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写错字的火车站,70年不改正,专家:不改反而更美

发布时间:2025-10-22 22:51  浏览量:2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50年代初,兰州还不像今天这么热闹。

火车站那块地儿,当时还是一片工地,尘土飞扬,钢筋裸露,民工戴着草帽,手脚不停。

就在这片泥地上,一块牌匾的落笔,成了后来几十年都绕不开的话题。

谁能想到,一个字,能被人议论七十年。

说的是“兰”字。

兰州火车站的站名,从建成那天起,就被人盯上了。

不是别的原因——那“兰”字怎么看怎么别扭:上面一横特别长,下面两横短短的,和课本上学的完全不一样。

有人皱眉,有人嘀咕,有人拍照晒朋友圈说“这火车站名字写错了”。

可问题是,这个“错别字”,几十年都没人敢动。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1952年,兰州火车站开始修建。

那会儿全国刚解放,百废待兴。

兰州是西北的大动脉,火车站是重点工程。

站名题字这活儿,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可在那个年代,谁提笔、怎么写,是件讲究事儿。

站里请来的人叫张邦彦,甘肃人,字写得好,名气不算全国响,但在西北一带,圈子里都知道他有两把刷子。

出生于1914年,家里是天水老字号的书香门第,从小临帖练字,十几岁时就把家里的古帖翻了个遍。

可惜命运不太平。

十五岁那年,家乡遭旱灾,土匪横行,他被迫辍学,到社会上谋生。

后来靠着一手好字,在报社、政府里抄写文书、刻碑写标语,日子虽然清苦,毛笔却没停过。

抗战胜利后,他调到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做事,也正是那时候,他的书法开始被人注意。

尤其是他临摹的《武威汉简》,在书法界口碑不低。

再说回1952年。

当时车站负责人本来想用繁体字写“蘭州”。

张邦彦倒也愿意,繁体字结构丰富,写起来更有气势。

但后来商量了一下,觉得不合适。

那会儿刚开始推广简化字,火车站是公众场所,写繁体显得不够“进步”。

于是决定用简体。

可张邦彦拿起笔一看,“兰州”两个字放在一起,怎么看怎么不协调。

“兰”字下宽上窄,“州”字上窄下宽,组合在一起,视觉上出现了明显的错位。

特别是站牌要放在高处,大字一挂,失衡感更明显。

张邦彦觉得,这样写不好看,得调整一下。

于是他动了点手脚,把“兰”字的上横拉长,下两横缩短,形成上重下轻的视觉结构,这样一来和“州”字搭配,整体就稳了。

这不是随便改字,也不是乱写。

他自己说得明白:“为了整体美观,略加调整。

那时候站长点头了,市里也没反对。

大家都知道张邦彦的为人,也信他的功底。

可谁知道,这一改,争议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有人说他不守规范,也有人怀疑是施工时丢了部件才变形的。

更有人说是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写个“错字”。

各种说法都有。

但只要翻翻档案就知道,那字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写的。

不是掉了笔画,不是年久失修,就是张邦彦亲手写的——有底稿,有照片,有当年的会议纪要。

1960年代、70年代,火车站进出人流量大,没人有空管这事儿。

等到了80年代初,书法界开始关注,才有人重新提起“兰”字的问题。

1988年,张邦彦去世。

那年,他的几个学生还曾建议换掉站牌,换成更规范的写法。

但市文化部门研究后,决定保留原样。

理由很简单:这不只是个字,是张邦彦留下的一件作品,更是兰州火车站的一段历史。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人动过那块牌匾。

如今的兰州火车站几经翻修,高铁站也建起来了,可牌匾还挂在原处。

很多来兰州旅游的人,第一件事就是在那两个字下拍照。

有些人知道那段历史,也有人只是觉得“这字怪有意思”。

可这事儿要是没了解清楚,真容易误会。

说到底,这不是个“写错的字”,而是一个书法家在特定年代做出的选择。

张邦彦没有留下太多话。

他的手稿里写过一句:“字不在形,贵在神。”这事儿过去这么多年,站牌还在,字没变。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写“兰”。

参考资料:

张邦彦,《武威汉简临摹稿》,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56年。

甘肃省档案馆编,《兰州铁路建设档案选编》,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年。

吴鸣,《中国现代书法人物志》,中华书局,2004年。

兰州市文化局编,《兰州城市建设记事(1949-2000)》,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