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MBA iLab商赛,何尝不是我们的取经路

发布时间:2025-10-24 16:26  浏览量:3

2025年盛夏,第五期复旦MBA iLab商业挑战赛圆满落幕。26支参赛团队围绕9大研究课题展开激烈角逐,130名MBA学生与26名MPAcc学生在决赛舞台上演绎了一场关于科技创新与未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精彩较量。

作为复旦MBA行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赛不仅是实践学习的集中体现,更贯穿于整个MBA学程的深入学习之中。赛后,我们与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分享了这一旅程的心得体会与收获。

我们是来自2024级的洞察π团队。我们主要针对课题“鼎捷数智如何透过数字营销能力进行客户量化扩散与服务价值传递,形成企业高成长动能的策略研究”展开调研。

我们最终报告的题目是:《鼎捷数智营销能力提升——鼎捷全域线上媒体内容优化策略与GenAI智能生成系统实施方案》。

我是2024级中文五班的刘伟,是进击的雅典娜团队队长。我们的课题是《上海制造型企业未来对AI及数智化转型的需求分析,鼎捷数智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并实现高质量营收增长》,我在团队里主要负责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设计,以及对于项目进度的整体管理。

我是袁全全,来自2024级中文8班,是复鼎六芒星团队队长,我们的课题是:《如何在动态发展的企业中构建与落地岗位价值评估体系》,主要基于鼎捷数智的战略和业务发展,从战略-组织-岗位-人才视角出发,厘清在动态发展下岗位价值评估与企业战略落地的关系。

在徐笑君教授的指导下,团队与企业方通力协作,开展2次赋能培训,3次实地调研、7位高管访谈与行业分析洞察;最终交付完成了20+标杆岗位价值评估结果,理清岗位分类图谱,交付一套岗位价值评估标准、人岗匹配方案与动态敏捷落地实施计划。

我是来自2024级中文5班、科创青干营四期的姚瑾。我们的课题是《西井科技软硬一体全球化交付企业的业务数据治理体系构建》,我主要负责策略体系制定、故事线梳理、PPT制作和演讲。

我是来自2024级中文7班、科创青干营四期的王缘。我们的研究课题是《基于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公司文化建设可行性及收益分析》,主要帮助西井科技深入探讨基于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展公司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并对其潜在收益进行全面分析。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企业现有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使用现状以及公司文化建设需求的调研分析,评估将公司文化融入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技术可行性、操作可行性和管理可行性。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三个维度进行评估,为企业基于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展公司文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指导,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与文化建设的双赢。

我是2024级中文2班的韩金来,来自草原英雄小牛马团队。此次研究课题是《复荣科技空气消毒净化行业To B市场战略方向研究》。

在本次项目中,我们围绕复荣科技这家空气消杀行业企业开展战略转型研究,调研市场、客户以及竞争对手,同时综合考虑企业本身的技术优势、企业现状、主攻市场等因素,为其接下来的战略发展制定计划。

我是来自2024级中文5班的张京京,来自刺客才团小组,我们的研究课题是《复荣科技空气净化行业To B市场开发》。

在空气消毒净化市场整体收缩,复荣科技To B业务拓展受阻的背景下,我们深入洞察客户业务现状与销售模式,精准识别客户关键挑战与核心症结,结合市场需求分析与场景细化,锁定高潜力细分赛道进行突破,为客户提供聚焦场景的精准营销解决方案,实现增量业务拓展。

Q:用一本书/一首歌/一个节目形容你参与商业挑战赛的感觉,你觉得是什么?为什么?

秘密行动的《ALDEBARAN》。

曲名如参赛,亦如西井科技:Aldebaran,毕宿五,金牛座中最亮的恒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固定星,意味着勇气与荣誉、即使面临未知领域。

曲中起承转合,与比赛的心路历程如出一辙:

00:00 - 01:21 寂静荒凉 —— 虽在初赛阶段,我们认真分析了团队的竞争优势,慎重地选择了课题,但毕竟西井是专精特新小巨人,竞对难寻,无法可依。只能借着网上可查阅的资料猛做功课,再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准备内容,忐忑而不安。

01:22 - 05:50 躁动前进 —— 通过了初赛,得到了一定的认可,气势得增,与此同时压力加倍。企业参访、面对面沟通交谈,西井给了我们最大程度的支持,提供信息资料,时间协调。团队感受到极大的尊重和信任,也希望能不负所托、不虚此行。

05:51 - 07:27 怪异分歧 ——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走访对谈,我们接收到不同职位西井人对数据治理的不同期待、不同痛点与关注点,这让团队对课题的方向、内容侧重产生不少分歧。摆在眼前的问题很多,导致我们的内容梳理又改掉、demo做完又删掉,更别说PPT改了多少版。如何权衡?如何协同?战略到底往什么方向定?策略到底怎么走?“我们”的价值应该在哪里?

07:28 - 09:05 Keep Moving —— 如果无法立刻冲刺出成果,“别停下来”就行。一周又一周的会谈、指导、讨论、推翻结果,看似无尽轮回,却慢慢发生质变、嗅到了“不变之道”:剥离“词““器”的现代性,几十年前的企业数治战略立足点在哪里?技术发展如洪流,十几年后我们的方案是否还能留存些许道理?博弈在人,不变在人,强调“人本”之道,法、术、器的方阵自然各归其位。

09:06 - 12:50 全速前进,一气呵成 —— 道心既定,无论是团队协作,还是方案推进,都变得顺理成章。后续最大的难题在“10min演讲,我们究竟能传达什么,能否表达到位“。团队在反复多次的演练中,取舍平衡,砍掉枝桠,扔掉术语,拿回共鸣,背到一字不差,确保表达效率。一个多月,我们想表达的确实太多;然而我们更理解,如果10min都词不达意,那便是“不够简洁,不值得被铭记”。

12:51-14:58 后劲很大 —— 这次商赛之后,我们看待一个问题都会不自觉地思考“根源”与“时效性”,如同思想钢印。

姚瑾,复旦MBA 2024级中文5班

科创青干营四期

我们团队参赛的整个过程很像《西游记》,大家在短时间内成团,在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在各自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不断地磨合团队,期间也有分歧和争吵,但是对于夺冠的这个目标大家始终都很一致。最终站上领奖台的时候,大家也都眼含泪水,无比激动,这何尝不是我们团队的取经之路。很多年后,可能上过的课、做过的活动我们都会淡忘,但大家一起在iLab中获得优胜,一定会铭记。

韩金来,复旦MBA 2024级中文2班

用一首歌的话,我觉得是《篇章》,从最初参赛选题反复打磨、满心热忱地“燃烧小小的梦”,哪怕前路未知也愿“赤脚追风”;到中途突闻因仅一队参赛而可能无法入围,满心期待骤然落空;后经学校争取,企业决定让我们这队参赛,才更懂歌词里“勇敢过后”的重量。

“那些正炙热的人啊,就肆意地追逐吧”——这段经历里,为方案熬夜、为细节争论的热血从未冷却,反而让心中的“梦想破土生长”。

最温暖的是,“繁星背后,太阳已开始绚烂”,团队成绩骄人,谢谢并肩作战的伙伴:“谢谢你与我作伴”,这份同行的力量,远比比赛本身更珍贵;相信这段iLab篇章,必将永远闪耀在我们的记忆里。

袁全全,复旦MBA 2024级中文8班

若要用一首歌形容参赛的心路历程,我会选择Beyond的《海阔天空》。最初面对课题时,我们一度陷入迷茫:既想大胆创新,又需扎根现实,在“天马行空”与“切实可行”之间反复挣扎,甚至降低了最初的目标。但我们没有放弃——团队迅速调整心态,立足客户真实痛点,展开20多场深度访谈与市场调研,一步步抽丝剥茧,找准方向。就像歌中唱的那样:“风雨里追赶,雾里分不清影踪”,但我们始终怀抱信念,坚守追求。这段旅程虽经历风雪与跌倒,但最终迎来的,是属于我们的海阔天空。

张京京,复旦MBA 2024级中文5班

因为今年上半年重返美国佛罗里达的NASA,回顾了人类的登月历程,本次商赛让我想到一部电影《阿波罗13号》(Apollo 13, the film)

这部电影讲述了阿波罗13号飞船在外太空遭遇致命故障后,休斯顿地面控制中心的工程师们和三名宇航员如何协作,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奇迹般返回地球的故事。

高压下的精英团队协作: 地面控制中心汇聚了当时最顶尖的头脑。当危机发生时,团队的每一个人同样充满了争论、尝试和失败。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幕,就是主管把一箱子乱七八糟的零件倒在桌上,对工程师们说:“我们就得用这些东西,在那个‘罐头’里,造出一个空气过滤器。” 这就是商赛的终极写照: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解决一个看似无解(文化效益无法量化)的问题。

“Work the Problem, People”: 这是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意思是“别抱怨,别恐慌,专注于解决问题”。这精准地描述了我们小组六名同学的状态。尽管内部有理解和意见的冲突,但我们没有让情绪主导,而是回归到问题本身,大家都非常投入,寻找资源一步步分析、拆解、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团队的专业精神战胜了团队情绪上的摩擦,这点非常难能可贵。

来之不易的集体胜利: 电影的结尾不是某一个英雄的胜利,而是整个团队的胜利。当飞船成功进入大气层,控制中心里所有工程师爆发出欢呼时,那种喜悦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这与我们优胜夺冠的时刻完全一样。这个冠军,不属于某一个智慧的“孙悟空”,而是属于整个“取经团队”,是我们团队每个人不离不弃共同创造的“休斯顿,我们成功了”的时刻。

王缘,复旦MBA 2024级中文7班

科创青干营四期

Q: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最想回到整个赛程的哪个时间点,会做点什么?

如果再来一次,我最想回到8月14日那一周,当时在最终的战略选择上,团队内部出现了非常大的分歧,而当时我也正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法花更多的时间在团队讨论里,导致当时团队内部讨论从分歧演变成了争吵。虽然说回头来看,也并没有造成太坏的影响,但如果能回去,我会想在那个时间,花更多精力在团队里,更加充分地发挥队长的职责。

如果能重来,我最想回到决赛当天汇报结束的那个节点 —— 不是为了修改方案,而是想弥补一个至今想起仍觉遗憾的小插曲。

那天我们刚结束汇报,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作为队长,看着大家熬红的眼睛、手里还没来得及放下的演示笔,想到这段时间从材料打磨到模拟汇报,每个人都拼尽全力、毫无保留,我心里又暖又感慨,当下就提议:“走,吃大餐去!这段苦日子必须好好犒劳!” 一行人说说笑笑奔向餐厅,酒桌上还意气风发地喊着 “多庆功才会更成功”,气氛热闹得完全忘了活动还没彻底落幕。

可就在 “觥筹交错” 的热闹里,我们的手机突然接连响起 —— 微信消息、电话不断,都是同一个内容:“‘进击的雅典娜’团队快回来!赛后评委对你们的金融方案特别感兴趣,想追加提问!” 那一刻我们瞬间清醒,顾不上收拾就往学校跑,可等气喘吁吁赶到赛场,早已人去楼空。

现在回想,如果能回到决赛结束后、决定去聚餐的那个瞬间,我一定会拦住大家:“再等等,等活动彻底结束再说!” 不是不想犒劳大家,而是想带着团队留在赛场附近,哪怕多等半小时、一小时,也好抓住评委赛后主动抛出的机会 —— 把我们方案里没来得及在答辩中细讲的金融模型细节和落地思路,再清晰地跟评委诠释一次。那样不仅能让评委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用心,也能为整个赛程补上那个 “差一点就圆满” 的收尾,让大家这么久的付出,少一份遗憾,多一份踏实的回响。

刘伟,复旦MBA 2024级中文5班

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们最想回到企业参访的时刻。那不仅是我们整个项目调研的起点,更是真正理解企业需求、把握课题方向的关键契机。当时谁能够更高效地获取信息、更快达成共识,谁就能在后续推进中占据先机。如果重来一次,我们团队依然可能会聚焦在“公域引流”这一主线,但会更主动地从不同角色的视角,比如CEO、销售、市场负责人等去倾听他们的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的交叉往往能照见问题的本质。我们愿意再次以探索者的姿态,重新描摹其中的路径与可能。

洞察π小组,复旦MBA 2024级

希望回到我们一起做决赛汇报方案的时间点,那时候为了决赛报告交付,团队成员很温馨、很快乐、很团结,期间在团队内部交流群流传一句很调皮的口头禅“叉出去”,一边说出自己对于方案pre的意见,一边追逐打闹,也许快乐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此,与卓越者同行,收获颇丰。

袁全全,复旦MBA 2024级中文 8班

如果能重来,我最想回到企业参访后几个参赛团队一起聚餐的时刻。

这次比赛不仅了解了西井科技这家青春满满的企业,也认识了很多温暖有趣的战友们。认真的时候会发光、私底下却有不少搞笑担当。同个项目不同团队的同学们互相分享思路成果,互相称赞打气。比赛输赢不过是弹指瞬间,时间切片却凝成琥珀。

Q:商业挑战赛结束有段时间了,有什么让你觉得“后劲很大”的事吗?

决赛评委会最终选择我们团队的关键理由,至今想起来仍让我们倍感自豪 —— 我们没有孤立地做 AI 课题,而是把管院一直以来培养的金融思维深度融入其中,通过构建独特的金融商业模型形成核心亮点,这一点最终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也成为我们胜出的关键。

在打磨方案的过程中,为了让这个金融模型真正落地可行,我们主动对接了多家金融机构,反复沟通、共同研究,最终确定以 “保险对冲风险 + 金融工具助力” 为核心思路,精准切入传统制造业对 AI 技术落地的 “信任焦虑”,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顾虑。

更意外的是,比赛结束后,之前合作探讨的几家金融企业仍与我们保持着友好沟通,甚至提出希望能将我们的方案落地到实际场景中,开展试点项目。这份 “后劲” 不仅绵长,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次比赛不只是一场竞技,更意外打开了制造业与金融业在 AI 领域跨界合作的全新可能,这种从 “赛场” 走向 “市场” 的延伸,远比奖项本身更有价值。

在整个iLab商业挑战赛期间,我们团队做的是战略研究,大家都沉浸在战略模型、波特分析、竞争力、技术领先、差异化这些专业名词中,以致于在最近的工作中,我们在日常汇报上,经常蹦出这些词,用这些思路来沟通,这算是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赛事虽已落幕,但鼎捷数智在B端数字化营销领域的实践,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悄然生根发芽,后劲绵长。鼎捷数智作为上市公司,建了一套从公域引流到私域商机转化的体系,这本身就像一次“内部创业”。这段经历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所在公司的营销模式,也在积极思考是否能把类似思路引入B端营销的实际工作。我会持续学习,持续关注像鼎捷、甚至BAT这类企业在B端数字化方面的布局与创新。

后劲很大的事莫过于在比赛结束后,8月18日收到企业方鼎捷数智的通知,邀请iLab团队与教授跟鼎捷数智董事长叶董做专题分享。随后,于8月24日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iLab团队围绕岗位价值评估结果及其应用展开深入讲解,详细阐述了岗位分类的逻辑与思路,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岗位职能边界的模糊化现象,并分享了组织变革与文化升级的实践经验。

最大的感触:超越了比赛的意义,践行“扶上马,送一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收获了如何从更高的维度看待工作价值的产出,不管是岗位价值评估,还是组织设计,都是依托于当下企业在面临时代变化下变革的手段,而组织变革的落地输出更需要战略、组织、岗位、人才的联动调整。因此,未来的人才管理将在数智化的时代下对企业管理发挥更为特殊的价值。

比赛时,我们被逼着用金字塔原理、MECE法则等工具,在极短时间内把一堆乱麻般的信息整理成清晰的逻辑链条。当时觉得这纯粹是“应试技巧”,是为了让PPT好看,让评委老师听懂,但比赛结束后,这种思维方式仿佛被刻进了大脑,成了一种“肌肉记忆”。 这种 “被动式”的结构化思考能力 ,是我始料未及的最大收获。它像一个随身携带的操作系统升级包,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升着我的效率和清晰度。这后劲太大了,因为它改变了我的思维底层代码。

其次是对“团队”的理解被彻底重塑。以前我觉得,好的团队就是“和气生财”,大家相处融洽,分工明确。这次比赛,尤其是我们团队经历的冲突和最终的和解,让我对“卓越团队”有了全新的认知。

比赛中,我们有过怀疑、有过争执,但最终我们选择相信队友的专业判断,尤其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这种“我不同意你,但我相信你”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信任不是“我们想法总是一致”,而是“我知道我们目标一致,所以我愿意把我的后背交给你”。这种认知,让我在之后的工作中更懂得如何授权和协作。

商赛的后劲,不在于那个冠军头衔本身,而在于它像一个高压锅,在极短时间内把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协作方式和心理韧性,都淬炼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这些“软技能”的提升,正以一种潜移默化但极其深远的方式,影响着我之后走的每一步。

Q:分享一件挑战赛期间觉得有趣/印象深刻的事情。

最令我印象深刻是团队初建时,我们以“夺冠”为初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与赛事企业方同频共振,产生了深刻的“化学反应”,最终携手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果。

整个赛事中,我们团队成员每次的讨论都全员到齐,期间也正好一个同学过生日。商赛讨论与同窗情谊,iLab实践证明,完全可以兼得。

在项目冲刺阶段的深夜团队内部会上,已经十点多了,我们在管院4楼的小会议室里围着屏幕对PPT方案做最终打磨。原本担心连续的高强度作业会让大家筋疲力尽,却没想到,每一次共识的达成,每一次内容的锁定,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鼓掌欢呼。那一瞬间,疲惫仿佛被点燃成了默契与兴奋。我们从讨论到碰撞、从思考到执行、从分工到落地,步步扎实,才在成果即将呈现的时刻如此振奋。那一刻,我们仿佛有了深刻的灵魂共鸣——也许,这就是“团魂”。

张京京,复旦MBA 中文5班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决赛汇报时那种三方之间坦诚交流、共同推演解决方案的状态。那不再只是一场胜负分明的比赛,更像是一次多方协作的深度研讨。教授们的提问尖锐却充满启发性,企业代表的点评直指落地痛点,而我们的回应也不局限于预案,更多是即时的思考与真诚的反馈。有些问题我们未能完全解决,但敢于承认局限、共同探讨可能的方向,反而让整个过程显得特别真实。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共同投入的专注——我们不再被赛制分隔,而是像同一个团队那样,希望把课题理解得更透、把方案做得更扎实。这段经历让我学会的不仅是商业分析的方法,更是如何与不同角色高效沟通、在压力下快速学习与迭代的能力。走出赛场时,我觉得自己带走的不仅是奖项,更是一片被打开的视野和一份应对真实商业问题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