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提醒:66岁后千万别做5项健康检查,做了可能会害你
发布时间:2025-10-22 16:03 浏览量:1
很多人一过了六十岁,就开始“迷信体检”。隔三差五往医院跑——查这个查那个,觉得越查越安心。可年纪大了,有些检查不仅帮不上忙,反而可能惹出麻烦。钟南山院士曾提醒,66岁之后,有些项目真不建议乱做。不是怕浪费钱,是怕有些检查本身就带风险,做完反而让身体吃亏。
这不是空穴来风。做医生这么多年,见过太多类似的例子。检查没能提前发现问题,反倒把人吓个半死,甚至因为不必要的操作,引发真正的疾病。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身体不像年轻时那样能折腾,有些“多此一举”的检查,真的是能不做就别做。
很多人觉得胃镜是“全身体检”的高配版,尤其是老年人,一有点胃胀就怀疑自己得胃癌。家属也着急,非要老人做个胃镜安心。
但问题是,66岁以上做胃镜,风险远比想象中大。胃镜检查需要空腹,需要插管,很多老人本身就有心血管基础病,这种刺激本身就可能引发心律不齐、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心梗。
更何况,没有明显症状的老人做胃镜,查出问题的几率并不高。反而常常查出一些“良性息肉”或者“慢性胃炎”,看似吓人,其实多数是年龄带来的自然变化。很多老人做完检查,反而陷入焦虑,天天担心“癌变”,最后反而失眠吃不下饭,越治越糟。
低剂量CT是这几年特别流行的肺癌筛查手段,很多人觉得“防癌就得先查”,于是年年做,半年复查,生怕漏掉一点蛛丝马迹。
但这是一个典型的“过度筛查陷阱”。尤其是66岁以上的人群,肺部小结节非常常见,多数属于良性钙化斑或者炎症后遗留物。CT能查出这些毫无意义的“小点”,却不能告诉你它究竟是好还是坏。
结果是,查出来以后,医生也只能说“定期复查”,病人就开始一轮又一轮地焦虑、查、焦虑,陷入恶性循环。有些老人甚至因此做了穿刺、开刀,术后却发现是良性,全是白受罪。
更糟的是,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量。虽然说是低剂量,但年年查、次次查,对老年人本就脆弱的机体来说,长期反复接受辐射,真的划不来。
不少女性退休后开始补体检,看到套餐里有“TCT+HPV”宫颈癌筛查项目,也觉得自己不能落下。但66岁以上的女性,如果连续多年检查正常、无症状、性生活也停止了,是完全可以不再筛查的。
宫颈癌的发生和HPV感染息息相关,而HPV感染多发生在性生活活跃期。超过65岁后,病毒感染风险几乎降到极低。继续查,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因为宫颈萎缩、取样困难,造成检查不适甚至出血。
更尴尬的是,很多老年女性本就对私密部位检查有心理抗拒,强行做检查可能引发心理创伤。而且一旦查出“轻度异常”,医生也不会贸然处理,只会建议观察。这样一来,患者反而天天担心“是不是癌前病变”,身心俱疲。
骨密度检查,是骨质疏松筛查的常规方法。很多老人年年查,觉得“骨头还行”就心安。但问题是,骨质疏松其实并不能靠一次检查就看清全貌。
骨密度仪测的是骨头的“硬度”,但并不代表骨头的“质量”。有些人骨密度正常,但骨组织结构已经退化,一摔就骨折。有些骨密度偏低的人骨头却很结实。
骨密度下降是个长期过程,查不查其实并不会改变现状。关键在于有没有采取干预,比如补钙、补充维生素D、适当负重锻炼。靠查是查不回来的,做了也白查。
很多老年男性特别关心前列腺健康,一看到体检单上有“PSA”项目,就毫不犹豫打勾。但PSA升高并不等于癌症,很多良性前列腺增生、炎症、甚至骑个车都可能让它升高。
查出来偏高以后,医生也不能直接判断是癌,只能建议做穿刺活检。这一过程不仅痛苦,还可能引起感染、出血,甚至尿潴留。
更麻烦的是,即便真是早期癌症,很多老人由于其他慢病缠身,根本不适合手术或放化疗。结果是,查出来以后,不治不放心,治了又承受不了副作用,进退两难。
66岁之后,身体的每一个系统都开始走下坡路,不是做个检查就能“逆转”。体检的意义在于发现真正的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焦虑。
很多检查项目,本质上是商业体检机构为了“丰富套餐”而加入的,并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身体本就脆弱,做检查之前更要评估风险。
医生不是不让查,而是希望大家明白:检查不是万能钥匙,尤其年龄大了,做多了反而有害。真正的健康靠生活方式调整,而不是靠检查单上的数字来决定。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吴以岭,张伯礼.老年人常见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1年版)[S].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1.
[3]钟南山.健康中国战略下的老龄医学发展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8):200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