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警局门口堵荣梓杉对其灵魂发问,荣梓杉低头捂脸一言不发

发布时间:2025-10-18 09:30  浏览量:1

50万,够在三线城市买套精装房,也够把一位上升期艺人直接按进“暂停键”。

警方最新通报把荣梓杉事件从“吃瓜”抬到“刑案”——诈骗罪,金额门槛已破,专案组挂牌,剧本彻底改写。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仙人跳”是在港片里:美女敲门、闪光灯一闪、大汉破门,钱包拿来。

现实版升级成“流量跳”:镜头换成4K手机,大汉换成热搜,钱包换成商务合约。

李禹熹,被扒出曾混迹网红经纪公司,公司10月闪电注销,像提前擦掉的脚印;她的社交账号却留下一堆奢侈品订单,与学生证上的“普通”二字反差鲜明。

网友戏称,这是“把猎物当项目做”,KPI直接写进刑法。

荣梓杉这边,损失表可以拉一张Excel:新片《青春纪事》换角重拍,烧掉三千多万;品牌方排队解约,违约金千万起跳;微博停更两周,粉丝掉得比股价还干脆。

最要命的是“社会性封号”——协会介入、平台冷处理,就算最后拿到“受害者”认定,广告商也会先问一句:观众还买账吗?

法律圈算过账:诈骗50万以上,量刑档3到10年。

若李禹熹只是台前木偶,幕后还有资金流向、公司壳资源、同案脚本,警方要啃的是一整条“流量黑产链”。

业内消息说,已有多位小艺人私下联系警方,疑似同款套路。

数字时代,犯罪像复制粘贴,一份剧本卖十次,成本趋近于零。

有人把荣梓杉比作“鱼钩上的蚯蚓”,饵越鲜活,鱼越大的道理。

但更准确的比喻是“杠杆”——对方用50万撬动千万级项目,再用热搜杠杆撬动舆论,最后把艺人本人变成可以做空的“资产”。

一旦声誉下跌,空头们早已高位套现,留下投资人、剧组、粉丝原地踩雷。

事件给娱乐圈留下三道作业题,不答不行。

第一题是“身份尽调”。

品牌过去只看流量曲线,如今得加一项“黑历史爬虫”。

已经有广告公司在内部试跑“艺人风险评级表”,把私德、家庭、过往交际圈量化成信用分,分数太低直接不进比稿。

流量可以刷,信用刷不了,这是市场在用脚投票。

第二题是“合约条款”。

过去代言合同里的“道德条款”是模板,现在被拉出来重写:出现刑事风险,品牌方有权立即终止并要求已付费用全额返还;若因艺人原因导致项目重拍,需按总制作费30%赔偿。

一句话,违约成本不再只是“退钱”,而是“伤筋动骨”。

第三题留给艺人自己:别把“私生活”当“私人”。

在4K+AI换脸时代,卧室和客厅只差一个窗帘缝。

团队必须给艺人配“风控助理”,功能跟上市公司董秘类似:提前排查风险、模拟危机、准备回应话术。

明星不是自然人,是 walking public company,股价就叫“观众缘”。

警方还在取证,法院尚未开庭,但市场已经提前宣判:荣梓杉的下一部戏还没拍,先被“预下架”。

这就是声誉经济的残酷——法律给你“无罪”,市场给你“无限期停牌”。

想翻盘,只剩一条路:交出更多真相,让镜头从八卦对准黑产,把个人悲剧升级为行业疫苗。

观众愿意原谅一个受害者,却不会同情一个沉默的“共演者”。

故事写到这儿,结论已经不在热搜,而在每个人的搜索框里——下一次点击“吃瓜”前,先想想谁在喂你勺子。

流量不是原罪,盲目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