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真是基因缺陷?过去30年,全球人都在长高,日本人却越来越矮

发布时间:2025-10-17 15:47  浏览量:1

过去几十年,世界各国的年轻人身高普遍提升,连生活条件艰苦的非洲国家,平均身高都有所增长。

而在这个全球普遍变高的背景下,有一个国家却悄悄逆行了。

日本,这个曾经靠“喝牛奶长个”带动全民增高的国家,如今却迎来了“越来越矮”的尴尬局面。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是日本人的基因有缺陷?

其实在二战之后,日本曾迎来一波身高奇迹,从1951年到1996年,17岁日本男性身高增长了8.7厘米,而女性也增加了5.4厘米。

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成了家喻户晓的口号,学校免费提供午餐和牛奶,孩子们吃得好、长得快。

那时的日本人,仿佛终于要摆脱“倭”的称号。

可好景不长,进入21世纪后,日本年轻人身高开始停滞,甚至缓慢下滑,2014年,日本专家预测再这样下去,未来出生的孩子可能比父母一代更矮。

这一趋势已经逐渐显现,2021年,17岁男性平均身高为170.8厘米,较1994年下降了0.1厘米。

而2023年,20岁以上男性平均身高仅168.2厘米,女性为154.8厘米,双双低于历史峰值。

与此同时,中国19岁男性平均身高已达175.7厘米,女性为163.5厘米,韩国同样在175厘米以上。

那日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有研究者提出了基因论,认为日本人本身属于东亚黄种人,身高潜力本就不如欧美人,还有岛屿侏儒化理论,说日本作为岛国,资源有限,长期演化出身材偏小的特征。

2019年一项研究甚至显示,日本人群中与身高相关的基因突变频率正在下降,可能是某种逆淘汰。

但如果真是基因问题,为何战后几十年日本人能长那么快?这说明营养、政策、社会观念才是关键变量,遗传只是底子,怎么吃、怎么养才是决定因素。

其实,真正的问题出在90年代后社会观念的转变。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开始推行孕妇控重政策,强调孕期不能长太多肉,以防妊娠中毒,结果是,越来越多的新生儿体重偏低。

数据显示,低体重新生儿占比从1980年的5.01%涨到2007年的近10%,不少孩子一出生就起跑线靠后,成年后自然也难以长高。

再加上审美风向的变化,女性追求白瘦幼,节食成风,青少年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家长怕孩子胖,学校不敢多给饭,整个社会都在控制热量。

调查显示,近年来日本人日均摄入热量已降至1877千卡,远低于正常男性所需。

牛奶喝得少了,肉吃得少了,长期下去,身高自然也就停下来了。

更关键的是,日本社会对长高这件事,似乎已经不再关心。

昔日的喝牛奶长个口号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可爱小巧温柔的审美标准,高个女生在校园里被起外号,叫天空树东京塔,男生身高也不再是择偶的硬性指标,在这种氛围中,追求身高的动力自然下降。

日本的饮食结构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曾经靠美国援助大量引入牛奶和肉类,如今日本的饮食越来越轻盈,热量低、蛋白低,看起来健康,但对青少年发育来说远远不够。

2006年后,日本人食品热量开始逐年下降,年轻人吃得越来越精致,热量却越来越不足,哪怕看上去健康,实际上却营养不良,这在经济上看是消费升级,在健康上却是成长退步。

在饮食、审美、观念三重阻力下,日本年轻人正悄悄变矮,而这一变化,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一代的体质水平、劳动能力甚至国际竞争力。

相反,中国近年来大力改善农村营养,中小学普遍配有营养餐,全面推广牛奶进校园,孩子们吃得好、运动多、睡得足,自然长得快,数据显示,中国城乡身高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说明营养普及正取得实效。

如果说过去日本靠营养政策实现逆袭,如今则是观念和制度倒退导致身高停滞,而中国正处于上升通道,未来身高优势或将继续扩大。

其实早在19世纪末,日本就认识到了吃肉的重要性,福泽谕吉就曾痛批吃素不长个,呼吁全民多吃肉、多喝奶,当年他还支持高桥义雄的人种改良论,主张与西方人通婚提升种质。

虽然这个观点充满争议,但他对营养决定身高的认知,倒是精准,只可惜,今天的日本似乎忘了这一点。

而中国的身高提升说明一个问题,只要政策对路,社会重视,身高是可以后天追赶的。

无论是加大营养投入,还是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中国的做法已经见效,不靠什么基因突变,靠的是实打实的营养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