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谈话为啥有人服有人怼?硬功夫+实基础才是破局关键

发布时间:2025-10-24 13:36  浏览量:2

纪检监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来不是拿着文件念条款的“说教大会”。有些谈话能让被谈话人红着眼认错,有些却聊了半天还是“油盐不进”,差距到底在哪?答案藏在工作人员的“个人硬功夫”里——这不是花架子,是能镇住场、说透理的真本事。

某纪检干部查办一起金融领域腐败案时,没上来就讲纪律条例,而是先点出涉案人违规操作的“资金池漏洞”,连行业里的“暗箱操作术语”都摸得门清。涉案人愣了半天,说“你懂行,我不装了”。这就是专业的力量——要是对金融规则一窍不通,只会说“你违纪了”,对方只会觉得你“外行管内行”,根本听不进去。

廉洁更是腰杆硬的底气。有位老纪检说,每次谈话前都先问自己“有没有私心”。曾有被谈话人想塞购物卡“通融”,他直接把卡推回去:“我跟你聊的是怎么改错,不是跟你做交易。”就这一下,对方的侥幸心理先垮了一半。要是自己都守不住底线,再大的道理讲出来也像“空心炮”,没人会信。

理论也得嚼碎了再讲。有年轻干部一开始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只会照本宣科,被谈话人听得打哈欠。后来他把条例里的“四种形态”,换成“就像医生治病,早发现早治,总比拖到晚期好”,对方一下子就听明白了。还有的干部在实践里摸经验,总结出“对爱面子的,给台阶;对存侥幸的,亮证据”的谈话技巧,这些都不是书本里能直接学来的,得靠一次次谈话“磨”出来。

有次纪检组查办某国企案件,一开始谈话总卡壳——被谈话人要么沉默,要么绕圈子。后来才发现,初核时只查了资金流向,没摸清他最在意的是“老母亲的养老问题”。直到谈话里提了句“你妈还等着看你踏实做人”,他才终于松了口。这就是实践基础的重要性:光有个人本事还不够,得把“功课”做在前面,不然就是“拿着锤子找钉子”,找不准方向。

初核必须像“侦探查案”一样实。有个案例里,初核人员只看了表面材料,没去核实涉案项目的“招标记录”,谈话时说“你违规招标”,对方立马反驳“我有正规手续”。后来补查才发现,手续是伪造的,但因为一开始没抓实证据,白白浪费了时间。要是初核时就把伪造的签名、虚假的合同都固定好,谈话时一亮出来,对方根本没狡辩的余地。

协同更是“弹药补给线”。有个专案组搞过“内外联动”:外查组在外地找到涉案人的关联企业,立马把新证据传给内审组;内审组发现被谈话人提到的“某个合作方”有问题,也及时告诉外查组去核查。就这么一配合,原本卡了半个月的案子,3天就突破了。要是内审和外查各干各的,外查拿到证据不及时说,内审谈半天都没“新弹药”,案子只会越拖越久。

有人觉得,只要工作人员本事强、前期准备足,思想工作就一定能成。可实际情况是,有的案子里,干部既懂行又廉洁,初核也扎实,谈话还是没效果——问题出在“硬功夫”和“实践基础”没捏合到一起,成了“两张皮”。

某纪检组曾查办一起工程腐败案,谈话干部对工程流程很熟,初核也拿到了招标漏洞的证据,但没跟外查组同步信息。谈话时,被谈话人说“我没从中获利”,干部一时没新证据反驳,场面僵住了。后来才知道,外查组当天早上刚查到对方的“秘密账户”,还没来得及反馈。要是当时能实时协同,把账户流水一亮,对方根本没机会狡辩。

这就像打仗,单兵能力再强,没有后勤补给、没有战友配合,也打不了胜仗。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冲锋”,而是“团队的协作”——个人硬功夫是“尖刀”,实践基础是“弹药和地图”,只有两者配合好,才能精准“击中”思想痛点。

说到底,纪检监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套路”,是“走心”。既要自己站得正、说得透,又要摸准对方的心思、抓牢案件的实情,还要跟团队拧成一股绳。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人、挽救人、感化人”不是一句空话,真正帮人改错,也为政治生态清掉“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