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媒点名批评的5部烂剧,侮辱观众智商,没看过的恭喜成功避雷
发布时间:2025-10-11 18:08 浏览量:1
大家在生活中追剧时,最怕的就是不小心踩雷,而现在电视剧大多都充满争议,褒贬不一。
但有这5部剧,它们的口碑出奇的一致,甚至就连央媒都忍不住点名批评!
这些电视剧类型不一样,有的讲历史,有的说职场,还有的是古装题材,却都犯了让观众没法接受的错。
于是这些“烂剧”有的播到一半就下架,有的刚上线就遭抵制。
那么这几部电视剧到底踩了哪些红线,才会被观众抵制,又被官方点名呢?
《东八区的先生们》号称张翰 “10 年打磨的诚意之作”,但实际剧情却充斥着低俗内容。
剧里张翰不光有手按女演员敏感部位的镜头,还藏着扯内衣带这种低俗桥段,台词里全是爹味十足的女性冒犯言论。
张翰全程端着霸总架子,眼神里全是自我满足,根本没演角色,像是在秀自己,油腻感都快溢出屏幕。
这不明摆着就是将职场骚扰包装成 “互动” 的情节吗?这样的情节也是观众完全接受不了的。
人民网也直接发问:“10 年打磨的‘诚意之作’在哪里?”
和《东八区的先生们》同属职场题材的《谈判官》,虽然没有油腻和职场骚扰,但口碑却走向另一个极端。
黄子韬饰演的 “富二代” 男主,无职场经验却身居高位,台词夹杂方言,演技生硬,还频繁出现奢靡场景。
该剧被人民日报批评 “披着现实题材外衣,本质却是偶像剧”,传递出 “靠身份走捷径” 的错误价值观。
剧中黄子韬好像只会用夸张的动作表达情绪,跟人意见不合时,不是靠眼神或者语气传递不满,而是猛地跺脚、扯领带。
嘴里的台词还没说完,动作先抢了戏,好不容易要念点专业谈判术语,还念得磕磕巴巴,没有半点职场人的沉稳。
跟杨幂对戏时更明显,俩人本该是职场伙伴,结果他演得像个需要人哄的少爷。
杨幂认真讲工作流程,他要么眼神飘向别处,要么嘴角扯着不自然的笑,连递文件都透着敷衍,完全没有搭档间的默契。
这部剧不光让黄子韬的口碑下降很多,也向观众传递了不好的价值观,被点名批评也是情理之中。
相信很多观众点开《抗日奇侠》,本想着看部正经抗战剧,了解下先烈们怎么打鬼子,结果发现越看越不对劲。
这哪是抗战片啊,分明是把武侠剧硬塞进了历史背景里,离谱得让人想笑。
就说剧里那些 “奇侠” 的操作,简直刷新认知,有个角色不拿枪不拿刀,专门揣着一筐绣花针,见了鬼子抬手就甩。
细得能穿线的针,居然跟装了定位似的,百发百中,隔着好几米都能扎中鬼子要害,要知道那时候连子弹都没这么精准。
还有人专打太极拳,鬼子端着枪冲过来,他慢悠悠地推手、转身,没见用啥劲,鬼子就跟撞了铁板似的,一个个往后飞,落地还得滚两圈。
最离谱的还是 “手撕鬼子” ,这段剧情真的让观众大跌眼镜,这哪是抗战啊,这分明是超能力现场!
演员李嘉明在剧里的表演也跟着剧情 “跑偏”,他演的角色本应是沉稳的战士,结果全程都在用力过猛。
每次要出手,都得先扎个马步、瞪圆眼睛,表情绷得紧紧的,好像不把脸憋红就显不出厉害。
打鬼子的时候,动作幅度大得离谱,像个刚学会两招的武行,连摆姿势都透着刻意。
这要是放真抗战年代,哪有功夫摆这么多花架子,早被鬼子的枪瞄准了。
人民日报指出其 “不尊重事实和民族情感”,这种将抗战娱乐化的电视剧,受到批判也是应该的。
王一博、宋茜主演的《风起洛阳》本是高期待之作,却因主演与配角的演技差距,让这部剧的风头全被配角抢占。
王一博和宋茜都是偶像出身,两人的流量非常高,因此这部剧刚一播出,就吸引了不少观众。
但没想到这部剧的口碑,也全败在两个主角身上。
最明显的是俩主角同框查案的戏,王一博面无表情地念线索,宋茜僵硬地接话。
俩人站在精致的唐代楼阁里,却像隔着层玻璃似的,一点没让人觉得是搭档。
反而剧里的配角,哪怕是个小吏,递文书时的恭敬、说话时的语气,都比主角自然。
连人民网都点名批评:“领衔主演之间的演技水平差异过大影响了该剧的整体水平。”
很多观众一开始是想看《我叫刘金凤》放松下,结果刚看两集就被服化道整懵了。
辣目洋子演的女主刘金凤,穿的那套日常常服,领口是宽宽的垂领,边缘还绣了圈浅粉色的樱花纹,这衣服和日本和服形制几乎一模一样,就差没踩木屐了。
男主更离谱,戴的那顶黑色帽子,顶上坠着个小小的垂缨,帽檐还微微往上翘,这款式跟日本古代武士戴的 “乌帽子” 特别像。
剧中还频繁出现寿司等日本元素,完全脱离古装剧的历史背景。
面对质疑,剧组称 “只是借鉴”,但观众并不买账。
广电总局也明确表态:“任何古装剧都不得以随意化用和模仿外国风格样式。”
从职场剧的价值观跑偏,到历史剧的细节失真,再到古装剧的文化失守,这5部剧的教训足够深刻。
观众需要的不是 “流量堆砌” 的快餐作品,而是有温度、有底线、有品质的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