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航客机空中起火 亲历者发声,别让应急能力掩盖预防漏洞

发布时间:2025-10-19 01:45  浏览量:1

10月18日,杭州飞往仁川的国航CA139航班刚爬升不久,一声闷响划破客舱宁静。前排行李架突然冒烟起火,浓烟迅速弥漫,焦糊味刺鼻。乘客惊呼,有人本能后退,乘务员却迎着烟雾冲上前,用灭火器和水将火势扑灭。航班紧急备降上海,无人受伤。事后查明,起火源是一块藏在手提行李中的锂电池——它自燃了。

这已不是孤例。2025年以来,仅公开报道的客舱锂电池起火或冒烟事件就达15起,平均每月不止一起。从杭州到深圳,从大连到香港,风险悄然升空。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相机电池,正成为悬在万米高空的“不定时炸弹”。而每一次惊魂,都在叩问同一个问题:当电池失控,责任究竟在旅客,还是在航空安全系统?

旅客当然有责。携带锂电池登机,必须确保标识清晰、容量合规、外观完好,飞行中不得使用。这是明文规定,也是基本义务。此次涉事旅客若明知电池老化仍执意携带,无疑构成过失。但将全部责任推给个体,却忽略了更深层的系统性漏洞——安检为何没能拦下这块危险品?

根据民航局2025年6月新规,所有充电宝必须具备3C认证,且标识清晰,否则禁止登机。机场安检人员需对每一块锂电池进行人工查验,核对Wh数值、外观状态。航空公司虽不直接执行安检,但有责任协同机场落实政策、开展宣传、提供处置路径。换言之,安检不是旅客与安检员的“单打独斗”,而是航司、机场、监管三方共筑的防线。若防线在此处失守,责任便不能由旅客一人承担。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事件频发,恰恰暴露了“重应急、轻预防”的安全逻辑。机组处置迅速,返航备降果断,应急流程堪称教科书级别。近五年所有类似事件均实现零伤亡,证明中国民航的应急能力已高度成熟。但频繁的“成功处置”,不应成为放松源头管控的借口。与其一次次在空中“拆弹”,不如在登机前就将风险彻底排除。

锂电池不会说话,但它发出的每一次烟雾,都是对航空安全边界的试探。旅客需自律,航司与机场更需尽责。真正的安全,不是靠乘务员冲进浓烟的勇气,而是靠每一个环节的严防死守。当万米高空不再有“意外”,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