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停火协议,特朗普坐收渔利?内塔尼亚胡力荐诺奖背后有何意图

发布时间:2025-10-11 15:24  浏览量:1

2025年10月9日,以色列与哈马斯在埃及达成了首阶段加沙和平协议,这让多少在两年血腥冲突中挣扎的人们,看到了暂时喘息的希望。

想想看,这两年加沙那边儿,那是真刀真枪、血肉横飞,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梦想灰飞烟灭。这协议的签署,对当地的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民众来说,算是久旱逢甘霖。大家欢呼雀跃,甚至有人觉得,是不是和平的曙光真的要来了?

10月6日,各方代表还没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的谈判桌前坐稳,就美国那份“20点和平计划”进行着间接沟通,结果,才谈了三天,特朗普就按捺不住了。他在社交媒体上大张旗鼓地提前“官宣”:以哈双方已经接受了第一阶段加沙和平计划!

这架势,就像他亲自上阵打赢了一场硬仗,兴高采烈地称之为“对所有人都好的伟大一天”,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哈马斯会释放所有人质,以色列军队也会撤到商定的界线。

这种提前“剧透”的操作,让整个事件充满了戏剧性。仿佛谈判还在进行,结果就已经被这位美国总统提前“盖章”了。当然,特朗普的这番高调表态,也反映出美国急于促成和解、彰显其在中东影响力的一贯姿态。他急于把这份功劳揽到自己身上,仿佛这份协议是他送给世界的“礼物”。

接下来的几天,各方也按照“剧本”进行了“表演”。10月9日,以色列政府发言人正式确认了协议签署的消息。紧接着,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在社交媒体上隔空与特朗普“互动”,两人互相祝贺。

内塔尼亚胡那种藏不住的喜悦溢于言表,甚至还放出狠话,为协议的执行增添了一丝不确定性:“除非所有被扣押人员归来和所有目标达成,我们绝不停息。”这句话,既是对国内强硬派的交代,也像是在提醒哈马斯:别高兴得太早,这只是开始。

到了10月10日凌晨,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布声明,确认政府已批准停火协议,以军将在24小时内完成撤军,并准备接收获释人质。而哈马斯高级官员哈姆丹也随后证实了协议的存在,并乐观地预计以军会在10月10日撤出加沙所有人口密集区,双方将在10月13日交换被扣押人员。从“官宣”到正式生效,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操作,似乎都在昭示着:和平真的来了!

然而,这份看似板上钉钉的协议,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水面下的“暗礁”却隐藏得更深、更危险。

最让外界担忧的,莫过于人质交换问题。特朗普信誓旦旦地说哈马斯会归还所有死去人质的遗体,听起来很美好。可现实骨感得很!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以色列情报部门评估,哈马斯根本没能力找齐并归还所有人质的遗体。

想想看,两年战火,多少无辜生命消逝,多少遗体埋没在瓦砾之下。如果哈马斯做不到,那以色列是不是就有了“把柄”?是不是随时可以指责哈马斯不遵守协议,进而撕毁协议?这为脆弱的和平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再来说说以色列撤军的事儿。协议说,第一阶段以军撤到商定的界限后,还控制着加沙地带53%的土地。重点来了:53%!这可不是小数目。那剩下的47%?什么时候撤?在什么条件下撤?协议里没有明确的说法。

这就像是留了一个巨大的活扣,随时可能被解开。以色列完全可以以此为由,拖延甚至拒绝全面撤军,而哈马斯也可能因此感到被欺骗,导致冲突再次升级。

除了协议条款本身的模糊性,以色列国内的政治阻力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极右翼政党领导人本·格维尔就公然谴责这份协议是对“恐怖分子的妥协”。要知道,在以色列的政治版图中,这些强硬派的力量不容小觑。

他们的反对声音,会给内塔尼亚胡政府落实协议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可能成为协议最终流产的导火索。毕竟,国内政治的复杂性,往往能让一份看似完美的协议功亏一篑。

尽管暗礁重重,但这份协议的签署,仍然被国际社会视为一个重大突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第一时间发声,敦促所有相关方全面遵守协议条款,并承诺联合国将全力支持落实协议,扩大对加沙的人道主义救援,并推动加沙的重建工作。

国际社会的反应,更多的是一种谨慎的乐观。他们清楚这份协议的脆弱性,但依然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契机。毕竟,两年的战火已经让加沙满目疮痍,人道主义危机日益严峻。

协议签署后,立马就有153辆来自联合国、卡塔尔与埃及红新月会的卡车,满载着援助物资,通过拉法口岸驶入加沙。这一幕,无疑给加沙的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协议带来的影响。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则更进一步,他希望这份协议能成为一个好的开端,最终能促成以巴永久政治解决方案,结束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让巴勒斯坦能够独立建国。

这是一个宏伟的愿景,但正如我们所知,以哈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土地和资源,更是历史、宗教、民族等错综复杂因素的纠缠。一份第一阶段协议,离真正的“永久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让人津津乐道,又有些啼笑皆非的,莫过于内塔尼亚胡在社交媒体上提议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特朗普。这番话,既给这位美国总统脸上贴金,也满足了特朗普一直以来的“诺奖情结”。特朗普在促成这份协议中确实出力不少,但诺贝尔和平奖岂是儿戏?一份仅是第一阶段、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协议,就足以让他加冕诺奖?这话说出来,连吃瓜群众都觉得有点草率。

说到底,和平并非一纸协议就能一劳永逸。历史告诉我们,中东的和平之路从来都是荆棘密布。这份第一阶段协议,究竟是真正和平的序章,还是又一次短暂的平静?是各方真心实意的握手言和,还是在巨大国际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