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集体控诉,学费达6000至10000,成都校外培训违规乱象,家长焦虑背后的“禁”与“需”

发布时间:2025-10-23 16:33  浏览量:2

10月18日,“问政四川”平台上一则联名投诉引发成都家长群体强烈震动——多位家长直指当地数家知名校外培训机构“顶风作案”,违规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课培训。这一事件迅速在家长社群中发酵,将“双减”政策实施后的校外培训治理难题再次推至公众视野。

违规培训:隐蔽操作下的“顶风作案”

投诉内容显示,这些违规机构的运营方式极具隐蔽性。与以往公开招生不同,如今机构多依赖老学员口碑推荐或家长私域社群定向推送,彻底规避公开宣传风险。培训时间的安排更显“精准”:工作日晚间18:30至20:30、周末上午9:00至11:00及下午15:00至17:00,均是避开监管巡查的“黄金时段”。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机构主打“学科名师主讲”招牌,每班人数控制在15至25人,形成“小班精品”的营销噱头。而价格则成为引发家长不满的重要导火索——每学期培训费普遍介于6000元至10000元之间,对普通家庭构成不小的经济压力。“既加重了孩子学业负担,又破坏了教育公平,更让家长陷入经济与心理的双重焦虑。”投诉家长在诉求中明确表示,恳请监管部门介入彻查。

家长阵营分裂:“刚需”与“减负”的对立

事件发酵后,成都家长群体迅速分裂为两大阵营。支持投诉的家长认为,违规培训催生了“全民补课”的恶性循环:“别人补我们不补就落后,孩子每天上完学校课程还要赶去补课,身心俱疲;家长既要承担高额费用,又要全程陪同,焦虑感根本无法缓解。”

反对投诉的家长则表达了“刚需”困境:“双职工家庭根本没时间辅导孩子,学校课程进度快,老师无暇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培训机构恰好能帮孩子‘补差拔高’。一旦机构被关停,孩子的学习问题谁来解决?”这种对立情绪在家长社群中持续蔓延,凸显出校外培训治理的复杂现实。

根源探析:学校教育的“供给缺口”

不少网友与教育从业者指出,校外培训的“野火烧不尽”,本质上是学校教育供给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公办学校不准分快慢班,老师只能按中等水平授课,导致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一位资深教师坦言,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为校外培训提供了生存空间。

网友分享的真实案例颇具代表性:“此前从不信补课的我,在女儿上初二学物理后彻底改变想法。学校老师讲完孩子还是懵,作业根本不会做,报了校外辅导班后,老师逐题拆解讲解,孩子瞬间就懂了。”这种“校内向校外转移”的现象,折射出部分学校教学质量与学生需求的脱节。

政策与现实的拧巴:“严治”与“刚需”的平衡难题

当前校外培训治理正陷入“政策严治”与“市场刚需”的拧巴局面。一方面,国家持续推进“双减”整治,关停无证经营、存在安全隐患及违规组织升学考试的机构,整治力度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合规机构门口依旧人山人海,家长们等候时的焦虑神情,印证了培训需求的刚性存在。

理性来看,校外培训并非“洪水猛兽”。其存在的价值,本应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空间,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但问题在于,部分机构开展的超前超标培训、虚假营销及高收费等乱象,早已偏离“补充”定位,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这正是监管整治的核心靶点。

破局之路:在整治与规范中寻找平衡

成都此次投诉事件,再次警示校外培训治理不能“一刀切”。对于证照不全、安全隐患突出、违规超前培训的机构,必须依法取缔或严格整改,守住教育安全与公平的底线;而对于确有合规资质、能精准匹配学生需求的培训服务,不妨通过规范监管引导其回归“补充”本质。

更关键的是,治理校外培训乱象的根本,在于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推行分层教学、加强课后服务质量、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才能从源头减少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毕竟,当学校教育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时,校外培训的“刚需”自然会逐步降温。

目前,成都相关部门尚未就此次投诉给出明确回应。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由家长投诉引发的风波,不仅是对当地培训治理成效的检验,更是对教育生态重构的呼唤——如何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家长与孩子摆脱焦虑,仍需监管部门、学校、家庭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