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乔冠华遗体被送往八宝山前,来了一位神秘宾客
发布时间:2025-10-24 17:25 浏览量:1
1983年9月22日上午10点40分,乔冠华在北京医院病逝,终年70岁。
他走得很安静,家里人按他的意思没办什么大排场:不搞公开告别,不登报讣闻,骨灰先放在家里。事后处置也挺简单,对外友协在10月25日办了个自愿性质的送别,差不多六百个人来了,天在下秋雨。送灵的队伍不长,只有三辆车,路过建国门立交和复兴路的时候,街边有两位退休老工人认出队伍,举手敬了个礼。火化在八宝山,记录上写着入炉10点06分,出炉10点22分,整个过程很短。家属之后也没摆什么酒席,就在玉渊潭附近一间小馆里吃了碗面,大家没谈政治,只是把骨灰暂时安放好,后面再说。
在送灵队里出现了一个让人觉得暖心的小插曲:陈毅的次女丛军也来了,她是代表兄长陈昊苏前来,带了个花圈,上面写着“乔冠华同志一路走好——陈昊苏敬”。丛军把火化前后的时间都记了,递给了章含之,作为一份凭据。看起来不轰轰烈烈,但这就是老一辈外交圈里常见的情谊:靠得住,走心的那种。乔冠华和陈毅的关系就是这调调——公事上互补,私下保持分寸。
把目光拉回他的职业生涯,可以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从抗战时期一直走到新中国的外交前台。1913年生在江苏盐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爱读书,后来考进清华哲学系,又跑到德国图宾根拿了哲学博士。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39年加入共产党。抗战期间在香港从事宣传,写文章为抗日鼓与呼,跟党的宣传线紧密相连。建国后进入外交系统,先是当新闻司司长,负责对外宣传,后来在朝鲜停战谈判中担任顾问,也随周恩来去过日内瓦,起草文件、把中方立场整理清楚,这些事儿都靠笔头和条理。
到了陈毅任外交部长那阵,两人的交集增多。陈毅比他年长几岁,早年打过仗、做过市长,性格直爽,爱写诗;遇到乔冠华这种能把复杂问题理清、把话写得又顺又有力的人,自然愿意把材料交给他润色。比如1961—1962年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处理老挝问题,陈毅回国后是乔冠华留下继续谈判,他跟副外长章汉夫配合,把中方的利益守住了。1964年他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之后又参与了不少重大决策。
1971年那回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对他来说是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光点。那次他率团上台发言,是亲自反复修改稿子、掂量词句的人,讲时声音大得能压过扩音器,给人印象深刻。之后1974年他正式出任外交部长,着力拉近跟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也经常在越南、中东问题上撰写评论,观点清楚、立场鲜明。1972年1月6日陈毅因癌去世,乔冠华当时写了首悼诗,表示能在陈毅身边做事,是他晚年的一种交代。1976年以后他转成对外友协顾问,慢慢退出一线,但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并未消停。到1981年南京军区编写陈毅传记时,他还把许多回忆和资料交上,讲两人合作的细节,提到陈毅对同志的真诚。
病来的速度不算慢,但结果也并不意外。1983年查出肺癌后住进医院。中秋那天(9月21日),他和妻子章含之在病房里分着司机买来的月饼,虽然人虚弱,但还想过个节。第二天上午就走了。讣告很简短,四十多字,列着他曾任外交部长、对外友协顾问等职务,话不多。家里对葬礼规格讨论也有分歧,有人主张按正部级办,有人觉得要等历史结论,最后章含之三条要求很明确:不办官方告别、不登报讣闻、骨灰先存家里。中央同意了,事就这么定了,避免了多余的争执。
章含之这人本身也有她的一段路。她1935年生在上海,养父是张静昭(章士钊的别名可写为张士钊)。早年她本想演戏或学水利建筑,但家里安排学外语,后来进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上学时参加过话剧社,后来走上外交路线。1963年随养父出席毛泽东七十寿宴,从此与高层有所接触。自1964年起,她每周给毛泽东上英语课,两人偶有时事上的讨论,毛还建议培养女外交家。1973年还点名让她去当加拿大大使,可她谢绝了,选择了更私人一些的生活。1971年在外交部的一次会议上她遇到乔冠华,1973年两人结为夫妻。她在部里从科员做起,后来做过亚洲司副司长。乔冠华走后,她按约定把骨灰先存家里。她后来偶尔跟老同学见面,谈人生选择,女儿洪晃把她的回忆整理出版。2008年1月26日上午8点25分,章含之在北京朝阳医院因肺部并发症去世,享年73岁。
关于骨灰的安放,也有些意味。1985年4月5日,乔冠华的骨灰在苏州吴县太湖半岛东山藤湾湖沙村的华侨公墓下葬,位置跟陈毅的骨灰隔了两层,上头能望见人,下头也不打扰。老外交官们有时还会提起他在联合国的那场发言,记得他那会儿的声音,像是他职业生涯里留给人们最后一个清晰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