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益才盛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一)

发布时间:2025-10-21 14:48  浏览量:1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黄冈市益才盛华学校秉持“以学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回归育人本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为目标,系统推进课堂教学重构。通过精准优化教学设计、深化课堂互动创新、全面升级评价体系,学校着力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壁垒,构建起“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精准引导、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化课堂新形态,让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使每位学生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路径中实现全面成长。

一、教学设计重构:从“教的逻辑”转向“学的逻辑”

传统教学设计往往以教材知识点为核心,遵循“教师如何教”的线性逻辑,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需求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益才盛华学校基于“以学为中心”理念,重构教学设计原则,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出发点,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归宿,实现从“知识传递”向“能力建构”的本质转变。

学校确立了“四维设计原则”:一是学情精准化,借助AI学情分析系统,整合学生课前预习数据与历史学习记录,精准识别知识盲区与发展需求,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二是目标素养化,将学科核心素养细化为可观测、可达成的课堂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育人导向展开;三是路径多样化,打破“导入—讲授—练习—总结”的固定流程,设计探究式、项目式、情境式等多元学习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四是资源优质化,借助AI优势,对海量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在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陈小松老师基于AI系统分析的学情数据,发现学生对苏轼被贬背景认知不足,对“闲人”情感内涵理解存在困难。据此,陈老师将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为: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深度体悟苏轼的人生态度,提升文学审美能力。教学以“苏轼的月夜情怀”为主线,设计“情境导入—文本探究—情感共鸣—表达升华”四个环节:通过苏轼生平故事建立情感联结,设置“寻月景—品月色—悟情怀”的递进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最后借助配乐诵读与情境仿写,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闲人”背后蕴含的豁达与坚守。这一设计既契合学生认知起点,又紧扣素养目标,彻底改变了文言文教学机械串讲的旧有模式。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中,侯亚军老师针对学生“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的认知难点,以“生活中的抛物线”为主题,构建“知识联结—分层探究—方法迁移”的教学路径。课前通过AI系统分析学生对二次函数顶点式的掌握情况,将教学重点聚焦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课堂以隧道通行、喷泉轨迹等真实情境导入,设计基础、变式、拓展三级任务:基础题侧重函数解析式求解,保障学困生掌握核心方法;变式题通过调整参数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满足中等生发展需求;拓展题引入开放性问题,激发优等生创新思维。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认知差异为基础,确保各层次学生均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真正实现差异化教学。

二、课堂互动创新:从“单向传递”走向“多维共生”

传统课堂互动多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模式,互动范围有限、思维层次较浅,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益才盛华学校以“激活思维、促进对话”为目标,创新课堂互动形式,构建“师生、生生、人机”多维共生的互动生态,使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场域。

学校重点打造三类互动载体:一是探究式小组合作,组建4–6人学习共同体,围绕核心问题开展“分工—探究—展示—反思”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是情境化体验活动,结合学科特点设计角色扮演、实验操作、主题辩论等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理解;三是智能化互动支持,借助AI教学助手、互动反馈系统等工具,实现学习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个性化指导,提升互动精准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网络改变世界》一课中,张申雄老师采用“视频启思—小组辩论—古诗新解”的多元互动策略。课堂伊始,通过“传统生活与数字生活”对比视频引发认知冲突;随后组织小组围绕“网络利与弊”开展辩论,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与AI平台调研数据,从学习、社交、安全等多维度阐述观点,教师利用互动白板实时呈现论点脉络,引导学生形成辩证认知;最后创新设计“古诗新解”环节,引导学生用“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诠释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既深化了知识理解,又实现了学科融通。

历史《西欧庄园》教学中,樊俊老师构建“游戏化预习—问题链导学—角色扮演”的互动路径。课前通过AI平台推送庄园主题小游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庄园构成的概念;课中以“庄园里的一天”为情境,设计“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庄园法庭如何运作?”等问题链,引导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依据史料还原庄园生活场景。过程中,教师利用互动白板标注各组的演绎亮点,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反思,使互动从“被动应答”转向“主动建构”,有效提升课堂参与深度。

英语《Same or Different?》教学中,胡银娟老师通过“生活化任务—AI即时反馈—全员参与机制”优化互动效能。导入环节设计“教室与图书馆的差异”等真实语境问题,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练习阶段采用分组竞赛与AI助手即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自动识别发音、语法问题并提供纠正建议;同时建立“随机点名+小组轮答”机制,确保每位学生获得平等参与机会。整堂课在技术支撑下实现互动全覆盖,使语言学习在真实交际中自然发生。

三、评价体系升级:从“单一分数”迈向“综合素养”

传统评价体系过度依赖终结性考试成绩,评价维度单一、标准固化,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素养发展。益才盛华学校构建“AI+多元”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多维度评估学生学业成就,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导航仪”。

该体系包含三大核心模块:一是过程性评价智能化,利用AI系统持续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探究成果、协作表现、实验操作等数据,通过分析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精准描绘学生成长轨迹;二是终结性评价多元化,突破纸笔测试局限,设计项目报告、实验成果、口语展示、创意写作等综合任务,全面考查学生知识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三是评价主体立体化,构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评与教师导评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网络,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全面。

在初中物理课程评价中,AI系统全程记录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与数据记录准确性,自动生成过程性评价报告;终结性评价则采用“实验报告+项目成果”双重考核,学生需完成“环保小发明”等实践项目,展示科学探究能力;评价过程中,学生首先自评反思实验得失,小组互评提出改进建议,家长通过家校平台反馈居家探究表现,教师最终整合多方数据形成综合评语。这一评价模式既关注科学概念的掌握,更重视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实现从“重结果”到“促发展”的转变。

语文课程评价同样体现多元整合特征。过程性评价中,AI系统追踪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质量、文本解读深度、写作修改历程等;终结性评价涵盖文言积累、文本赏析、创意表达、口语交际等模块;评价主体方面,学生通过自评梳理学习策略,小组互评交流写作心得,家长反馈课外阅读情况,教师综合各方信息给予针对性指导。这种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呈现,有效激发持续学习的内生动力。

从教学设计的系统性重构,到课堂互动的生态化创新,再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升级,黄冈市益才盛华学校以“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根本性转变。实践表明,优质课堂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主阵地”,是思维深度互动的“共鸣场”,是素养持续生长的“生态园”。

未来,益才盛华学校将继续深化AI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持续完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进一步增强课堂的生命力、创新力与育人实效。通过不懈的探索实践,益才盛华学校致力于培养更多具备核心素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文字 谢绪友 图片 陈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