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险千亿新单加速内地渗透:争夺大绩优,渗透率或达50%
发布时间:2025-10-16 09:44 浏览量:1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近日,一则某内地头部险企知名大绩优转战香港一家头部险企的消息传出,在业内绩优圈内引起不小的轰动。
类似的消息并不少,轰动的背后,是港险发力挖掘内地大绩优,以争取内地高净值客户买港险的汹涌暗流。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今年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
一季度全港新单保费飙升至934 亿港元,同比上升43.1%,接近2024年全年保费的一半。
按照去年内地客户贡献三分之一的比例来算,今年一季度港险近千亿保费中,内地客户贡献或超300亿港元。如果计算续期保费,这一数字更为庞大。
另一组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31日,香港的持牌保险中介人员总数约为12万人。
透过300亿港元保费和12万持牌人的巨大反差,可以看到港险内销暗流之巨,而内地高净值客户的占比肯定不低。
那么港险究竟是如何触达内地高净值客户的?内地代理人、经纪人如何看待港险?内地绩优们又有多少人在卖港险呢?
围绕这些疑问,《今日保》连线数位内地一线从业者,一窥港险内销的真实情境。
香港保险是怎样接触并把保险卖给内地高净值客户的呢?
这就不能不提到港险内销的主力。
在与一线从业者的交流中了解到,除了香港“高才通计划”下内地赴港精英成为港险内销的主要力量以外,另一股力量也成为港险发力抓住的目标——内地主体公司、经代公司的大绩优们。
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内地大绩优都有被港险方面接触和招徕的经历。
大型险企华北某省分资深总监林红直言,这两年经常有人找到自己,说如果有客户想买港险,就去找他,他在香港有做保险的合作伙伴。
“这些人本身并不具备销售港险的资格,他们只是在内地找客户,转介绍给香港保险代理人或经纪人。”
一家中小险企华中某省分资深总监付平也有类似林红的经历。
“现在有人找我去了解香港保险,邀请我去香港考察。但我现在还没有时间去,如果有机会我也会考察一下,因为我也有客户也想买港险,找我了解,所以我想帮客户去了解和筛选,这样就能有理有据地回答客户的问题。”
2 内地绩优怎样看待港险?有的高度认可,全力以赴做港险有的“不参与,为客户负责”有的“不主动,但也不拒绝”那站在内地绩优们的角度,对于港险抛来的橄榄枝,他们是如何看待的呢?
一家经纪公司资深经纪人方峰说,现在有很多头部公司的绩优,甚至是顶尖的团队长开始带头做港险,觉得两边持牌两边做没有什么关系。这在公司内部引发了很多争议。
“在‘报行合一’影响下,大家收入下降很多。尤其是做组织发展的团队长、保险公司中层的管理人员,之前都赚的盆满钵满,由奢入俭难,在对收入下行非常焦虑的情况,肯定会另寻出路。”
不过,对港险的接触招徕和是否卖港险,每个人的想法做法的确差异挺大。
大型险企华北某省分资深总监林红说,对于港险,自己的态度是可以了解,但不会去做。
“因为对接的香港保险代理人无法掌控客户的服务,还有在汇率方面也会有风险,我得为我的负客户负责任。”
与林红一样,对于港险,中小险企华中某省分资深总监付平也只想了解一样。
“就我来说,并不会从事港险销售,一是客户购买港险的概率不高,只是极少数的优质客户可能有需求;二是我也不想违规销售港险,我要对客户负责。但如果有机会了解一下还是有必要的,我从来都不拒绝了解新鲜事物。”
但付平承认,从事香港保险是有诱惑力,因为给到客户的利益更高,给到业务员的提成也更高。
“尤其‘报行合一’后,内地主体公司给到业务员的佣金奖励、管理津贴都在减少,一些绩优们会选择冒险与港险合作,以分得更高的转介佣金。”
大型险企华北某省分总监刘月认为,不是所有的客户都适合买港险,作为代理人一定帮客户把好关。
“当客户向我咨询想买港险时,我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就是未来打算移民或者把孩子放出去吗?如果没有这些打算,就没必要买香港保险。我有一位客户是上市公司老板,之前买了30万港险。前段时间这位老板跟我说,香港保险里的钱只能在那边存着,拿回内地很费劲,所以他准备再重新购置大陆保险。”
头部经纪公司资深经纪人凌聪说,对于港险,她的选择是不参与。
“如果真要做港险、做组组织发展,除非真的就不在大陆而去香港发展,才有可能做好。而我一直深耕当地市场,要放下那么多信任我的客户,这是不可能的。”
一家中小经纪公司总经理唐正告诉《今日保》,目前内地代理人、经纪人对于港险的看法还是分化的。
“有的高度认可,全力以赴做港险;有的比较认可,会主动推荐;有的基本认可,有主动需求的客户就做,不主动推荐;还有就是不认可。
业务员做港险,并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但现实需要。所以,很多人的选择就是不主动,但也不拒绝。”
连线交流的一线从业者中,多数都有被邀请了解和考察港险的经历。那么目前港险对于内地绩优的渗透率到底有多少?
一家中小经纪公司总经理唐正认为,目前港险对一线绩优渗透率已经很高了,超过50%。
“现在一些经纪公司几乎全员做港险,当然现在是暗地里悄悄地做,明面上不说。”
唐正说,目前,那些能称为绩优的业务人员,不认可或不了解的港险的,这一比例低于30%。
“很多业务人员都受利益驱动去做港险,因为现在大陆佣金太低了。对于内地代理人或经纪人来说,港险渠道就约等于一个主体公司,只是产品和其他主体公司差异比较大而已。”
唐正告诉《今日保》,现在除了内地业务人员,还有一些转介绍人员在做港险,这些人并没有内地保险从业资格证,但找到内地客户资源后,会与港险执牌人员合作。
“转介绍做港险与内地代理人、经纪人差异不大,还不承担责任。”
头部经纪公司华南某省分资深经纪人梁春称:
“听说内地的大绩优做港险很疯狂,一个人一年可以上千万地做。但这是那些资源型的大绩优才会去做,普通绩优还不会。”
4 为什么港险持续高热?对绩优来说可以用港险重新激活高净值客户“靠国内的产品,难度很大”对高净值客户来说,可以满足多种需求“很多人是贪图高收益”一边是“报行合一”之下佣金持续下滑、亟待寻找收入增长新路径的内地绩优;
一边是觊觎内地市场不断增长的高净值客群的港险,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显然有着市场需求的逻辑成因。
华南地区资深港险从业者腾飞认为,高才、优才计划附带的香港资源,正是内地大绩优们能看上的;而他们也可以用港险重新激活内地的高净值客户。
“因为现在要想转化这些高净值客户,仅靠国内的产品,难度很大了。”
头部经纪公司华南某省分资深经纪人梁春也认为,从客户层面看,现在很多内地高净值客户有转移资产、办理子女香港身份,以及理财的需求,而港险刚好能满足这些需求。
中小经纪公司总经理唐正也有同感。
“港险之所热度不减,还是因为市场有需求,高净值客户,需要配置海外资产,对冲风险;还有很多人是贪图港险的高收益。”
一位香港保险资深从业者认为,港险并不适合所有人,针对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打算在海外生活的人,和愿意拿出部分资产用作长期投资的人。
“在海外生活的人虽能感受到通胀但不存在换汇损失,高净值人群长期投资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这样的话港险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虽然港险通过内地绩优卖的红火,也有业者不无担忧。
香港一位保险从业者认为,现在港险生态面临挑战——
“一大堆内地保险顾问、高材优才都去卖保险,返佣一个比一个猛,为了身份续签拼命卖,可惜最终留不下几个,最终一地鸡毛。很多内地客户被忽悠办理香港身份,然后买一份高额香港保险。这样下去早晚把原本的环境给搞乱。”
华南地区一位资深港险从业者腾飞也认为,虽然港险盯国内的代理人这条路貌似是对的——港险要增长,国内的代理人、经纪人要更好卖的产品,国内的客户要更高收益的产品。
“但从操作层面看,地下合作对于内地绩优来说,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9月中旬,某省保险协会发布的跨境投保风险提示,引发高度关注。多家险企及其省分、经代公司以及相关自媒体平台纷纷转发。
不过所有风险担忧并没有阻止港险发力内地市场的热情。
近日,又有消息传出,香港一家头部保险公司推出全新招募计划,“PRUVenture Leap发展计划”,为内地保险从业者开了“双向执业”的口子,也引起市场热议。
很多内地保险从业者称,这只是香港保险公司的“一厢情愿”,国内监管明确要求不能同时执业。“香港和内地不是一个监管体系,所谓‘双向执业’违反保险法。”
内地经纪公司一位资深经纪人称,两地持牌,监管允许的可能性不大。比如作为中国的纳税居民,在香港同时有收入的情况下,是不是要两边合并计税?那么看起来香港收入很高,但最后如果不能享受香港的税优政策,而是和大陆一块合并计税,那么折腾的成本非常大。
“还有就是外汇管制的问题,让大陆人去买香港保险,对于外管局而言本身就有非常大的风险压力。所以‘双向执业’涉及到整个盘子的政策变化,我不相信监管会为了这么一小撮人的利益,去损害那么大的一盘棋。”
不只是香港主体保险公司发力内地市场,香港一些经纪公司也在违规招募内地港险从业者,甚至打出了“港险渠道介绍费可谈”的口号。
那么香港保险机构冒着违规风险推动港险内销,是否会对内地保险市场带来挑战和影响?
一位内地资深保险从业者认为,港险特殊的功能性已经是内地高净值客户的刚需了,光靠堵是堵不住的。
“之前也提出设立大湾区服务点,以及效仿港股通的资金模式来处理港险资金等设想,并且也在积极推动,所以港险未来市场预测应该是更良性的。”
另一位港险资深从业者则认为,港险并不会冲击内地保险市场。
“保险又不是第一投资品类,而且,保险与其他投资品类对比,优势也在减弱。但港险在纸面上与内地保险相比优势又很大。那些有钱买保险的,也有能力考虑港险。”
对于持续高热的港险内销引发的各类风险,香港保监局也在加大监管力度。
7月底,香港保监局宣布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港险版“报行合一”政策,要求分红险首年佣金不得超过总佣金的70%,剩余30%需在至少5年内平均分摊。
9月1日,香港保监局再度出手,突然发布佣金改革新规,规明确要求自2025年10月1日起,转介绍人能拿到的费用,不能超过经纪公司总佣金的50%。
两项新规直指佣金制度,折射出香港保监局发力港险内销乱象的决心,也表明港险“以佣换规模”的商业模式走到了尽头。
当原有的杠杆逻辑失效,港险内销也将进入重塑产品、渠道与客户逻辑的“下半场”——
产品逻辑从“高收益演示”转向“功能属性”——离岸信托替代、多币种计价、身故赔偿跨境支付,成为真正卖点;
渠道逻辑从“地下飞单”转向“持牌互认”——大湾区服务点、寿险通试点,可能复制“债券通”的额度制、闭环式、透明征税模式;
客户逻辑从“全民港险”回归“场景匹配”——有留学、移民、贸易、资产隔离需求的人群,才会为合规后的港险买单,规模缩小但保费质量提升。
这三重逻辑正与内地保险业的高质量转型遥相响应。
那么未来港险能否由“暗流涌动”转变为“栈道明修”?
- 上一篇:陈恒:伟大的国家,需要伟大的世界史
- 下一篇:建安区202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认定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