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汉朝是唯一“死在太强”的王朝?刘秀埋的雷,300年后炸了
发布时间:2025-10-14 03:09 浏览量: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一提起王朝灭亡,咱们第一反应多半是“穷得叮当响,弱得任人欺”——宋朝输在没兵没将,明朝垮在内忧外患夹击。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却在《读通鉴论》里扔了个“反常识炸弹”:“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这话听着有点离谱吧?东汉末年明明超会打:“凉州三明”追着羌人砍得快绝种,曹操北征乌桓跟扫落叶似的,诸葛亮平定南中更是没费啥劲。可就是这么个军事上的“狠角色”,最后愣是碎成了三国乱世。要说根子在哪,其实早被开国皇帝刘秀的“平衡术”埋下了隐患。
王夫之说的“汉以强亡”,还真不是吹牛。东汉的军事硬实力,往整个古代史里排都算佼佼者:
- 对外打仗从不含糊:羌人闹了几百年,段颎带兵钻进深山老林,斩了上百万敌人,把羌人打得“殄灭几无遗种”;西南夷叛乱,益州刺史山昱带着正规军一路平推,砍了一千四百多个脑袋,剩下的叛军吓得撒腿就跑。
- 就算天下乱了,军事底子还在:曹操征乌桓、孙权定交趾,依旧是降维打击。可这份“能打”,更像个外强中干的胖子——军事是硬壳,里头的政治、经济早就烂得一塌糊涂。
刘秀能3年定天下,靠的就是“拉一伙打一伙”:河北豪族出钱出力,南阳豪族是老家根基,陇右豪族是战略盟友。可他当了皇帝后,总想用“平衡”化解矛盾,不知不觉把隐患塞进了制度里。
立太子那阵,先立河北豪族闺女郭圣通的儿子刘疆,给河北派递“定心丸”;后来又废了刘疆,改立南阳豪族闺女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安抚南阳派。看似一碗水端平,实则让豪族们摸清了皇权的“软肋”——原来皇帝也得看咱们脸色。
后来推“度田令”,本想查查土地人口、充实国库,结果各地豪强根本不买账,一句“祖上传的地凭啥算”就把官差怼回去了。刘秀最后也妥协了,这一让,等于默认豪强兼并土地合法,中央财政从此成了“软柿子”,想捏就捏。
更要命的是分权:他把开国元勋派到地方当太守、刺史,表面是“衣锦还乡”,实则是怕功臣在中央夺权。可这些人本来就出身豪族,到了地方后跟本地势力一抱团,直接成了日后割据的“种子”——这就像把公司核心员工派到分公司当老大,最后分公司都成了他们自家的。
东汉的皇帝,除了刘秀和刘庄,几乎都是“短命选手”:和帝27岁就没了,殇帝刚百天就夭折,安帝32岁离世,顺帝、桓帝、灵帝也没活过36岁。
小皇帝掌权,只能靠皇太后临朝;皇太后没能力,就把权力交给娘家人(外戚)。比如窦宪,仗着是章德太后的哥哥,敢强奸皇室公主,后来怕被追责,跑去打匈奴立下“燕然勒石”的功劳,皇帝根本管不动他——这就像家里孩子小,让舅舅管家,结果舅舅把家当自己的了。
等小皇帝长大想夺权,身边能信的只有宦官。汉和帝联合宦官郑众搞掉窦宪,汉桓帝联合宦官单超灭了外戚梁冀。可宦官掌权后更离谱,“十常侍”把持朝政、卖官鬻爵,连皇帝都敢忽悠——本来想找个帮手,结果请来一群蛀虫。
到这时候,东汉早没了“国家”概念,只剩外戚和宦官围着皇权互掐,皇帝成了任人摆弄的“工具人”,说好听点是天子,说难听点就是个盖章的。
如果说戚宦之争是家里内讧,那州牧制就是直接拆家。
东汉初期是“郡-县”两级制,刺史只负责监察,没实权——就像公司里的纪检员,只能看不能管。到了汉灵帝时期,刘焉提议:“刺史权力太轻,管不住叛乱,不如改成州牧,集军政财权于一身。”
这建议表面是平叛,实则是刘焉为自己谋利——他后来当了益州牧,直接把四川变成自己的独立王国。更糟的是,制度一推开,董卓、袁绍、刘表等人纷纷当上州牧,手握兵粮,彻底不听中央指挥。
这就像公司把“监察部”的经理,突然提拔成集“人事、财务、业务”于一身的分公司老总,最后各分公司都各自为政,董事长说话根本没人听。
东汉灭亡的直接导火索,是汉灵帝死后的权力混战。
汉灵帝想让小儿子刘协继位,派宦官蹇硕杀大儿子刘辩的舅舅何进。何进是屠户出身,没什么脑子:想杀宦官,又怕太后不同意,居然听了袁绍的主意——召董卓带兵进京“清君侧”。
结果何进先被十常侍杀了,袁绍又带人杀了十常侍,董卓趁机进京,废了刘辩、立了刘协,还一把火烧了洛阳。从此天下彻底大乱,袁绍抢冀州、曹操迎献帝、刘备四处奔波,东汉名存实亡。
袁绍这波操作,说好听点是“菜”,说难听点就是东汉灭亡的“推手”:撺掇何进杀宦官却不考虑后果,召董卓进京引狼入室,最后自己拍屁股跑路,留下一堆烂摊子——就像家里进了小偷,不想着报警,反而叫了个流氓来帮忙,最后家都被流氓占了。
东汉的“强”,从来都是表面功夫。对外能打靠名将,对内稳定靠平衡,可名将总会离世,平衡终会打破,再加上制度漏洞和权力混战,再强的王朝也扛不住。
有人说亡于宦官,有人说亡于州牧制,也有人说亡于刘秀的平衡术。你心里东汉灭亡的“TOP1原因”是什么?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