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抵达”并不能让你幸福?——马斯洛的人生真相:真正的强者,享受在路上 别再追着目标跑了,成长的意义从不是到达,而是成为
发布时间:2025-10-19 08:28 浏览量:1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终于升职加薪,心里却空落落的;
终于买了房、买了车,却依然觉得焦虑;
终于考上了研究生、博士,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却没有想象中的激动。
为什么?
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到达”。
可正如亚伯拉罕·马斯洛说的那句话——
“自我实现的人永远在路上,他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到达某个终点,而是欣赏沿途的风景。”
这句话听上去有点鸡汤,但你越活越久,就越发现它是人生的硬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为什么“到达”常常让人失落?
什么是真正的“在路上”?
而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又究竟是什么境界?
还记得小时候吗?我们被教育要“好好学习,为了上好大学”;
上了大学,老师说“要努力考研,为了有好工作”;
工作后,老板说“要拼命加班,为了升职”;
结婚后,亲戚说“赶紧生个孩子,为了家庭完整”;
等孩子上学,我们又开始替他们规划“好的起点”。
——一生都在路上,却从未真正享受过“路上”。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到达谬误”。
它的意思是:人们常常误以为,当达到某个目标、取得某种成就之后,幸福就会随之而来。
但现实是——
刚拿到梦寐以求的offer,兴奋两天;
刚买到第一辆车,拍完照片就归于平静;
刚减掉10公斤,欣喜一阵,接着又开始挑剔自己。
你有没有发现?
“到达”带来的快感,总是短暂的。
这并不是你“太贪心”,而是人类天性如此。
心理学上称之为享乐适应:
无论你获得什么,幸福感都会在短时间内回归原点。
换句话说——
人生不是因为“目标”而幸福,而是因为“成长”而充实。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那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从生理、安全、归属、尊重,一直到最顶层的“自我实现”。
很多人以为“自我实现”就是“实现目标”,比如赚到第一个一百万、写出一本书、创业成功。
其实不对。
马斯洛说过一句被忽视的话:
“自我实现并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成功的人,而是成为你自己可能成为的人。”
也就是说,“自我实现”不是终点,而是一种持续展开的过程。
它不是“到达”,而是“存在”。
比如:
一位音乐家不是为了获奖而演奏,而是因为音乐让他灵魂自由;
一位老师不是为了升职而教学,而是因为教学让他感到生命有价值;
一位登山者不是为了征服山峰,而是因为在攀登中,他感到自己活着。
这就是“自我实现者”的状态——
他们不是在追求某个结果,而是在追求“活着的过程”。
马斯洛研究了许多“自我实现者”,其中包括爱因斯坦、林肯、爱默生、梵高等人。
他发现他们有几个共同特点:
做自己热爱的事,不迎合世俗标准。
爱因斯坦曾说:“我从未考虑过别人怎么看,我只想弄明白宇宙的规律。”他每天骑车去研究所,心里想的不是名利,而是那个让他睡不着觉的方程。对他来说,科学不是“手段”,是“生命方式”。
他们热爱过程,结果只是附带产物。
梵高画画时穷困潦倒,一生卖出过的画屈指可数。可他依然每天对着田野、向日葵、星空狂热创作。因为对他来说,画画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表达生命”。
他们不焦虑未来,也不执着过去。
林肯在写《葛底斯堡演说》时,并没有想“这篇稿子会震撼后世”,他只是想真诚地纪念逝者,表达自己对生命与国家的理解。他活在当下的意义中,而不是“历史的荣耀”里。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他们都沉浸在“成为”的状态里,而非“完成”的焦虑里。
为什么“自我实现的人”不会焦虑?
因为他们的幸福来源,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
我们常常以“结果”为导向:
考试好才开心;
点赞多才有价值;
项目成功才觉得自己没白干。
而自我实现的人,则以“投入”为导向:
写一篇文章,哪怕没人看,只要写得酣畅,他们就满足;
做一个研究,哪怕暂时没成果,只要在探索,他们就兴奋。
这是一种内驱型幸福,而不是外界奖励带来的“条件性幸福”。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把这种状态叫做“心流”:
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时,时间消失了,自我消失了,只剩下行动与意识的合一。
马斯洛说——
“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体验到一种高峰体验——一种深层的喜悦与平和。”
他们的满足感,来自过程本身,而不是终点的奖杯。
真正的幸福,是动态平衡,而非静态到达
这点非常关键。
人类的心理结构,本质上是动态的。
就像骑自行车,只有在前进中才能保持平衡。
如果你停下不动,车就会倒。
同样地,当你的人生目标完全“完成”时,你也会感到一种失衡。
你可能会说:“那我是不是永远不能休息?一直在路上不会累吗?”
其实不是。
“在路上”并不是“永远奔跑”,而是永远保持成长感。
成长不等于忙碌,它可以是一种内在的探索、好奇、创造、学习。
比如:
一个退休的老人,开始学画画;
一个全职妈妈,重新学习心理学;
一个企业家,尝试用商业解决社会问题。
这都是“在路上”。
案例:乔布斯与李安——“在路上”的两种人生
先看乔布斯。
他一生都在“创造”——从苹果电脑到iPhone,从设计理念到产品哲学。
他不是为了“做成一个公司”,而是为了“让科技与美学结合,改变人类生活”。
所以哪怕被赶出苹果,他依然去创办NeXT、投资皮克斯。
他在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生命的燃烧。
他说过一句话:
“旅程本身就是回报。”
而导演李安,则是另一种“在路上”。
他在成名前失业六年,在家带孩子、做饭,靠妻子养活。
但他没有停止创作——他在厨房里构思剧本、拍短片、写电影笔记。
那段时间,没有荣耀,没有掌声,但他每天都在“成为一个更深刻的导演”。
后来,《卧虎藏龙》《少年派》《断背山》接连问世,世界才看见他。
但对李安来说,他的幸福早在“没人看到的日子里”就开始了。
这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者”——
不是被结果照亮的人,而是用热爱照亮自己的人。
很多人听完会说:“好啊,这话真美,可我每天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哪有心情‘欣赏沿途风景’?”
其实,“在路上”的哲学并不是让你逃避现实,而是改变你对生活的看法。
具体来说,有三个可执行的步骤
① 把目标变成过程
不要设定“我必须达到某个高度”,而是改成“我每天向这个方向前进一步”。
比如:
别说“我要减掉10公斤”,改成“我要每天让自己动起来30分钟”;
别说“我要写出一本书”,改成“我今天写500字”;
别说“我要变得自信”,改成“我今天敢说出一个真实想法”。
当目标变成过程,你就会发现幸福感也开始变得可持续。
② 学会从“小成长”中获得满足
人类的自我实现不是一次性爆发,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成长累积而成。
每天学会一个新技能、解决一个老问题、放下一个执念,这些都算成长。
别小看这些小瞬间,它们是“成为”的细胞。
③ 给生活留出“无功利的时间”
真正的自我实现者,一定都有属于自己的“无目的空间”。
他们会留一段时间,只做让自己开心、纯粹的事——读一本书、散步、画画、发呆。
因为只有在“无用”的时刻,你才重新找回“活着的感觉”。
幸福的最高境界——成为过程,而非结果
哲学家尼采说过一句话:
“真正的自由,是成为你自己。”
马斯洛只是换了一个心理学的表达方式:
“自我实现的人永远在路上,他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到达某个终点,而是欣赏沿途的风景。”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跑多快,也不是你拿到多少奖;
而是当你回望时,能否说——“我真的活过。”
你不需要成为别人期待的模样,
也不需要到达某个完美的终点。
只要你每天都在成为一个更真实、更清醒、更勇敢的自己,
那你,已经在最美的路上。
如果你此刻也感到焦虑、迷茫、或者停滞,
请记住:
你不是“落后”,你只是“还在路上”。
人生没有真正的终点,
只有不断展开的过程。
而那个在路上微笑的你,
本身就是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