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军113师炮团一营战友太原聚会之二:首届战友联谊会开幕

发布时间:2025-10-09 02:06  浏览量:1

龙城战友联谊(二)

炮团一营战友聚会散记之二

文/卢宝行

美篇制作/刘文明

晋阳聚首忆戎装,战歌再响叙情长。

报到次日(21日),早餐毕,在酒店外全体合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使久处于酷热天气地方的战友们享受到了难得的清凉和惬意。

一声令下,酒店门廊下,身着统一订制服装的战友们很快聚拢在一起,不用刻意整队,昔日军魂仿佛又被激活,多年训练养成的军事素养下意识地体现出来,挺胸,抬头,双脚并拢自然成立正姿式。

自愿担当摄影的郭勇,可以说不是专业摄影师而胜似专业摄影师,几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拍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和西域高原、沿海各省、甚至国外,精品甚多,作品屡获大奖。刘文明则是多才多艺,拍摄制作美篇短视频高手。

当郭勇、刘文明站在门廊外的雨中举起相机,喊出 “准备” 的瞬间,所有人挺直腰杆,目视前方,有的面露笑容人眼角带笑,有人神情庄重,仿佛回到了当年列队的军营,还有人悄悄握紧身旁兄弟的手,指尖传递着无需言说的情谊。快门按下的刹那,定格的不只是一张张饱经岁月的脸庞,更是跨越数十载的共同记忆,是训练场上并肩挥洒的汗水,是深夜岗亭里分享的心事,是退伍时红着眼眶的约定。

合影里,没有高低贵贱,没有职场头衔,只有 “战友” 二字。曾经的首长站在队伍中,与当年的小兵并肩,曾经的新兵蛋子,如今也已两鬓染霜,却依旧带着当年的赤诚。照片中定格为永恒的这一太原祥悦酒店战友聚会大合照,注定会成为每个参与者的美好记忆。

祥悦酒店门前合影照

因下雨,大合照的快门声刚落,整齐的队列便像在部队听到“解散”口令后那样自由活动,每个人都朝着在部队对自已最关心的首长和战友走去。

“老首长,请您合个影!”

“老班长,咱们班照一张!”

“咱们几家照一个!”

“排长,咱一块入伍的老乡照一张!”

镜头前,有人摆出当年军营里的站姿,腰杆依旧挺直;有人笑着挽住对方的胳膊,仿佛要把这些年互相的惦念,都融进镜头中。背景里或许还有其他战友的喧闹,可此刻,也顾不了那么多,只想赶快照,因为都在照。

有人提议 “咱们几个当年一个班的,得合个影”,话音刚落,大家便迅速站好,班长依旧站在中间,抬手拍了拍身旁战友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欣慰。

还有人拉着曾经的炊事班战友,笑着说 “当年你做的馒头最香,今天必须跟你拍一张”,简单的话语里,藏着最朴素的惦念。

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像是在收藏一段专属的记忆。没有刻意的摆拍,只有自然的亲近;没有华丽的背景,只有彼此熟悉的脸庞。这些照片或许没有大合照的整齐壮观,却藏着更细腻的情谊,这是跨越岁月依旧滚烫的知心,这是走多远都不会褪色的牵挂。待日后翻看,每一张都能勾起一段故事,每一张都是战友情深最温暖的见证。

左起:朱解泼、张世斌、杨纪生

温玉木、巫金华夫妇

郭勇、魏家元

左起:张洪斌、陈建平、刘文明

左起:高嘉兴、张志刚、杨梅

左起:吉张民、梁青云、王爱民、李贵德、张锁海、李锁奎

前排左起:李荣彦、王金平、谭素平、孟淑华;后排左起:张永祥、马计晨、赵录河、苏 虎

左起:马计晨、石全明、刘 祥、刘文明

按照首长、一、二、三连,营部、兄弟连的顺序列队,等待进入会议大厅。而后,在人们满怀期待的兴奋之中,犹如接受检阅,迈着矫健的步伐,随着悦耳动听的音乐,带着兴奋而又激动的笑容挥手步入大厅。

在军旗引导下有序入场,黄金慧(左)、郑秀

一颗红心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左起:黄金慧、郑秀、臧春丽、王红霞

郭勇(原营长)向乔延民(总指挥)报告队伍整理集合完毕。 主持人乔延民(总指挥)向首长张从东(大校)请示联谊会是否开始。 张从东(大校)指示开始!

主持人乔延民宣布“38军113师炮兵团一营首届(太原)战友联谊会开幕!” 郭勇(营长)率领全体人员起立,向军旗敬礼! 张从东(大校)指挥高唱《三十八军军歌》。

乔延民(总指挥)开幕式主持人

主持人乔延民(总指挥)宣布联谊会开幕

全体起立,向军旗敬礼!

张连旺(教导员)代表一营和山西战友首先致欢迎词。 陈建平代表战友发言。 陈桂荣代表军嫂发言。 王艳玲代表女兵战友和子弟发言。

张连旺教导员致欢迎词

陈建平代表战友讲话

陈桂荣代表军嫂讲话

王艳玲代表女兵战友和炮团子弟讲话

主持人乔延民宣读吴润忠中将、马炳泰中将和李泉海教导员等老首长们的贺电,并播放李世东副团长发来的贺电视频。

刘文明代表组委会讲话

李贵德(团政治部主任)代表团首长致贺词!

张从东(大校)讲话。

最后,全体起立,齐唱《团结就是力量》歌曲,开幕式结束。

李贵德主任代表团首长致贺词

张从东(大校)讲话

当聚会战友和家属队伍有序步入大厅,听着播放的熟悉的军旅音乐,不论年龄大小,不论兵龄长短,不论男兵女兵还是大院子弟,家属子女,都莫名的激动起来。当主持人乔延民(总指挥)宣布“38军113师炮兵团一营首届(太原)战友联谊会开幕!”话音未落,掌声、欢呼声如潮水般涌起,久久不息。

当“全体起立!”“向军旗敬礼!”的口令声起,曾经的军人本能瞬间苏醒。所有人齐刷刷挺直脊背,右手有力举至额前,仿佛又看见当年宣誓的模样。尽管已经不再是那么标准,但严肃的神情还是一如既往。当快门按下的刹那,镜头里定格的不仅是一张张饱经岁月却依旧坚毅的脸庞,更藏着跨越数十载的共同记忆,仿佛又回到了军营里那一次次集合站队的场景。

张从东大校讲话语气里满是对往昔军营岁月的追忆,更有对老战友们如今生活的牵挂,他还回忆起了那热火朝天的军营岁月,让在场的人们心潮起伏,不少人红了眼眶。

大院子弟代表王艳玲则笑着细数儿时在军营里的打闹时光,将记忆拉回那段无忧无虑又热血沸腾的日子。

每一段发言,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彼此心中珍藏的军营画卷。紧接着,《团结就是力量》的合唱旋律激昂响起,歌声整齐嘹亮,穿透大厅,也穿透了岁月,这旋律,曾伴我们走过无数个训练的日夜,如今再唱,依旧热血沸腾,依旧心潮澎湃。

聚会现场

聚会现场

向军旗敬礼

高唱《三十八军军歌》

孔庆田、洪群、李孔成、刘桂芳、李浩然、杨加群、李士珍、梁青云、李锁奎、乔明德。

高嘉兴、张志刚、冯小群、孟天宝、王守林、杨永明、郭有良、赵国平、张志国、张洪斌。

何儒波、杨纪生、郑秀、朱解波、刘玉军、王红霞、陈泱仪、陈建平、陈芷洛、黄金慧、杨梅。

朱玉洁、王爱民、王魁花、张锁海、吉张明、龚群吉。

果儿、程建书、杨庆萍、张从东、张连旺、张世斌、李贵德、王守珍。

王艳玲、张筱岳阳、张筱北、冯梅、王艺源、黄劲华、谢薇。

“聚会欢迎午宴现在开始!”

共同举起酒怀开怀畅饮,有的战友兴致勃勃地唱起了歌,以此助兴,有的战友举怀高喊着:“敬军营!敬兄弟!敬我们永不褪色的战友情!”

美酒入喉,暖的是胃,更热的是心。

宴会正酣时,主持人乔延民带领大家高喊“三十八军万岁!一一三师飞虎!炮兵团火神!干——杯!”

欢聚的氛围格外高涨,热情的敬酒此起彼伏。

欢迎宴会是久别重逢的喜悦,是岁月不改的情谊,更是属于我们这群老兵的最珍贵的相聚时光。

说话声、笑声、酒杯轻碰的脆响,宴会大厅成了欢乐的海洋。

同是欢乐,各桌话题各异。但都是一个主题:记当年,话今朝,战友情,兄弟谊,就像喝的老白汾,时日愈久,越醇越香越绵长。

靠窗的那桌,有战友说起当年坝上草原训练时的趣闻糗事,满桌人笑的前仰后合,连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

中间的一桌以大院子女和战友家属为多,话题自是不同。“腿疼好点没?”“孩子什么时候结婚?我们等着吃喜糖喝喜酒了。”“听说您当姥姥了?”虽然说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但絮叨中满是关怀和牵挂。

首长们集体向战友们敬酒

李贵德主任和战友们、军嫂们共同举杯庆祝(太原)战友联谊

战友们和军嫂们共同举杯庆贺联欢

郭勇、李克勤、范素林、李克侠、王军、李克利、韩华军、葛先荣、韩佳明、卢宝行。

贾永红、石全明、刘祥、张士玉、胡焕琴、张檬、张淑英、李保华。

王艳玲、谢薇、张筱岳阳、张筱北、冯梅、王艺源、黄劲华、蒋斌元、刘欣、蒋松祎、蒋昀熹。

还有战友举着手机穿梭在桌间,“来,拍段视频”,镜头扫过之处,皆是带着笑意的脸庞,连声音都比平时洪亮了几分。

服务员们来来往往、穿梭其间,脚步都比平时快了几分,却丝毫没打乱这热闹的节奏。几杯酒下肚,再没人拘谨客气,只想着把这些年没说的话、没聊的家常,都一股脑儿地倒出来。

这热闹,不是社会中的客套寒暄,是战友情深的自然流露,是久别重逢的畅快。哪怕隔着几桌距离,一声熟悉的 “老战友” 喊出口,总能立刻得到热烈回应。

整个宴会大厅的欢声笑语中,蕴涵着老兵们最滚烫、最真挚的深情厚谊。

酒兴正浓的战友激战正酣之时,不善饮酒的家属子女和战友则纷纷拍起了照。

一营部分战友及家属

一营战友家属

前排左起:吉张民、李锁奎、王魁花、宋平连、张锁海;后排左起:李贵德、侯星光、张连旺、王爱民、乔明德、梁青云

女兵姥姥奶奶和可爱的孩子们

前排左起:扬庆萍、王守珍、李克勤、陈桂荣;后排左起:张从东、张世斌、郭勇、乔延民

左起:郭有良、杨纪生、杨永明、张志国、赵国平、李孔成

左起:卢宝行、刘文明、李保华、石全明、刘玉军、陆如江

前排左起:陈桂荣、黄金慧、王魁花;后排左起:何儒波、乔延民、王爱民

左起:金玲芳、黄金慧、王艳玲、朱玉洁、黄劲华

三位女兵战友:王艳玲、黄劲华、冯梅

张连旺(左)侯星光(右)

刘文明为此次聚会赋诗二首

《友情》

退伍回乡难如面,

恍若隔山几十年。

相逢太原今朝见,

握手拥抱话友缘。

昔日韶华英姿帅,

对视犹添两鬓斑。

时光荏苒多变幻,

袍泽之情挂心田。

(二)

《龙城相聚》

军歌响彻冲云霄,

晋中大地分妖娆。

退伍老兵龙城悦,

庄严殿堂军旗飘。

肃穆敬礼兵本色,

壮志不减锐气高。

炮火硝烟时过迁,

铁甲洪流赶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