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刺痛打工人!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5-10-16 18:28  浏览量:1

打开小红书、抖音这些社交平台,随便刷几页就能看到年轻人晒手工成果:有人抱着自己做的侘寂风木质茶几拍照,;有人展示刚脱模的网红葡萄香皂。

这股 “手工省钱风” 能火,其实和当下年轻人的处境分不开,工资没怎么涨,房租、吃饭的开销却一直涨,大家总想找个办法多攒点钱,手工似乎就成了 “救命稻草”。

然而当无数年轻人投入大量时间与真金白银后,却猛然发现:免费的,往往才是最贵的。

这场手工自救运动的兴起,源于年轻人对消费主义的一次集体“祛魅”。几年前,主播李佳琦在直播间一句“买不起是不是没好好工作”,如同一根刺,深深扎进了无数打工人的心里。

它让许多年轻人开始反思:我们为商品支付的高昂价格,究竟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还是品牌制造的身份幻觉?

85 后李子杉就是其中一员,她在小县城做行政,月薪只有 2800 元,连买支几十元的润唇膏都要犹豫半天。

后来刷到手工润唇膏教程,她试着花 50 多块买了蜂蜡、椰子油和精油,跟着教程熬煮、灌模,第一次做虽然歪歪扭扭,但居然能用。算下来一支成本不到 4 元,做一次够她用两年。

之后她又学做清洁酵素,几块钱买的无患子、红糖,加水发酵三四个月,就能用来洗碗、拖地,一年下来光清洁剂就省了几百元。她把这些经历发在网上,评论区全是求教程的人,大家都觉得 “原来省钱还能这么干”。

可真当越来越多人跟着做,问题就慢慢暴露了 —— 手工省钱,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北京白领小敏就是踩坑的一个,她特别喜欢棉花娃娃,看到网上有人自制娃衣,觉得 “一块布才几块钱,比买现成的 200 多一套划算多了”。

她立马买了布料、针线和缝纫机,还花 28.8 元买了本缝纫教程书,打算给自家 10 厘米高的娃娃做件连衣裙。

结果周末从早上 9 点忙到晚上 9 点,整整 12 个小时,光是画图纸就改了 3 遍,裁剪布料时因为没掌握技巧,剪坏了 3 块布。好不容易缝好,穿上才发现袖子一边长一边短,领口还歪了,丑得她自己都不想看。

更别说成本了,小敏月薪过万,按她的时薪算,这 12 小时的时间成本就快 1000 元,比买现成的娃衣贵了好几倍。她后来吐槽:“早知道这么费时间,我才不折腾呢。”​

除了费时间,技能也是道大坎。很多人看网上教程觉得 “很简单”,实际动手才发现 “手根本不听使唤”。

就像复刻网红葡萄香皂,教程里博主搓圆皂体轻松又好看,可自己上手才知道,香皂原料硬度特别高,搓一会儿手就酸了,好不容易搓圆,放凉后要么变形,要么表面坑坑洼洼,被网友调侃 “像刚从菜市场买的潮汕牛肉丸”。

南方的网友更惨,因为天气潮湿,做好的香皂放几天就受潮发白,原本晶莹剔透的样子全没了,最后只能扔了可惜、留着没用。

还有人尝试做香薰蜡烛,买了蜡块、精油和模具,结果加热时温度没控制好,蜡油分层,香味也刺鼻,最后成了一堆 “废品”。​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不少人本来想靠手工省钱,最后反而花得更多。

待业在家的毛毛就是这样,她想自己做衣服省点钱,一开始只买了几块布,后来刷到布庄直播,看到好看的碎花布、灯芯绒就忍不住下单,总觉得 “现在不买以后就绝版了,而且买原料比买成品划算”。

短短一个夏天,她做了 80 多件衣服,家里衣柜堆得满满当当,很多衣服连吊牌都没拆。直到她整理账单才发现,光买布料就花了 7000 多块,比直接买现成的衣服还贵。后来她只能把没用到的布料挂在二手平台转卖,想着 “及时止损”。​

其实仔细想想,年轻人之所以会陷进手工省钱的坑,大多是没算清两笔账:一是时间账,总觉得 “时间不值钱”,却忘了自己上班挣钱也是靠时间换的;

二是消费账,把买原料当成 “省钱”,却没发现自己只是从 “买成品” 变成了 “买半成品”,还是在被消费主义牵着走。

就像现在很多商家,看到手工风火了,就推出 “手工原料套装”,包装成 “省钱大礼包”,其实比单买原料还贵,可还是有人愿意买,因为觉得 “省事儿”。​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只觉得 “踩坑”,有些人反而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比如李子杉,她现在做手工已经不只是为了省钱。以前她总爱跟风买名牌,工资发下来没几天就花光,看着满柜子的东西却觉得空虚。

现在亲手做润唇膏、清洁酵素,看着这些自己做的东西被好好利用,她反而觉得踏实。她说:“现在买东西会先想‘我真的需要吗’,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盲目跟风,手工让我搞懂了生活到底需要什么。”​

说到底,手工省钱本身没对错,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对待它。如果只是抱着 “省钱” 的执念,硬着头皮去做自己不擅长、没时间做的事,很容易陷入时间、技能、消费的三重坑;

但如果把手工当成一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弄清楚自己和物质的关系,反而能收获不一样的生活态度。毕竟,真正的 “会过日子”,从来不是省了多少钱,而是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被外界的潮流牵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