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文定江山”要破,但“放水”的口子不能开

发布时间:2025-10-17 18:21  浏览量:2

□刘锡丹(江西师范大学)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关于开展本科生高水平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用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毕业考核定式,为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多元化成长路径。

在传统本科培养体系中,毕业论文长期被视为衡量学生学术能力和专业水平的“终极关卡”。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学生发展路径分化,以单一学术论文作为毕业评价标准的模式日益暴露出局限性。

一方面,部分本科生缺乏系统的学术训练,撰写高质量论文本就存在难度;另一方面,论文内容同质化、形式化现象突出,甚至被学生自嘲为“学术垃圾”。加之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普及,使论文的原创性和思考价值进一步受到冲击,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苦于指导,论文的考核功能正在被稀释。

南航此举,实际上是对“一刀切”式评价逻辑的纠偏。从大学教育本质来看,本科阶段既要夯实理论基础,也应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高校教师普遍面临“非升即走”的科研压力,难有充足精力投入本科论文的过程指导。不少学生的学术训练更多依赖自主摸索。允许以竞赛、专利、项目等成果替代论文,正是将学习成果的评价权部分交还给学生实际的能力成长轨迹,鼓励他们在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非困在纸面“学术流水线”上。

这也是对“反内卷”教育趋势的呼应。近年来,多所高校推动“去绩点化”、健全过程性评价,反映出高教管理者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可持续成长。南航的试点,进一步传递出“不唯论文、但求实效”的导向,有助于引导学生从“拼字数、拼格式”的论文内耗中解脱,转向更具建设性的创新实践。

不过,多元评价也需警惕“替代通道”沦为新的投机空间。必须注意到,当前高校中仍存在论文代写、竞赛席位交易等灰色现象。尽管南航在通知中明确替代成果须为学生“核心完成人”,且成果第一完成单位须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在“高价之下必有投机者”的现实下,不排除有人通过买卖专利、挂名论文等方式“走捷径”。若替代机制缺乏严格的审核与监督,反而可能助长学术不端,背离政策初衷。

因此,毕业考核改革不能仅停留在“开口子”,更要“设门槛”“强监管”。一方面,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成果认定标准,对替代成果的真实性、原创性、学生参与度进行专业评估,避免“浑水摸鱼”;另一方面,有必要强化过程记录与答辩复核,例如通过现场答辩等方式核验学生的实际能力 。对于竞赛获奖、专利申请等可能存在商业化运作的成果,更应有防伪溯源机制。

归根结底,毕业评价的多元化不是为了降低毕业门槛,而是为了更科学、更公平地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打破“一篇论文定江山”的路径依赖,建立弹性而严谨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也让本科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而这,需要高校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筑牢诚信防线、压实审核责任,不让好政策在落实中异化为“放水工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