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产集体坠落:房贷还到85岁,晚年蜷网咖啃泡面太扎心
发布时间:2025-10-17 12:04 浏览量:2
东京新宿的深夜网咖里,58岁的佐藤正对着泡面发呆。
他曾是一家商社的课长,西装革履出入银座写字楼,1990年花8000万日元在琦玉县买了套三居室。
如今房产市值只剩2300万,房贷却还有3200万没还,妻子离婚带走了女儿,他只能在网咖隔间里蜷缩过夜——这就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无数中年中产的真实结局。
“最怕的不是穷,是醒来发现没地方可去。”这句话成了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里,千万中年人的墓志铭。
曾经号称“一亿总中流”的全民中产社会,终究没能扛过泡沫破裂的冲击,而最先被撕碎的,正是那些踩着时代浪潮崛起的60后中产。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是个连空气都飘着钞票味的时代。
《广场协议》后日元疯涨,东京房价飙到“卖掉整个东京能买下美国”的离谱地步,核心地段每平米能换一辆宝马。
那时候的日本人坚信“繁荣永远不会停”,结婚买房成了中产的必选项,哪怕背上35年起步的房贷也在所不惜——毕竟大家都觉得工资会年年涨,房贷早晚会变成“零花钱”。
1991年泡沫突然破裂,房价像断了线的风筝往下坠,六大都市圈一年就跌了40%,到2000年累计跌幅超过50%。
更狠的是日本的房贷制度:不仅期限能拖到73岁甚至85岁,还实行“无限责任”
就算银行收走你的房子,剩下的贷款你还得接着还,这辈子还不完,子女可能要接着还,这就是所谓的“子孙贷”。
东京的一位不动产中介回忆,1992年有个客户以1.2亿日元买了涩谷的公寓,2000年想卖房止损,结果出价最高的才4800万,还不够还剩下的6000万贷款。
为了还贷,不少家庭把存款榨干,顿顿吃泡面,连孩子的补习费都砍了,可还是填不上窟窿。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才536万日元,比1990年的600多万还低,工资三十年没涨,房贷却像雪球越滚越大。
那些在高点买房的中产,一夜之间从“有产者”变成“负翁”。他们曾经把房子当作身份的勋章,最后却发现这是套在脖子上的枷锁,这辈子都别想挣脱。
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企业流行“终身雇佣制”,只要进了大公司,等于端上了铁饭碗,退休前都不用愁。
日本上班族
那时候的中年男人,早上被妻子叫醒,吃着现做的早餐,穿着熨烫平整的西装去上班,晚上带着加班费回家,这种稳定的生活是中产的标配。
泡沫一破,这套体系彻底垮了。企业倒闭潮一波接一波,年均倒闭1.4万家,活下来的公司也开始疯狂裁员,终身雇佣制成了“过时的传说”。
更要命的是,企业不再招正式工,转而用派遣工、合同工——这些非正式岗位不用给五险一金,工资只有正式工的60%,还能随时辞退。
40岁以上的中年人成了裁员重灾区。他们年纪大、薪资要求高,技能又跟不上新需求,一旦失业,基本没机会再进大公司。
有个前银行高管在采访里说,他失业后每天照样穿西装出门,其实是在公园坐一天,晚上再假装下班回家,就这么瞒了家人半年,最后实在撑不住,去做了停车场保安,收入直接砍了一半。
日本经济学家发明了个词叫“就业贫困”,专门形容那些有工作却活不下去的中年人。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非正规就业比例从1990年的18%飙到2018年的38%,其中大半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
这些人干着最累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资,连看病都不敢多花钱,曾经的“公司精英”,慢慢活成了社会边缘人。
日本上班族挤地铁
更残酷的是,这种滑落几乎不可逆。中年人再就业只能做清洁工、搬运工这类体力活,想重返中产阶层,比登天还难。
对日本中年人来说,返贫击垮的不只是钱包,还有家庭。
泡沫破裂后,日本出现了罕见的“中年离婚潮”,1995到2004年这十年里,35岁以上夫妇的离婚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离婚家庭数量从157万飙升到277万。
离婚的原因很直白:没钱了,感情也熬没了。以前丈夫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妻子做全职主妇,日子过得滋润;失业后收入骤降,房贷还不上,孩子学费没着落,矛盾一触即发。
有调查显示,那段时间的离婚官司里,80%都和“经济困窘”有关
妻子受不了从锦衣玉食到节衣缩食的落差,丈夫则在失业的挫败和养家的压力下性情大变,曾经的恩爱夫妻,最后闹得形同陌路。
比离婚更扎心的是代际冲突。父辈在高点买的房,房贷要子女帮忙还,年轻人本身就面临低薪和失业,自然怨声载道,觉得父辈“透支了整个社会的繁荣”。
而中年人又觉得自己当年拼命工作是为了家,现在被子女嫌弃,心里更不是滋味。
东京大学的社会调查显示,泡沫破裂后,父子争吵的频率增加了3倍,很多家庭过年都互不往来。
最惨的是那些“8050家庭”——80多岁的父母要靠养老金生活,50多岁的子女却失业在家,两代人挤在小房子里,为了一点生活费吵得面红耳赤。
有老人为了不拖累子女,故意去超市偷东西求入狱,因为监狱管吃管住,还能看病。
而那些失业后无颜面对家人的中年男人,只能偷偷离家,躲进24小时网咖,成了“网吧难民”,最后连死都没人知道。
日本中产的崩溃,从来不只是物质上的返贫,更是精神上的灭绝。泡沫经济时期,整个社会都相信“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可泡沫破裂后,大家发现再努力也没用
工资三十年不涨,工作随时会丢,房贷永远还不完,曾经的信念彻底崩塌了。
这种绝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自杀率飙升。2002到2012年这十年里,有14.7万中年男人选择自杀,平均每天就有40人结束生命,其中大半都和“还不起房贷”“失业”有关。
东京涩谷地铁站在1994年一年就发生283起跳轨事件,后来地铁公司不得不加装屏蔽门,可还是挡不住人们赴死的决心。
活着的人也好不到哪去。很多中年人成了“蛰居族”,躲在家里几年不出门,靠老母亲的养老金过活;年轻人则彻底放弃了“中产梦”,不想买房、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成了“低欲望群体”。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2024年出生人口只有72万,死亡却有161万,年轻人连恋爱都觉得“费钱费力”,更别说组建家庭了。
有人说不是还有养老金吗?可在老龄化的重压下,日本的社保体系早就摇摇欲坠。
1986年普通工薪家庭的养老金替代率还有68%,到2019年降到了61.7%,一个月领的钱连房租都不够,更别说看病了。
一场大病就能花光所有积蓄,很多老人只能捡菜市场的剩菜吃,成了“下流老人”。
政府不是没救过。东京一些区给失业中年人发生活补助,安排临时工作,可这些补助最多只能饿不死,根本没法让他们回到曾经的体面生活。
更别说随着老龄化加剧,政府财政早就捉襟见肘,能做的也只是“最低保障”,救不了整个坠落的中产阶层。
如今在日本街头,还能看到不少70多岁的老人在便利店打工,他们就是当年的中产,一辈子被房贷和失业缠上,到老都没法休息。
日本老年人拼命上班,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书里写:“泡沫破灭后,我们失去的不只是钱,还有对未来的所有期待。”
日本的教训太深刻了:中产从来不是铁打的阶层,他们就像站在钢丝上的人,一边是房贷、养老、教育的重压,一边是经济波动的风险,只要一根钢丝断了,整个人就会摔下去。
而一个社会一旦让努力的人看不到希望,让中产大规模滑落,就会陷入消费萎缩、代际撕裂的恶性循环,最后失去的是整个社会的活力。
那些在网咖里啃泡面的中年人,那些在便利店熬夜打工的老人,他们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泡沫经济的虚妄,也照见了中产阶层的脆弱。
三十年过去,日本还没从这场灾难里走出来,而这道伤疤,还在提醒着每个国家:别让努力生活的人,最后输给了时代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