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世祥:万里寻儿记
发布时间:2025-10-17 23:08 浏览量:1
万里寻儿记
王世祥
袁学平老人
作者采访袁老
作者与袁老合影
淄博管理处宣传栏之一
2025年9月16日上午,在核工业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淄博管理处会议室里,我怀着对“两弹一星”的无比崇拜和敬仰的心情,等待一位重要客人。当管理处处长郭春红女士扶着89岁高龄的核工业精英代表袁学平进门时,我起身快步迎过去,握着老人的手,期待中的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似乎核工业人的崇高精神和“两弹一星”的巨大力量在脉管里激荡,我恭请革命功臣入座。袁老中等个头偏上,面色红润、一头白发,精神矍铄,如青春四射的健硕汉子,浑身散发着核工业人的饱满激情与蓬勃力量。入座后直奔主题。袁老思路清晰,一口胶东方言夹带着淄博土语,如大江奔流一泻而下。我侧耳倾听,边记录边沉思,尽量不干扰他的思路。袁老谈到动情处几度哽咽,泪水夺眶而出。我也被他火热的激情感染着、打动着。袁老用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抒写了核工业人的革命干劲和老骥伏枥、意气风发、壮心不已的博大胸怀与新时代赞歌。
一
山东荣成县落凤岗村紧靠海边,以打鱼为业谋生的袁耀珍家迎来新生活。新中国刚刚成立,穷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学了。袁耀珍的二儿子袁学平和许多发小走进校门。袁学平脑瓜子灵活,对数字敏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53年他考上初中仅读了一年书就因家庭窘困而辍学。袁学平没有气馁,坚持自学,勤奋的学习劲头被初级社社长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请他当了会计。袁学平记账一丝不苟,收支平衡,深得社长信赖和社员们好评。1955年冬天高级社刚成立,部队到荣成县征兵,袁学平闻讯激动不已,大哥袁学运的形象老在眼前跳跃,强烈的当兵欲望促使他到征兵办公室报名。他回家将报名当兵的事告诉爹娘。爹生气的说这么大的事你不商量,眼里还有爹娘吗?你大哥自从当了解放军到现在不知死活?按照政策我们家是军属,一个儿子当兵其他儿子就不用当兵了。爹回头去了征兵办公室。娘也哭天抹泪,你大哥跟着解放军走了七八年没有音讯。我和你爹就指望你,你弟妹们小家里正要劳力挣工分养家糊口,你让我们怎么办啊?你在高级社里当会计,是人人眼馋的营生,你甩手一丢,多让人心疼啊?爹娘的一番苦心一度使袁学平后悔不已,思想斗争激烈,但大哥身穿军装勃勃英姿的样子时刻在召唤他,我一定当兵到部队里找大哥。袁学平为让爹娘消气,抱着被褥去高级社的办公室住下来。
有一天晚上,袁耀珍迈着因打鱼落下的“老寒腿”来到高级社,问儿子丢掉会计后悔不?儿子回答不后悔。没有整劳力你的弟妹们怎么办?我把军帖寄回来补贴家用。儿子的话斩钉截铁。袁耀珍哭着说,孩子你到部队上要好好干,为咱渔民争气,顺便打听你大哥下落。袁学平内心掀起波澜,爹您同意我去当兵了?爹说有解放军保家护国老百姓才有安稳日子过。爹老泪纵横,迈着老寒腿走了。18岁的袁学平第一次见爹哭的如此伤心,心如刀绞,用被子蒙住头嚎啕大哭。
1955年底,袁学平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穿着军装在一片掌声中雄赳赳踏进向往已久的军营,分到驻威海部队的炮兵连。他对数字敏感的天赋和才华引起团首长的注意,两个月后,他被破格调入连部当了文书。袁学平虚心学习,扎实工作,按时完成任务,得到首长们赞扬。袁学平鼓起勇气向首长汇报了大哥袁学运的情况,首长们鼓励袁学平先给总参谋部写信。很快总参谋部回信,说已将来信与复信转给属地威海市(省属县级市)民政局。民政局高度重视,查阅大量资料,没有查到袁学运的线索。民政局派工作人员到袁耀珍家里,讲明国家政策,追认袁学运为烈士,家属享受烈属待遇。袁学平收到家里来信,得知大哥的事情落实了激动的彻夜难眠。冷静下来思考,大哥虽被追认烈士,但在哪里牺牲?埋在哪里?仍是未解之谜。这是爹娘所思所想,一定要满足爹娘的心愿。
二
1958年年底,袁学平迎来决定人生的又一次重大选择。炮兵连宣布复员命令,分留队、转业、复员3种情况。炮兵连有5名留队名额,一是提干、二是保送炮兵军校深造。袁学平被定为提干。有一天,部队来了一位地方干部,说是负责政审挑选转业人员。此人言行谨慎、态度严肃,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此人暗中审查袁学平符合选择条件,动员去完成更重要、更伟大、更神圣的工作,是新中国赋予军人的历史使命。问袁学平干不干?袁学平猜不透神圣使命是什么?就说需要什么条件?神秘人物说“守口如瓶一辈子当哑巴”,只要做到这一点我立即带你走。袁学平毫不犹豫愿做完成历史使命的人。旋即向连长汇报与神秘人物谈话的情况。连长说提干是香饽饽,全连就你二人提干。你连历史使命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要当一辈子哑巴,你是怎么想的?袁学平说,历史使命肯定更重要,对国家贡献更大,我被选中是光荣的事,为历史使命献身也值得。铿锵的语言表现了军人硬朗的作风。连长流下眼泪,叮嘱你是3年多的老兵了,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给炮兵连丢人,不要给山东人丢脸。确定转业后连队批准袁学平回家探望,只准在家住一个晚上。庄里乡亲闻讯来看望落凤岗村的骄傲与自豪,问袁学平在部队上干啥?保密条例立即在脑海中闪现出来,干后勤修理汽车。发小们露出羡慕的表情,伸出大拇指夸赞。晚上袁学平躺在土炕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没有将担负历史使命的事向爹娘透露,军队保密工作与生命同等珍贵。他返回炮兵连后,得知选择完成历史使命的人还有战友于维海。
1959年1月初的一天,袁学平和于维海等四十多人被军车送到烟台火车站,很多威武的解放军战士排队进站。神秘人物来到面前,严肃的对照名单清点人数,宣布纪律:不准问任何人来自哪里?不准问去什么地方?不准单独行动。排队进站后发现有两列长长的军列正在上人。神秘人物发了号牌,每人拿着号牌去找车厢(闷罐车),四十多人瞬间分散开了。袁学平找到车厢上了火车,他想到了目的地肯定会和于维海见面。可他万没想到从此一别3年后才见到于维海、离开家乡34年来只有几次返回老家探亲。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二二一”基地全面退役。历经37年保密的核工业基地逐渐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在全面退役等待分配时,“二二一”基地指挥部允许具备符合条件的人员探亲。1996年春天,已是半百之人的袁学平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当他踏上荣成的土地,手中紧攥着芳香的泥土,面向大海,眼泪横流。当他见到爹娘的一刹那,心如刀绞,跪倒在地失声痛哭。老态龙钟、满头银发的爹娘眼泪哗哗的滴落在儿子浓密的白发里。袁耀珍失声痛哭,脑海中浮现出万里寻儿的那段辛酸经历。
三
1962年清明节,袁耀珍到祖陵祭祖,给爷爷奶奶上香磕头,说连续3年自然灾害,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我离开家少一张嘴吃饭,省下一点口粮还能糊弄着让几个孩子活下去。学平走了3年,寄来的钱和粮票赶不上嘴多挨饿的趟。我去找学平想想办法。有一天,袁耀珍到人民公社找干部开了“投亲”介绍信,当晚上将介绍信和儿子的来信(信封)、一本薄薄的地图册塞到内衣口袋里,拿着一根打狗棍,拖着老寒腿离开了家。袁耀珍用老寒腿丈量胶东沿海的土地,拣拾烂菜叶子充饥,渴了喝口河水,一步步走到烟台。全凭寻找儿子的信念支撑着。晚上露宿烟台火车站候车室,无意中认识一位江湖郎中,郎中说去大西北闯荡。袁耀珍说去大西北找儿子,想跟着郎中。郎中看袁耀珍老实巴交就答应了。袁耀珍怕郎中撇下他暗中跑路,瞪大眼睛盯着。下半夜郎中醒来做悄悄走的动作,背起褡裢就走,袁耀珍紧跟着出了候车室。
沿着黑乎乎的土路往西走了半个时辰,进入一大片麦田,麦田尽头有铁丝网拦挡。二人找到过往的铁丝网岔路口,有位戴红臂章的人坐在一旁呼呼大睡,江湖郎中示意不要弄出响声,身子像狸猫轻巧的过去了,迅速走过几道铁路趴在路基下的草丛中。袁耀珍学郎中的样子过铁路趴在草丛中。火车雪白的灯光照得路轨耀眼,两人趴着不敢动,大地颤抖,火车满载货物哐当哐当向西飞奔。郎中迅速爬起身向飞奔的火车冲去,他轻巧的身子迅速隐没在车厢里(敞车)。袁耀珍学郎中紧抓火车皮上的扶手,蹬腿离开地面,蹬着扶手进了车厢。车厢里满是麻袋装的农产品。火车加快了速度,风在耳边吼叫。袁耀珍经此折腾脑袋开窍了,想象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对付?郎中走了怎么办?吃喝怎么办?等等。袁耀珍用尽力气将麻袋包竖立起来,腾出一个挡风的小窝,猫在里面睡着了。
四
有一天,袁耀珍藏在煤车上,火车停了,抓住扶手下车,看见山谷间一条浑黄的大河。打听站台上卖水果的人,知道是黄河,再往前走就是兰州,火车到兰州分两路走,一路去西宁,一路去新疆。郎中说去新疆离开了袁耀珍。孤独无助的袁耀珍经反复折腾后,跟着别人爬上了去西宁的运煤火车。到西宁后,晚上在火车站售票厅露宿,白天打听儿子?行人看是脸面浮肿脏兮兮的老头,以为是想儿子想疯了的神经病,掩面躲得远远地。幸好碰到一位好心的老大娘,她拿过信封一看“青海矿区XX信箱”,惊呼一声,叹口气说“您这老哥,青海矿区可大了,没有儿子确切地址和单位,到哪里去找啊?听口音是山东来的?”袁耀珍心知遇上老乡,说老家是山东荣成县落凤岗村,顿感心里一阵温暖,像孩子似的嚎啕大哭。老大娘流下泪水,掏出20元钱递过来,说你拿着买点吃的,不要着急,慢慢打听。袁耀珍哆嗦着手接过钱,扑通跪在恩人面前。凭20元钱历尽千辛万苦继续寻找儿子。袁耀珍又是幸运的,接连遇到好几位陌生恩人。
有一天黎明,袁耀珍沿一条黄土路向西走,掏出信封摇晃着喊袁学平,没人搭理。快到中午,来到“大十字”路口,粒米未进,滴水未沾,累的实在走不动了,一屁股坐在路边哭起来。悲痛的哭声引来路人围观。有人用怀疑的眼睛审视,说大家要提高警惕,不要被怜悯和同情蒙蔽了眼睛。有的问找儿子没有地址吗?袁耀珍举着信封让人看,有人露出鄙视的笑意,代号不是单位怎么找?物资转运站有两个叫袁学平的,不是你要找的人。
有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人瞪着敏锐的眼睛一直观察,从信封代号、袁学平、投亲介绍信等分析判断,老人是找我们厂的袁学平。中年人又询问山东荣成的情况,你儿子为啥不来接你呢?袁耀珍说,我来不敢告诉儿子,怕他知道了不让我来啊!中年人说哪有不告诉儿子就来瞎找的道理啊?但还是安慰老人家,你要找的人离这里很远,我认识你儿子,因我要抢时间赶火车回厂区,不能关照你,我给写个地址,按我写的地址,你雇个三轮车拉你到“小楼”住下。我给你五元钱、五斤粮票帮助你,你快去小楼吧!打听不到你儿子的下落也能暂时在小楼住下。这点钱和粮票足够你一周开销的。中年人把钱和粮票塞到袁耀珍手里转身走了。袁耀珍望着中年人的背影,老泪纵横,叩首相拜。
五
三轮车师傅把袁耀珍拉到小楼(厂办事处)。袁耀珍拿出介绍信和信封递给登记室的人,人家说你不知道儿子的确切单位和地址,我们不接待,有严格规定,这里不是收容站,你到别处找找吧!袁耀珍接过介绍信和信封愣住了。刚淋了雨,伴着饥饿寒冷和着急,气血攻心晕倒了。此时,一位匆匆出门的年轻人看见老人晕倒,立即过来掐人中大声呼救。几个人七手八脚将老人抬进登记室。待老人苏醒过来,开口呼唤袁学平的名字,眼泪哗哗而下,浮肿的脸被眼泪一冲“小沟沟”放着光亮。年轻人名叫于维海,很同情老人家的遭遇,看了证明,明白同事袁学平就是他的儿子,恳请小楼负责人安排大爷住下。于维海掏出20元钱塞给老人家,旋即快速向西宁火车站赶去。小楼负责人实在安排不下,旋即派人送往离小楼2里多路的古城台西山湾的临时接待住地。
于维海刚巧赶上开往厂里的专用列车,晃荡3个小时,火车停靠乙区二现㘯(施工二现㘯)站,停车10分钟。此时正是开晚饭时间,于维海下车冲向职工食堂,大声喊:“袁学平、袁学平、袁学平。”听到喊声的袁学平从食堂里跑出来,一看是于维海,喜出望外,大声说:“于维海,你从哪里冒出来的?3年多没有见你了?”于维海上来就是一拳,操着胶东口音骂道:“你个没良心的,把老爹弄丢了你都不知道,你赶快到西宁去接你爹。”袁学平惊呆了,说:“于维海,你胡说八道,3年不见咱不带开这样的玩笑。”于维海急着赶火车,着急的说:“快去吧!我在小楼见到你爹。”边说边往车站跑去。于维海走后,袁学平想老爹怎么会从老家跑到这里来呢?就是要来也该先来信啊!即刻找到一辆汽车赶往海晏火车站,坐火车向西宁奔去。
火车到西宁已是晚上9点多了,车站售票大厅里躺着很多人,横七竖八。袁学平仔细寻找,又求助火车站广播员广播多次未找到父亲。快零点了,袁学平决意前往小楼。火车站到小楼30多里地,西宁公交车只运行到晚上9点。此时没班车也没人力车。袁学平找到一根粗壮的打狗棍,展开练就的铁板功以行军拉练的速度向小楼进发。行至半路,天降大雨,淋了个浑身透。袁学平艰难的步行3个多小时到达小楼,找到负责人说明情况,刚换班的负责人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查找无果,确定去西山湾了。
六
小楼离西山湾2里多地。袁学平赶到西山湾临时招待所(十几间干打垒平房)天已亮了。客人们还在睡梦中。袁学平不好挨个房间敲门,便在窗外窥探,当走到后边客房窗口,看见一件布纽扣白褂子搭在椅子上,像被雨水打湿已晾的半干了,很像爹的那件老褂子。一位老人面朝窗户躺在炕上睡觉,袁学平仔细看这人脸上浮肿,两眼眯成一条缝,认不出真面目,怀着复杂的心情敲窗户将老人叫醒,当老人看见袁学平的一刹那先是一愣,大叫学平总算找到你了,赶紧起身开门。袁学平进门大叫一声爹,父子抱头痛哭。袁学平接过爹给的纸条,确认是鲍班长的笔迹。袁学平扶着爹到小楼吃过早饭后,到保卫部门开具入厂证。严肃认真的保卫人员按照规定要求提供工作证、进厂出入证。袁学平因来时走的急没带工作证,只能提供进出厂证。因没有工作证不但自己进厂困难,更别说给爹办理通行证了。保卫人员说,虽然你出差常到小楼我们面熟,明白领你爹是事实,但你的证明不全根本不能办理进厂手续。袁学平急的欲哭无泪,深知保卫人员履行职责。这可怎么办?正在为难之时,104公司党委书记张友才的妻子王静同志走了过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情?王静与袁学平曾是同事,袁学平将地图册、介绍信、信封、纸条递给王静。王静看完材料恭敬地给袁耀珍行军礼。王静出差路过小楼刚住下。她对保卫人员说,袁学平是二处基层干部,我和他是同事,我作为证明人,将我的工作证和通行证押到这里,请给老人办理进厂手续,我以党性担保。有了104党委书记的妻子担保,保卫人员经协商电话请示上级,不久得到答复同意办理出入证。父子二人乘坐基地火车往回赶,颠簸2个多小时赶回厂区。
警卫班鲍班长曾和袁学平是战友,他是内蒙古蒙古族人,诚实善良一副热心肠,听说袁学平老爹来找儿子的消息后,送来五元钱、五斤粮票。袁耀珍当即认出了鲍班长,告诉儿子说在西宁“大十字”路口鲍班长给过我5元钱5斤粮票,给我写路条。鲍班长也认出了流浪汉(刮脸、穿戴整洁),二人亲切的拥抱,泪水挂满双颊。
食堂管理员是位心和面善的山东籍老同志,他说袁学平的父亲就餐餐费有袁学平承担,粮票有公家承担。计划经济时期票证(粮票、油票、副食票等)是命根子,光有钱没有票什么也买不到。这下帮了大忙,感动的袁耀珍老泪纵横。本想住个三五天就走,有了粮票的支撑便安心的住下来。袁耀珍想不能光吃闲饭,为不拖儿子后腿,跟着职工家属上山砍柴、捡牛粪、打扫卫生,使出打鱼的劲头拼命干,砍的柴最多,捡的牛粪最多。山东老爹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美名受到家属们称赞。一个月来由于生活得到改善,袁耀珍脸上浮肿消失了,身体有了力气。袁耀珍明白给儿子增添了经济压力,但一想家里还有好几张嘴,狠狠心还是提出凑点粮票给家里寄去。袁学平深感家庭责任重大,立即找到食堂管理员说了爹的想法。管理员二话不说答应了。几天后管理员将六十斤粮票交给袁学平。袁耀珍捧着粮票哭说这是比金子还珍贵的宝贝啊!这些粮票就能让一家人度过年荒。袁学平不让爹将粮票带在身上,返回的路上不安全,赶紧将粮票和工资寄回老家。爹来一趟算是完成任务,定下返回老家的日子。袁学平叮嘱爹不要告诉任何人我的工作住址和厂区情况,这是上级的保密规定。袁学平送爹到西宁坐上火车。袁耀珍知道儿子买火车票孝顺,但心里还是纠结(花冤枉钱),到兰州不买火车票了,怎么来的怎么回,省一分是一分,省一口是一口。
通过不平凡的经历,袁耀珍方知儿子工作的重要性,深知肩上保密的担子责任重大,把来回一万多里寻找儿子的经历深藏心底。后来袁学平得知粮票是管理员和单位全体干部们凑的。管理员编理由说有公家承担是不想给袁学平背负精神压力,更不想让带病的老爹才来就打道回府而寒了战友们的心。
七
袁耀珍想到这里,从记忆中缓过神来,让家里人准备宴席,派人通知亲戚朋友、长辈们,晚上欢聚为儿子接风洗尘。亲朋好友问袁学平,信封上是青海矿区XX信箱,究竟是什么矿区?你是干啥的?我们矿区是大型的煤炭基地,我开推土机挖煤。开推土机挖煤真新鲜,我们第一次听说,你真了不起。袁学平成了落凤岗村的能人。忙碌一天,席终人散。
深夜里,袁耀珍对儿子说,学平啊!你的工友都是好兄弟,看出你的为人,咱渔家人的本分没有丢,爹是放心的。啥时候也不要忘记我们的救命恩人啊!袁学平说我得知粮票的来历后,深知工友们来自五湖四海拖儿带女,我记下他们的好,不能让他们为我背负担,我除正常往家里寄钱和粮票外,省吃俭用慢慢的将“外债”还清了。我也知道于维海给你掐人中,帮助你20元钱,我还他钱他不要,还说你的爹就是我的爹,也是战友们的爹。还有鲍班长、王静,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多好的兄弟姐妹啊!袁学平泪如雨下。
袁耀珍心疼地说,你做得对,只是苦了你,弟妹们都念你好。袁耀珍高兴的转移话题,你大哥19岁参加了解放军,我和你娘大力支持,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大哥穿军装,扛长枪,精气神十足,跟着队伍走了。至今我还记得他的样子。虽然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咱家里也享受烈属待遇,但不知你大哥在哪里牺牲?埋在哪里?我和你娘心里总放不下啊!袁耀珍每提起大儿子袁学运,老泪纵横。可怜天下父母心,爹娘想儿女的心都是揪心的痛。袁学平在家待了三天,有说不完的话。爹娘说你回基地要求分配能回荣成最好了。袁学平笑嘻嘻的说,我很想回来孝敬二老,但要服从命令,分到那里算那里。袁学平踏上了返回基地的征程。
壮士暮年,当袁学平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已是白发苍苍的耄耋之人,伫立在爹娘的墓前,最好的话题就是诉说爹万里寻儿的故事。爹生前说,他一生最骄傲最光荣的,就是为袁氏家族养了两个具有民族气节、光宗耀祖的好儿子;干了一件最伟大的事,就是不怕困难万里寻儿。袁学平含泪告诉爹娘,经多地奔波查询,2023年外甥在荣成市成山镇政府查询资料得知,1947年我大哥袁学运19岁,他和两名发小一起参加了解放军,集训2个月后分到不同的连队。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了,我大哥所在部队在江苏邳县碾庄战场狙击国民党增援的黄维兵团,在作战中我大哥为掩护部队冲锋中弹牺牲了。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的烈士墙上有我大哥袁学运的名字。爹娘,找到我大哥也算他叶落归根了,总算满足了您二老的心愿。
袁老讲到这里几度哽咽,热泪盈眶。我被袁老的情绪所感染眼眶湿润了。袁老话语铿锵,进入新时代,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辉煌。
2025年9月19日初稿 于淄博 10月5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