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剧《弑神》看听花岛:用凡人叙事重塑仙侠短剧的价值内核

发布时间:2025-10-10 12:00  浏览量:1

在短剧行业高速发展的当下,仙侠题材曾因“神界恋爱”的单一叙事陷入创作困局,观众对千篇一律的神仙虐恋逐渐审美疲劳。而10月5日上线的听花岛仙侠短剧《弑神》,却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凡人叙事革命”,打破了行业僵局。这部由曾辉、邓灵枢主演、海潮宇执导的作品,不仅凭借6167万红果热度、红果新剧榜第六、热播榜第九的亮眼数据引爆市场,更以深刻的价值表达与创新的叙事手法,重新定义了仙侠短剧的创作边界,成为听花岛“精品化战略”的又一标杆之作。

不同于传统仙侠剧将神明置于叙事核心,把凡人当作“三界陪衬”的创作逻辑,《弑神》从开篇便奠定了“人本位”的叙事基调。“这是一个人人敬神、爱神的时代。但,这是一个弑神的故事”,两句旁白形成强烈反差,直接抛出对神权正当性的质疑。当女主角杨容容目睹母亲在神魔纷争中无辜丧生,发出“为什么你们神魔爱恨纠缠,死的却是我们凡人”的呐喊时,剧集彻底摆脱了“歌颂神明伟大”的传统框架,转而聚焦凡人在神权体系下的苦难与抗争。这种视角的转变,不仅让故事更具代入感,更赋予了仙侠题材全新的思想深度——它不再是脱离现实的奇幻想象,而是借仙侠外壳探讨“个体价值”与“权力反思”的现实命题,让观众在追剧过程中产生对“平等”与“正义”的思考。

《弑神》的创新,还体现在对情感叙事逻辑的重构上。以往仙侠剧偏爱用“为爱灭世”“为恨屠仙”的强冲突剧情吸引眼球,试图以极致的戏剧张力刺激观众情绪,却往往导致情感流于表面,缺乏真实质感。而《弑神》则另辟蹊径,以“生活流”的细腻表达,构建起更具说服力的情感脉络。剧中,从仙界归来的杨容容面对魔神送来的琼浆玉露,没有表现出丝毫向往,反而感慨“神仙真可怜!这琼浆玉露,越喝越饿,还不如王大娘做的蹄花汤万分之一好喝”。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却道尽了凡人生活的烟火气对“神性”的消解——在杨容容眼中,所谓的仙家至宝,远不及人间一碗热汤带来的温暖与踏实。

后续剧情中,杨容容更是用“凡人的方式”征服魔神:她没有选择法力对抗,而是邀请魔神共尝市井小吃,与他分享邻里间的趣事,在寒夜里递上一杯热茶。正是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让高高在上的魔神逐渐褪去冰冷的神性,开始理解凡人世界的温情与珍贵。这种“以烟火破神性”的情感表达,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更让观众在细微的情感流动中产生共鸣——原来真正的“力量”并非毁天灭地的法力,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温暖。这种情感逻辑的进阶,让《弑神》跳出了“强反转”的叙事套路,成为一部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

《弑神》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听花岛长期坚持“题材创新”与“价值引领”的必然结果。作为国内精品短剧第一厂牌,听花岛始终以“领先行业半步”的前瞻视野,不断突破短剧类型的边界。从开启微短剧全民热议时代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到打破悬疑题材市场魔咒的《夜色将明》《引她入室》;从开拓中老年短剧市场蓝海的《闪婚老伴是豪门》,到打造主旋律2.0时代的《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再到四川话短剧《家里家外》、家族轻喜剧《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捉妖题材《没关系,是家人啊》……两年来,听花岛从未局限于单一题材,而是以“市场上没有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勇气,持续探索短剧的更多可能性。

正如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所言:“我们想做那些别人做不了但我们能做的作品,这是我们对于精品化的追求。”听花岛每年将20%~30%的作品用于探索行业上限,这种“越级定位”的创作理念,让其始终走在行业创新的前沿。《弑神》便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打破了仙侠剧“神本位”的叙事传统,更以“凡人逆袭神权”的故事内核,为仙侠短剧开辟了全新赛道。在制作上,《弑神》以影视级的竖屏视听语言,提升了短剧的视觉质感;在主题上,它借凡人的抗争,传递出“个体意志不分凡神”的平等价值观,让短剧不再只是“碎片化娱乐”,更成为承载深刻思想的载体。

如今,短剧行业正处于从“流量争夺”向“价值引领”转型的关键阶段,《弑神》的出现,无疑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它证明,短剧不仅可以有“快节奏”的娱乐属性,更能具备“高质感”的艺术价值与“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当听花岛这样的头部公司持续以“价值思维”深耕内容,不断推高精品短剧的天花板,短剧行业也将逐步摆脱“同质化”“低质感”的标签,迈向精品化、主流化、多元化的发展新阶段。

从《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到《弑神》,听花岛用一部部作品证明,短剧的价值远不止于“短平快”的娱乐消费,更在于对现实的观照、对人性的洞察、对价值的传递。未来,随着听花岛持续探索创新,相信会有更多像《弑神》这样的优质作品涌现,为短剧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短剧真正成为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的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