为什么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开头?(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答:作用:本句话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对诗人身处喧闹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喧嚣的思考。
情感: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闲适愉悦的心情。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偏:偏远)
修辞:设问。揭示出上一句的原因是:能在“人境”中独享安闲是源于心志淡远。表现了
诗人的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心。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惬意。
表现手法:衬托。以客观的景物“菊”“南山”衬托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闲适心境。
将“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改为“看”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看”是主动的,“见”是随意的。“见”是视线自由转移的过程中,自然地与“南山”相遇,表现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惬意。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现手法: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将静态的温馨和动态的灵动结合起来。
借景抒情。借飞鸟相伴飞还山林,万物自由自在的景象,含蓄地寄托了诗人归返自然的意趣。
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南山暮景的勾勒,引出下文对自然美景神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展现了独特的自然之美。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含义:“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诗人为什么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中的妙谛,在诗人看来,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依据整首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从整首诗看,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隐居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丛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云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神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9.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国都已经沦陷,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虽然山河依旧,但到处长着又高又密的草木。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残败景象,“深”字写出了杂草遍地,荒无人迹的景象,令人倍感凄然。
这句诗融情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请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现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描写“花”“鸟”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借景抒情,写“花”落泪、“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情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修辞:“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人音信不至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本诗不仅善用表现手法,在承接上,也是匠心独运,请赏析本诗的承接之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联以“感时”承上,“恨别”启下,“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情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画面描述: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不停地挠头叹息,以致头发纷纷脱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了。
炼字与情感:“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细节描写,诗人不停地挠头叹息,以致头发纷纷脱落,是诗人心中愁苦的外在表现,“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苍老之态、苍老之快,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6.请结合全诗,赏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国都沦陷,望长安城杂草丛生、城池破败;战火连绵,望妻子儿女的消息传来。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草木、花、鸟,借此抒发自己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复杂情感。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压城的黑云形容敌军攻城的气势,用金鳞似的铠甲展现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炼字:“黑云”营造出大战开始之前紧张的氛围,“压”字形象地描绘出敌兵来势凶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画面描述: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出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和残酷的战斗场面,为下面写援军的援救做铺垫。
3.请从修辞、炼字、色彩、景物等角度任选其一,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妙处。
示例一:选取景物,
号角呜咽,秋色凝重,边塞激战的热血已凝成黑红色,展现边塞惨烈的战斗场景。
示例二:选取色彩角度。
“燕脂”“紫”这两种颜色写出夜色中泥土的颜色,实质上是写战场上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泥土,暗指战争场面的激烈悲壮。
示例三:选取“炼字”角度
诗人用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将士们血流遍地的场景,侧面烘托牺牲人员众多,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示例四:选取修辞角度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内容:“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逼近敌军,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这一场面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其表现了将士们虽面对重重困难,但是毫不气馁的精神面貌。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表现手法:运用“黄金台”的典故,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表达了官军将士们的忘身报国之情。
情感:直接抒写全体将士的心愿,表达了官军及全体将士报效朝廷的决心;含蓄地点出诗作的主旨,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画面:折断的戟沉到泥沙中,(历经岁月)还没有完全销蚀,把它拿起来又磨又洗,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表现手法: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三国时期)人物事迹,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引出下文对古人和古事的感慨和议论。这两句是写兴感之由。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露,星河欲转干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差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写的梦境。
海上晨雾弥漫,满天云涛翻滚,四周千百只船儿随海浪起舞,头顶上的银河也仿佛旋转了起来。
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接”“连”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翻滚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词人空有才华却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赏析“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中“归”字的表达效果。“归”字在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的距离,就好像词人本是仙子降凡,此时才重返仙界。
品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所蕴含的意蕴。“嗟”意为慨叹,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路远的叹息;
“谩”字流露出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5.文学史上一般将李清照归入“婉约”派,本词却带有豪放之美。请结合“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任选角度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回答了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的问题。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同时展现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从而形成了浪漫又豪放的美感。
6.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自身才华与命运的哪些认识?
词人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浣溪沙》
炼字:“新”“旧”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时光回返而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2.请赏析“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下几时回”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以及对年华逝去的伤感,暗含了但愿美好事物现的情怀。
请赏析“小园香径独徘徊”。“独”字道出了词人孤寂和感伤之深,“徘徊”一词是动作描写,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和对美好春光的留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的下片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赏析“落花”和“归燕”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花落去”表达了词人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燕归来”似乎给词人带来了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词人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的下片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词的下片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伤春的情怀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自然景象中,含有淡淡的忧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请赏析。这句词使用了对偶的修辞,“花落去”表达了词人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燕归来”似乎给词人带来了一丝喜悦,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和对美好春光的留恋。
《采桑子》
1.“轻舟短掉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词的上片,怎样做到了由近及远,听觉和视觉结合?
“绿水透拖”“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呈现出动态的画面感。“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和前一句的视觉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
由近及远,听觉和视觉结合也是词上片的表现手法。
2.欧阳修为西湖写了几首词,每一首都有“西湖好”三字,请赏析本词中的“西湖好”。
“西湖好”是词眼;本词用细腻的笔触,借用动静结合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描摹西湖的美好风光中,表达了作者欣赏西湖时的恬淡安适的情怀。
3.人们评价欧阳修这首词是体现了他思入豪芒的观察力,请你赏析,并说说,哪些句子体现了诗人细入毫芒的观察力。
词人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先以游人“不觉船移”衬托出西湖水面波平如镜,刻画出静态之景;再以“惊起沙禽掠岸飞”这一动态,打破了境界的宁静,使全幅画面都跳动起来,更显得西湖春景生动活泼。
这几句体现了词人的细入毫芒的观察力。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下片呈现的画面。水面无风,波平如镜,让人感觉不到小船在春波上移动,微微的涟漪惊动了沙滩上的水鸟,水鸟掠岸飞过。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对颍州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流连山水的恬淡闲适的情感。
《相见欢》
1.请赏析词的上片
词的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残阳仿佛在抗议,大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词人用黄昏日暮时的萧条秋景象征北宋国事如眼前的暮景,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这里使用了象征手法。
请赏析词的下片。词的下片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秋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这泪是忧国之泪,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充满无限悲慨。
炼字:“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情感:抒发了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表达了对朝廷苟安的愤慨和抗议。5.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象征宋朝的国势日渐衰微,奠定全词苍凉伤感的情感基调。
6.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中原乱,簪缨散”,词人忆及中原沦陷,抒发了内心的沉痛之情;“几时收”抒发了词人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雅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词人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场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
《如梦令》
1.请赏析词的上片
“常记”明确表示追忆,地点为“溪亭”,时间是“日暮”,为下句“沉醉”二字点出醉饮的地点,这几句追忆了美好的往事。
2.请赏析词的下片
“兴尽晚回舟”承上启下,写词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正因为“不知归路”,自然难免出现驾船驶入荷花深密之处的失误。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鸥鹭”被惊起时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3.“误入”富有情趣,请赏析。
“误入”一句,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情感: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正确路径的焦灼心情。
4.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这首词用词简练,朴素平易,不事雕琢,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且画面感很强,极富生活气息。
5.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鸥鹭惊起时的喜悦。词虽短,但感情变化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