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之战多惨烈?穆生华与城内回勇里应外合,破城后杀官民数万人

发布时间:2025-08-11 19:59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除夕夜,固原城的天还没黑透,街头巷尾已经飘起了饭菜香。

孩子们在胡同口追着跑,大人们忙着贴春联、挂灯笼——没人想到,这会儿正是城外的回军悄悄逼近的时候。

更没人想到,真正的危险,其实已经在城里潜伏了很久。

那会儿的固原,城墙高,地势险,守军不少,看起来稳得很。

可问题也多:镇守的绿营兵有一半是回族出身,心思难测;真正能打的西宁兵早就被调去“支援平凉”——结果在白土口堡全军覆没,一个人都没活下来。

当时的巡道万金镛还以为自己做了个聪明决定,其实是中了调虎离山的圈套。

事儿还得从几个月前说起。

那时候,西北的局势已经很乱了。

陇东、宁夏一带的回民武装陆续揭竿而起,平凉、固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灵州的马化龙、金积堡的马耀邦、固原王家团的王大桂,还有陇南的穆生华,几个头面人物私下碰了面,合计着要干一票大的——联手拿下平凉。

穆生华那会儿刚在陇南挫败了一波清军,自觉兵强马壮,就带着主力一路北上,翻过六盘山,直奔平凉。

他的部队大多是回民,而且带着家属同行,拖家带口的,走得慢。

还没到地方,就在静宁扯扯沿山被清军追上,打了一仗,伤亡不小。

不过穆生华不是轻言放弃的人。

他带着部队绕道隆德,趁乱拿下瓦亭要隘,继续向平凉推进。

那时候平凉周边也开始乱了,白水镇的回民和汉人民团互相焚杀,局势极紧张。

城里的知府田增寿一看外头起火,立刻下令封城,还让团练满街搜人,抓到了四十多个来不及出城的回民——全杀了。

连清真寺也没放过,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这一下,彻底点燃了怒火。

穆生华的部队在外头集结,准备攻城。

可惜,原本说好一起动手的马化龙、王大桂迟迟没到,军力不够,四乡团练又陆续赶来,穆生华打得很吃力。

最终决定撤兵,转头投向固原。

固原的局势其实更复杂。

早在起义初期,本地阿訇纳三就已经举事,但实力有限,局限在固原周边。

穆生华的到来,算是给他添了把火。

两军合兵一处,声势大涨。

当时固原的主官万金镛是个挺讲和的人。

他不想打,希望通过劝解来平息战事。

还召集了汉回两方的头面人物,在城隍庙立誓“互不相害”。

这事儿听上去像是古风遗韵,但在那个时候,立誓能挡枪?显然不现实。

更何况,城里的提标兵里有不少回勇,这些人和穆生华的部队说到底是同族同教。

真打起来,根本挡不住。

关键的那一夜也来了。1863年2月17日,正是同治元年的除夕。

家家户户准备过年,守军也放松了警惕。

半夜,提标兵中负责守城门的回勇突然下手,把汉兵杀散,打开了东门。

穆生华、纳三的部队趁机杀入。

城内顿时大乱。

万金镛拒绝投降,被俘后当场处死;学正岳振东自杀谢罪;千总张凌汉、朱殿勋带人巷战到底,最终也都战死街头。

还有不少官兵,是在巷子里被堵住活活砍死的。

固原城,在除夕夜彻底陷落。

据《甘肃新通志》记载,城破之后,回军大开杀戒,数万人罹难。

那场屠杀,规模之大,直到多年后还有幸存者回忆起当时的惨状——街头巷尾,尸横遍地;河里水都红了;有的家庭,整户整户地没了。

更揪心的是,有些回勇在攻城时,亲手杀死了曾并肩作战的同袍。

这种撕裂,比一场战役更可怕。

说起来,万金镛虽然失策,但他不是恶人。

他是真想把事情劝和下来,可惜现实比人心复杂得多。

张岳也不是不尽职,他带兵支援平凉,是按命令办事,谁知道那是个局。

他们都在尽力,只是这个时代太残酷,容不得人慢一步、犹豫一下。

这场战事之后,西北局势更乱了。

固原一破,西宁、兰州、河州都陷入火海。

清军不得不调集大批兵力进行镇压,左宗棠最终西征,才慢慢把局势稳住。

但那时候,已经死了太多人,伤了太多心。

从那以后,固原的清真寺再也没恢复过原来的样子。

参考资料:

陕西省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通志·民族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甘肃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甘肃新通志》,中华书局,1989年。

马忠,《中国伊斯兰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张仲民,《晚清西北回民起义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德平主编,《中国近代边疆史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