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珍宝开口讲科学

发布时间:2025-10-10 08:31  浏览量:1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志愿者杨明繁正在为记者们讲解星盘。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内的行星正位仪等藏品。 本报见习记者 刘丞 摄

波义耳空气泵、帕斯卡计算器、伽利略望远镜复制品……走进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临时展厅),跨越时空的科学珍宝静静陈列,低语着穿越千百年的智慧结晶。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收藏型、综合类、研究性的科学博物馆,我们把历史上的科学仪器和技术制品都‘聚’到了一起。”说到这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语气中满是自豪。

8000余件藏品,8000余个故事。每一件,都是团队“跑出来、磨出来、拼出来”的。说起展厅里的展品,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科学博物馆收藏部负责人刘年凯深有感触。他印象最深的便是一件“高压灭菌器”,这是环境学院的“镇院之宝”。1946年,时任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陶葆楷跨越重洋,把这件仪器从美国带回清华,只为让中国的科研不落人后。

要从无到有,新建一座科学博物馆,谈何容易。“我们缺人、缺物、缺钱、缺资源。”吴国盛坦言。可清华人偏不信邪——既然从零开始,那就白手起家!

建馆初期,博物馆就启动了“收”“买”“造”三项工作:收集清华校内外老仪器,号召师生校友齐捐赠;借助校友力量购回海外珍宝;自己动手,复原失传的科技杰作。

“展馆内许多物品其实都是复原品。”吴国盛介绍,对科学博物馆而言,历史性科技器物的仿制及复原标志着博物馆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这对理解科学发生现场、梳理科学方法、传承科学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科技复原不仅要形态上复古,还要在科学原理上复现当年的成果。”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复原实验室负责人杨智明回忆起在参与霍克斯比起电机复原工作时遇到的困难:为什么复原的起电机摩擦生电效果还不如历史记载中的原品好?团队通过不断摸索最后发现,是因为现在的玻璃材料杂质少、纯度高,因而不易产生静电。于是团队想到一个办法——按照古法重新吹制一个玻璃,使其最大程度还原原品的特性。

再比如,1000多年前的“北宋水运仪象台”是什么样?“‘北宋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体量最大、耗资最多、机械技术含量最高的单体科技制品,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天文仪器、机械制造和冶金技术等领域的最高成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水运仪象台复原项目首席科学家林聪益介绍,博物馆对其进行等比例、全功能复原,为的是弘扬中华传统科技成就,激励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上建立信心和雄心。

为什么要研究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史是为了看到科学发展的足迹,我们需要知道科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过来的,拨云见日、去伪存真。”作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2025级硕士生杨明繁十分有感触。他举了个例子:“大家都说瓦特是看见壶盖被蒸汽顶起而发明蒸汽机,其实这个故事并不完全正确,蒸汽机的原理不是靠蒸汽去顶,而是蒸汽液化。”

在讲解中,杨明繁也曾被观众问住:“哥白尼到底怎么发现月球时差的?有数据吗?”于是,他扎进书海,翻遍资料,终于找到答案。“即使是一件不太起眼的仪器,也能折射出很多科学问题。”杨明繁表示,科学精神就是要秉持理性、求是、人本的态度,弘扬科学精神,也是时代交给年轻人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0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