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恶妇盗“聚宝碗”换富贵,贪心终折寿

发布时间:2025-10-19 06:00  浏览量:1

道光十八年,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有个刘家庄,村里首富刘万财家有个出了名的恶媳妇,名叫柳玉茹。这柳玉茹生得一副好皮囊,却长了颗蛇蝎心,家里家外都由她做主,刘万财性子软,被她拿捏得死死的,下人们更是见了她就躲,背地里都叫她“母老虎”。

柳玉茹年轻时,曾有个游方道士给她算过命,说她“命中带贵,可享诰命”。这话让她记了一辈子,总觉得自己嫁刘万财亏了——刘万财虽有钱,却只是个土财主,离“诰命夫人”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因此,她整日在家发脾气,要么骂刘万财没出息,要么嫌下人干活不利索,家里被她搅得鸡犬不宁。

其实,柳玉茹能嫁进刘家,全靠她哥哥柳大强。十年前,刘万财的父亲上山打猎时不慎坠崖,是柳大强路过救了他,自己却被滚落的石头砸断了腿,落下终身残疾。刘老爷子感激不尽,见柳大强有个待嫁的妹妹,便做主让刘万财娶了柳玉茹。这些年,刘家念着救命之恩,对柳玉茹百般忍让,哪怕她前年得罪了县里的典史,刘家花了大半家产摆平,也没提过休妻的事。

这年秋收后,柳玉茹核对租账,发现村西头张老根家欠了两年租子。她一打听,张老根的女儿春杏,竟是刘万财年轻时偷偷喜欢过的姑娘。柳玉茹顿时妒火中烧,眼珠一转,想出个毒计。

她假意对张老根说:“老根叔,看你日子难,租子我就免了。我村东头有块肥地,便宜卖给你,也算积德行善。”张老根是个老实人,不识字,感激涕零地在文书上按了手印,却不知那文书上写的是“借银十五两,月息五分”。

半年后,柳玉茹带着家丁上门逼债:“利滚利,该还二十五两了!”张老根懵了:“姑娘,你不是说卖地给我吗?我没借银子啊!”春杏在一旁急得直哭:“你这是骗人!我爹不识字,你这是讹诈!”

柳玉茹冷笑一声,上前拽住春杏的胳膊:“没钱还?就拿你抵债!卖到城里窑子里,正好换银子!”家丁们一拥而上,把春杏锁进了柴房。

张老根急得团团转,万般无奈下,只好去祠堂挖出了传家宝——一个缺了口的木碗。这碗是他祖上救了一只白狐后,白狐送来的宝贝,放进什么东西都能变双份,但只能用五次,再用就要折寿。之前春杏娘病重,张老根用它变过一次银子抓药;春杏哥哥娶媳妇,又用了两次。这次,他借了些银子,用剩下的两次机会变了双份,才凑够二十五两,把春杏赎了回来。

这一切,都被偷偷跟着的柳玉茹看在眼里。她见张老根用一个破木碗就能变出银子,顿时起了贪念。当晚,她就撬了张家祠堂,偷走了木碗。回到家,她把金镯子放进碗里,眨眼间就变成了两个,她又惊又喜:“有了这聚宝碗,还愁当不上诰命夫人?”

从此,柳玉茹再也不管家里的事,整天关在房里,把金银珠宝、铜钱元宝往碗里放。没几个月,她的私房钱就堆成了山,穿的是苏州绸缎,戴的是翡翠玛瑙,连丫鬟都雇了好几个,排场比县太爷的夫人还大。刘万财见她突然有了这么多钱,劝她:“玉茹,咱别做犯法的事,安稳过日子不好吗?”柳玉茹却骂他:“没出息的东西!我这是命里该有的富贵,你懂什么!”

更过分的是,柳玉茹嫌刘万财窝囊,竟从城里买了两个年轻后生当“书童”,整日跟他们厮混。刘万财气得浑身发抖,却敢怒不敢言,只能躲在书房里唉声叹气。

可没过多久,怪事就发生了。一天早上,柳玉茹照镜子时,突然尖叫起来——镜中的女人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眼窝深陷,活像个七八十岁的老妪!她以为是镜子出了问题,换了好几面,可镜中人还是那副模样。她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差,走路需要丫鬟搀扶,说话都没了力气。

柳玉茹这才慌了,想起张老根说过“用碗超过五次会折寿”的话,连忙把木碗锁进箱子,可已经晚了。她请遍了县里的郎中,没人能治好她的“怪病”,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日渐衰老。

这天,张老根和春杏在地里干活,见一个穿着华丽却佝偻着身子的老妪蹒跚走来,身后跟着个丫鬟。那老妪走到他们面前,“扑通”一声跪下,从怀里掏出用红布包着的木碗,哭着哀求:“老根叔,春杏姑娘,求你们把这碗收回去吧!我用它折了寿,变成这副鬼样子了……”

张老根仔细一看,才认出是柳玉茹,叹了口气:“这碗是灵物,五次之后要用寿命换,你贪心不足,这是自找的啊!”柳玉茹哭着磕头:“我知道错了,求你们救救我……”张老根摇摇头:“路是你自己选的,没人能帮你。”

柳玉茹回去后,病情越发严重,在床上躺了没几天就断了气。死的时候,她面目狰狞,手里还紧紧攥着那只木碗。奇怪的是,她一死,木碗上的缺口竟自动愈合了。张老根把木碗重新埋回祠堂,叮嘱后人再也不准动它。

柳玉茹死后,刘家终于恢复了安宁。刘万财心里一直惦记着春杏,春杏也没嫁人,两人本就有情意,如今没了阻碍,在村民们的撮合下,终于成了亲。成亲那天,春杏对刘万财说:“咱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刘万财连连点头,把家里的田地打理得井井有条,春杏也贤惠能干,两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后来,益都县的人都把柳玉茹的事当教训,常对孩子说:“贪心是个无底洞,再好的宝贝,也填不满人的欲望。平安是福,知足常乐,才是正经道理。”而那只“聚宝碗”的故事,也一代代传了下来,成了当地劝人向善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