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不信泡沫,OpenAI需要「印钞机」
发布时间:2025-10-11 11:51 浏览量:1
“连OpenAI这样的头部公司,都要通过各种金融操作来维持估值,AI泡沫破裂已经不远了。”一位谷歌工程师如是说。
在此之前,OpenAI、AMD和英伟达等建立了错综复杂的“股权换订单”的合作关系。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与黄仁勋、苏姿丰、埃里克森等硅谷顶流们紧紧“拥抱”,共同勾勒出了一个“重塑硅谷权力格局”的故事,这是极为罕见的画面。
苏姿丰、奥特曼、黄仁勋抱团“重组硅谷”,图片由AI生成
这种抱团也引来行业警惕:包括抱团背后的垄断风险,以及数万亿美元投资催生的泡沫。
相比垄断的破坏力,泡沫一旦破裂,投资者面对的将是一地鸡毛,类似情节在1999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房地产泡沫中都曾上演。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在各种播客、访谈中频繁现身,为AI布道,大谈AI资本支出的黄仁勋、奥特曼们,发动资本机器,勾勒万亿美元的故事,算不算组团“吹泡泡”?
01
“股权换订单”
重塑硅谷权力格局
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历来以“人才战”和“专利战”为主,偶有“交叉入股”或“股权换订单”等合作形式,真正意义上的“资源重组”较为罕见。在这方面,近期最值得关注的案例,就是OpenAI与AMD达成的战略合作。
根据协议,OpenAI将基于AMD芯片部署总计6GW容量的数据中心,AMD象征性地以0.01美元向OpenAI授予最多近10%的股份。
从资源配置规模来看,1GW数据中心约需50万张GB200/300系列GPU,仅硬件成本已超过200亿美元;6GW总量则对应约300万张GPU,总硬件投入预计超过1200亿美元(不含数据中心基建及其他运营支出)。
面对这样确定性的巨额订单,资本市场反应迅速——合作消息官宣后,AMD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累计上涨达43%,市值涨超1000亿美元。
通俗地说,OpenAI、AMD的合作可以理解为“客户向我下订单、我给客户发期权”,堪比篮球场上的“自投自抢”,也有人将其形容为“美国科技内循环”。
不过,这种内循环早已在英伟达身上多次上演。
此前,英伟达曾官宣未来十年投资OpenAI总计1000亿美元。更早之前,英伟达还投资了被称为“亲儿子”的美国新兴云厂商CoreWeave。
AMD、英伟达与OpenAI的合作差别在于,英伟达讲述的故事变成了“我买客户的股权,客户向我下订单”。
所以,黄仁勋评价OpenAI与AMD的交易时,用的表述是“惊讶”和 “聪明”,但本质上两家都是寄希望于OpenAI这个未来年化收入2000亿美元的潜力客户,源源不断贡献营收。
确定性让老黄屡试不爽,并决定在xAI身上复制粘贴相同剧情。黄仁勋在CNBC的采访中说:“马斯克参与的,我都想投。”
一位英伟达内部人士谈及上述“内循环”时对作者表示,“大家都想着投出去的钱尽快回来,其实这么运作一下,投出去的钱已经回本了,钱投出去得越多,挣得也越多。”
此前英伟达官宣投OpenAI时,当日收盘也涨近4%,市值涨近1800亿美元。而在“亲儿子”CoreWeave身上这种“投赚效应”更加明显。
根据8月份英伟达提交的13F文件,其持有CoreWeave约2428万股,持仓市值约39.59亿美元,而在上一个季度,持仓市值为8.97亿美元。
对OpenAI来说,英伟达、AMD不是“内循环”的终点,奥特曼也在最新的访谈中预告,未来几个月还有更多类似的合作。
02
有泡沫
但这次可能不一样
AI的完整叙事框架,可归纳为六个层次:能源、算力、中间件、模型、应用、用户。
公众期待OpenAI能够讲述一个聚焦于模型、应用和用户三者联动的、具有增长前景的与变革力量的商业故事。
然而,这一叙事的每一个环节的推进,都建立在巨额投入之上。
现实恰恰是,年化收入仅100多亿美元的OpenAI,负担不起这种巨额投入,黄仁勋在访谈中也直言不讳:“他们没钱”。“微薄”的收入与激进的战略投入之间的落差,催生了市场对行业泡沫的担忧。
“泡沫确实存在,从当前的产品形态就能看得出来。”一位中国AI创业者说,在他看来,泡沫集中在应用层,根源在于许多创业团队对AI的认知不足,“国内企业的Agent开发招聘思路及JD(职位描述)都不对,很多团队把AI Agent当做独立岗位来招聘,但其实它只是针对某个场景的延伸。”
他对作者表示,金融风控开发者需要懂金融业务逻辑,医疗诊断开发者需要懂医学知识体系,而不能是宽泛的“AI Agent工程师”。
Brilliant Phoenix合伙人芦义则判断,泡沫主要表现在二级市场的小公司和一级的中型公司。
他认为,盈利模式不清、缺乏算力支撑、仅靠概念炒作的公司,需尽快“深入行业解决问题”,因为“横向通用型问题需求已被大模型能力覆盖”,而头部企业持续募资以扩大算力可以扩大优势,“算力实打实地转化为了训练和推理能力”。
关于算力,今年频繁中美之间穿梭的黄仁勋是最积极的布道者,他多次强调,AI正在进入“思考”阶段,预训练、后训练与推理的每一环节的算力消耗皆呈指数级增长。“它即将增长十亿倍”, 黄仁勋最近一次在BG2的博客中表示。
尤其是国庆假期,被称之为AI版本TikTok的Sora 2和独立应用上线,5天下载破百万,直接刷新算力需求的上限,奥特曼也发文称用户的生成率远超预期。黄仁勋则在访谈中评价,“看看所有生成的视频,这太疯狂了。”
Sora 2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但OpenAI的目标不仅仅是视频生成,从开发者大会上演示的ChatGPT来看,奥特曼想要一切。
Stratechery创始人本·辛普森在其文章中将现在的OpenAI类比成Windows——预示它们将进化成一个系统。
这个概念,“死敌”马斯克当初收购推特时就曾设想过,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超级App。
现在,ChatGPT将反向兼容一切App。用户将在这里直接完成代码编程、视频制作、购物等等,而这样一个App或者说系统,就是算力增长十亿倍的底层逻辑。
关于泡沫的存在,大多数人都不否认,但在泡沫中成长的故事也同样值得肯定。
一位硅谷AI创业者表示,“是泡沫也没什么,自然阶段而已。真正的创业者什么情况下都会去做,(泡沫)是投机者关注的事情。”
芦义则认为,有泡沫,科技才能进步,“这就和信贷一样,信心越大,贷款越多。”
“(投资者)肯定会害怕,但所有人都害怕的时候,泡沫就不会破灭。”一位跟踪科技股的投资者谈及泡沫时表示。在他看来,一切都建立在OpenAI和马斯克的机器人之上,这个设想在1-3年之内如果不能落地,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泡沫,现在两家已经把英伟达和AMD绑在身上,“铁锁连船了,出问题火烧连营800里。”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Bernstein的一篇研究中也提到,山姆·奥特曼有能力让全球经济倒退数十年,不过他们还强调,他也有机会带领人类踏入梦想乐园,但现在不知道哪一个更有可能发生。
在一篇“人工智能泡沫有多大”的文章中,盛宝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分析师Charu Chanana引用的多头观点更是强调:“这次的泡沫不一样”。她写道,“尽管英伟达的股价和市值飙升,其估值倍数却有所下降。英伟达的预期市盈率为32倍,低于2022年末的36倍。这并非疲软的迹象——而是反映出盈利能力的飙升正在追赶股价的增长。”
03
不要和资本支出斗
“泡沫就是有产量,但没订单。”一位长期跟踪中美科技政策的研究者表示。
换句话说,在“股权换订单”的这种内循环逻辑下,英伟达、AMD有订单,AI公司能获得芯片,供给和需求都是存在的,也就不存在泡沫。
供给方面,台积电CoWoS月产能预估90万片,英伟达需求量占其中一半,按照GB200双die设计,理论上2025年可以产出675万张GPU,这个数据和瑞银刚刚上调的年产690万张GPU的预估数,基本保持一致。按1GW对应50万张GPU推算,英伟达2025年GPU产能对应的数据中心容量接近14GW。
需求方面, 根据The Information的统计,OpenAI的算力协议超过1万亿美元,按1GW硬件成本200亿美元推算,对应50GW的数据中心硬件需求。
英伟达的年供给量,远远无法满足OpenAI,这还不包括谷歌、Meta、亚马逊和Anthropic这些明星公司的需求。
“军备竞赛还没进入高潮,目前只是OpenAI一家打响。”前述科技股投资者说。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OpenAI和算力供应商们之间采取了“股权换订单”的模式,而关于“钱从哪来”的问题,山姆·奥特曼更早之前在采访中就有过预告,“不远的将来OpenAI在数据中心建设上的投入预计将达到数万亿美元,我们可以设计出一种非常有趣的新型金融工具,用于为算力相关业务融资。”
潜在的金融工具还包括数据中心REITs——将建成的数据中心打包成证券产品,以出售资产权益的形式回笼建设资金。
“甲骨文和OpenAI是资本合作转REITs,”此前,一位资深从业者说,“(通过)二级代销,是成熟的衍生品,前景要看美国的融资环境。”
资金捉襟见肘的OpenAI依赖各种金融工具,弹药充足的硅谷大厂们也在普遍上调年度资本开支。
根据相关业绩数据,Meta、Alphabet、Amazon、Microsoft四家公司整个2025年AI资本支出合计接近3000亿美元,且2026年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预计将超过4000亿美元。
而关于科技巨头们资本开支的增长趋势,高盛董事总经理兼资深交易员鲍比·莫拉维在最新的研究文章中写道,“这种资本投入的势头像一艘巨轮,启动和停止都需要时间,绝非一夜之间就能转向。因此,在未来五年的投资周期中,一个季度的表现几乎无关紧要。”
鲍比·莫拉维表示,过去总是强调,别和美联储斗,现在则是“不要和资本支出斗”。
泡沫的讨论一直存在,科技公司们还在不断出牌。
山姆·奥特曼日前在a16z的播客访谈中暗示激进的算力投入,源自于下一代模型的潜力。“如果仅仅基于现在的模型,我们不会走得这么远。”奥特曼说。
现在,市场基于一个有思考、推理能力的AI助手,让英伟达市值冲上了4万多亿美元,关于下一代模型到底能做什么,没有人能知道,但如果有一天AI能够攻克癌症、成为核心劳动力、突破生命科学的奇迹,将会是一个几万亿美元的故事?
关于AI的增长空间,苹果公司也是一个值得关注——这家拥有超过20亿活跃用户的巨头,还只是刚刚发力。(转载自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