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成美国骗局,以军空袭加沙,45名死难者成牺牲品

发布时间:2025-10-22 17:37  浏览量:1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当加沙中部扎韦达的废墟还在冒烟,6具遇难者遗体刚被抬上救护车,南部汗尤尼斯的无人机袭击又夺走一对母子的生命,10月19日这场突如其来的血腥空袭,让45个加沙家庭永远失去了亲人。

而就在空袭发生前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还在镜头前笃定宣称“停火协议依然有效”。

一边是不断增加的死难者名单,一边是美方“协议存续”的官方表态,这场由美国主导的停火闹剧,为何成了加沙民众用鲜血验证的骗局?

10月19日清晨,拉法市的爆炸声出现,以色列军方宣称,因“恐怖分子发射反坦克导弹袭击以军部队”,已出动战斗机对拉法地区实施空袭并展开炮火回击。

但38岁的巴勒斯坦目击者却向法新社透露了更复杂的背景,当时哈马斯正与当地帮派阿布青年党发生冲突,武装分子对以军坦克的突然出现毫无防备,随后而来的两次空袭让现场陷入混乱。

这场冲突很快蔓延至加沙多地,中部城市扎韦达6人遇难,努赛赖特的两次袭击夺走包括儿童在内的6条生命。

一名记者在城西的轰炸中殒命,汗尤尼斯的无人机空袭则让一名妇女和两名儿童当场殒命。

29岁的哈萨宁从布雷吉难民营赶往爆炸现场救援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浑身发抖。

这位亲历过两年战争的年轻人本以为10月10日生效的停火协议能带来安宁,却没想到仅9天后,战火就再次烧到家门口。

加沙民防部门发言人马哈茂德·巴萨勒证实,4家医院已接收全部45名死者遗体及数十名伤者,但由于以色列实施的媒体限制,法新社无法独立核实这些数字的细节。

这场袭击发生在加沙人道主义危机早已濒临崩溃的节点,联合国8月报告显示,当地50多万人正处于饥荒之中。

超过5.1万名5岁以下儿童面临严重营养不良,每小时就有约一名儿童死于以色列军事行动引发的连锁危机。

这场停火本是特朗普政府“20点计划”的第一阶段成果,旨在结束延宕两年的毁灭性战争,协议不仅包含人质与囚犯交换框架,还规划了加沙战后重建的路线图。

但这份被美方吹嘘为“和平蓝本”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它明确将哈马斯排除在加沙战后治理之外,却对巴勒斯坦民众最关心的“两国方案”只字未提,本质上仍是偏袒以色列的失衡安排。

特朗普政府推出计划的时机也颇具深意,恰好卡在10月7日冲突爆发两周年与10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公布的关键节点,显然是想借“和平牌”为自身积累政治资本。

这种功利性的协议设计,让停火从一开始就充满脆弱性,按照“20点计划”第一阶段要求,以色列需撤至协议规定的“黄线”,控制加沙约一半区域,哈马斯则需释放20名幸存人质并归还死难者遗体。

表面上看双方都在履约,以色列已完成撤军,哈马斯释放了人质,以色列也陆续归还150具巴勒斯坦人遗体。

但核心矛盾从未解决,以色列始终将哈马斯视为“心腹大患”,而哈马斯坚决拒绝“去军事化”要求,这种深层对立让任何微小摩擦都可能引爆局势。

此次以军宣称的“遭反坦克导弹袭击”,更像是早已准备好的借口,毕竟在协议框架下,以色列早将“重新执行停火”与“坚决回应违规行为”绑定,为军事行动预留了空间。

特朗普在空袭后坚称停火协议“仍然有效”,甚至将冲突责任推给“哈马斯内部叛乱分子”,全然无视以军主动发起空袭的事实。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

就是为了保住自己主导的“和平政绩”,作为协议促成者,承认停火破裂等于否定自身成果;而默许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则是为了维系美以特殊关系。

美国副总统万斯随后呼吁海湾阿拉伯国家建立“安全基础设施”推动哈马斯解武的表态,更暴露了美方的真实意图。

只要求一方妥协的“和平”,不过是用强权压制弱势方的幌子。

这种失衡的调解逻辑,早已被联合国点破,此前以色列多次切断援助导致加沙饥荒,美方从未真正施压制止,所谓的“人道主义关切”沦为空谈。

哈马斯的回应则凸显了局势的复杂性,其政治局成员里什克发表声明,重申对停火的承诺,同时直指以色列“编造站不住脚的借口来为其罪行辩护”,武装派别更是明确表示对拉法冲突毫不知情。

这种否认并非毫无依据,结合目击者关于“哈马斯与地方帮派冲突”的描述,不难看出加沙内部武装构成的复杂性,而以色列恰恰利用了这种混乱,将局部摩擦扩大为全面空袭。

哈马斯虽因两年战争实力受损被迫妥协,但并未放弃核心诉求,在“去军事化”和战后治理问题上的坚决态度,意味着“20点计划”的第二阶段极可能陷入僵局。

空袭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加剧人道灾难,一名安全官员向法新社透露,以色列已以“违反停火”为由暂停向加沙提供援助。

停火生效后,联合国本计划将每日援助运输量提升至数百辆卡车,向210万民众运送17万吨食品和药品,并为70万学龄儿童重开临时学习场所。

如今援助中断,不仅饥荒风险进一步升级,医院的药品短缺问题也将恶化。

当前最棘手的僵局集中在拉法口岸的开放问题上,作为加沙对外的主要门户,以色列将其重新开放与“找到所有死难者遗体”挂钩,而哈马斯则表示需要时间和技术援助才能从废墟中打捞剩余尸体。

这一看似具体的分歧,实则是双方互不信任的集中体现,以色列想借此施压哈马斯全面配合,哈马斯则担心开放口岸后失去谈判筹码。

这一僵局也没有“两国方案”的支撑,任何局部问题的解决都只是暂时的。

就像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引发战争那样,只要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冲突的土壤就永远存在。

回望这场短暂停火的破灭,45名死难者的鲜血撕开了美国主导的和平骗局,当停火沦为大国积累政治资本的工具,当协议成为强者压制弱者的枷锁,所谓的和平承诺不过是镜花水月。

特朗普口中“仍然有效”的协议,更像是对加沙死难者的冰冷嘲讽,毕竟对失去亲人的家庭而言,协议是否存续已毫无意义,他们失去的永远无法挽回。

若不能回到“两国方案”的正确轨道,不能让巴勒斯坦人获得应有的生存尊严,加沙的炮火或许永远不会真正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