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的山东情缘
发布时间:2025-10-18 17:53 浏览量:2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2004年深秋,他曾踏足齐鲁大地,展开一场虽短暂却丰厚的学术与文化之旅。21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往事,回望先生与山东的不解之缘。
山大“大家讲坛”上的归根诗:
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
山东大学供图
2004年11月11日,杨振宁先生应邀来到济南,对山东大学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这是杨振宁第一次到访山东。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
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
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11月12日,杨振宁先生受邀出席山东大学“大家讲坛”,作了题为《归根反思》的学术演讲。杨先生的报告是从他归国后写的这首《归根》诗开始的,诗中尽显对故土的眷恋与使命。
杨振宁先生生于动乱年代,深深地感受过民族备受凌辱的辛酸,曾为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深深忧虑。
他从自己回国时的见闻和感受谈起:“60多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杨振宁先生说,1971年回到祖国时,长城给自己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深情地表示:“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国人民心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分则衰。”
回忆起1997年在香港见证回归的时刻,杨振宁动情地说:“这是父辈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一天。”
谈及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崛起,杨振宁先生说:“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有长远影响的两件大事:其一是科学技术极大地增加了生产力,其二就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作为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并没有带领大家在神秘浩瀚的物理世界里遨游,而是从对人本、神本文化的认识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表现了一个科学家对历史和文化、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关注。
山东大学供图
演讲中,杨振宁比较中西文化,指出中国“人本文化”孕育的韧性——百姓的坚忍、温顺与勤俭,正是中国崛起的深层原因。
台下千余名学子静默聆听,不由感慨:“平常口头上的爱国,一下子在心里形象了。”
与青年对话:
从孟子教诵到与学子同唱一首歌
首次来山东的杨振宁先生对山大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山东大学老校长杨振声先生我是很认识的。因为他曾经做过西南联大的校长,我那时候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杨振宁先生说,山东有着肥沃的土地,久远的历史,丰富的资源,“这么大的土地,这么多的人民,有这么多聪明的、很努力的人,我想山东的前途、山东大学的前途,大家应该可以期待,山东大学在二三十年之内一定可以培养出非常杰出的人才。”
山东大学供图
11月13日,在山大西校区的大礼堂里,杨振宁先生在两天内第二次与山大学子零距离接触。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他与青年学子进行了面对面接触和交流,畅谈了自己对人生、理想、科学、文化的深邃思考与感悟,并回答了同学们的现场提问。
“我很感谢他。”这是杨振宁先生谈到父亲时的感言。父亲在杨先生六岁时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并在厦门大学教书。在发现杨振宁对数学理解得很快后,父亲并没有像一般的家长一样一味地培养他的数学能力,而是在初中时为他请了一位老师教授“孟子”。
杨振宁先生说,“这些事情对我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很幸运,我的父亲没有走许多有聪明孩子的父母所走的我认为是错误的路。”
当时,杨振宁先生已在清华园定居,并在清华大学教授大一物理。对此,他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责任,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杨振宁先生各教过一次大一物理。彼时,他预备在学期结束后,对比在美国教本科生和在中国教本科生的经历写一篇文章,分析中国的大学生和教育体制与美国的不同,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
他鼓励当代中国大学生拓宽视野:“经常去图书馆浏览一些科普书,使知识面广一点。”
应学生邀请,他唱起父亲教他的歌曲:“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歌声回荡礼堂,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老残游记与科学眼光:
漫步一湖一泉的杨振宁
此次访问山东期间,杨振宁先生在山东大学薛南青教授的陪同下游览了济南两大名胜——大明湖和趵突泉。公园里不少小路都是由鹅卵石铺成的,加上泉水的浸润。路面有些湿滑,年轻人走起来尚且有些困难,但当时82岁高龄的杨振宁却步态轻松,完全看不出倦怠。
杨振宁先生的大明湖一游主要乘坐画舫,直奔历下亭。在历下亭杜甫“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前留影时,杨振宁先生对“海右”两字产生了兴趣。同行的薛南青教授向杨振宁先生解释“海右”即为黄渤海以西的意思时,他非常谦虚地点了点头。
大众日报记者 王原 供图
杨振宁先生对大家说,以前在《老残游记》中读到过济南有个大明湖,可从来没来过山东,今天算实现了一个愿望,大明湖比《老残游记》里写得更大、更美。
“过去的时候,大明湖北边就是稻田,一到夏季多雨的天气,稻田里蛙鸣不断,但明湖里的青蛙则缄口不言,这是明湖四怪中的一怪,即‘蛙不鸣’。” 薛南青教授一开口解说,立即提起了杨振宁先生的兴致,他像小学生一样津津有味地听着,还不时插上一句:“是不是没有青蛙?”薛南青教授表示,有人曾经就此做过实验,即便是从外面拿来善于鸣叫的青蛙,放进大明湖里一样不会鸣叫。
“怎么会这样?有没有人研究这个?”杨振宁先生的脸上写满了问号。画舫外碧波荡漾景色宜人,杨振宁先生却还是念念不忘明湖“蛙不鸣”的事儿。他对大明湖的评价颇高:“我去过扬州的瘦西湖,没有这个好”,杨振宁先生说,尽管瘦西湖的水看起来更清,但还是比不上大明湖。
从大明湖出来,杨振宁先生兴致勃勃地来到趵突泉公园,泉水颜色吸引了他的注意。“这个趵突泉有点意思,涌出来时候的颜色倒是可以研究一下。”原来,站在泉池北侧观泉时,他发现趵突泉的三股水涌出时的颜色有点蓝。
当离开泉池时,一句“波涛声震大明湖”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明”字的左半部分不是“日”而是“目”。
随行的薛南青教授风趣地说:“这是赵孟頫先生的名句,说明趵突泉水喷涌气势磅礴,水多了,就流进大明湖里去了。‘明’字上多一笔,想说明大明湖的水多。”杨振宁先生先是认真地听,继而被薛南青教授的话逗乐了。
大众日报记者记忆:
谦和的大师与温暖的细节
大众日报记者王原曾全程跟访杨振宁先生这次山东之旅。“杨振宁先生在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的讲座安排在晚上八点左右,礼堂里外都围满了人。经过了一天的劳顿,杨振宁先生没有一点疲态,讲座后还认真回答学生的提问。”这让王原记忆犹新。
杨振宁先生右一为大众日报记者王原
在随杨振宁先生游大明湖时,王原与其他十几位记者一起挤在杨振宁先生乘坐的画舫中。杨振宁对“蛙不鸣”现象的关注,让记者们原本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一同随访的记者徐玉芹,至今难忘杨振宁先生的细心。
“你们这样退着拍摄很危险的!”杨振宁的话一出口,大家感到十分诧异。
原来,从大明湖北岸返回南门的过程中时候,看到摄像记者边退边拍摄,杨振宁先生感到很担心,建议厂家设计一种新机器,让记者不必退着拍照:“你们都用松下相机,不妨联系厂家,设计一种能朝前走却拍后面的机器。”
让徐玉芹印象深刻的还有杨振宁先生对学生的真挚。在很多名家的演讲提问环节,演讲者都只回答自己专业上的问题,拒绝回答其他问题。但在杨振宁先生的演讲提问环节,他不仅回答了所有学生提问,还会摆事实讲道理的给学生人生方向上的引导。
21年过去,那段短暂的山东之行,如石入湖心,涟漪未散。他在大明湖畔的提问、在山大“大家讲坛”的吟诵、与学子共唱的歌声,已成为齐鲁大地与这位科学巨匠之间永恒的联结。
先生已逝,风范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