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契机,藏在内心之中,唯有打破自我设限,方能踏上解脱之路

发布时间:2025-10-25 17:47  浏览量:2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对存在本质的探寻从未停歇。若以寻常哲学思辨或部分宗教信徒的视角观之,“存在”与“非存在”的论争往往深陷泥沼,难以自拔;而佛家弟子,虽心怀觉悟之志,却也常于“有”与“空”的迷局中徘徊,难觅究竟。

实则,佛陀早已为众生指明方向:若能秉持“如实观”,挣脱二元对立的桎梏,便能洞悉世界的本真。正如《阿含解脱道次第》中佛陀所启示,凡夫俗子多困于二元对立的认知牢笼,执着于一端,便极力排斥另一端,仿佛我们所处的世界,本就是由无数对立的特质堆砌而成,让人在取舍之间迷失本心。

这份二元对立的思维,更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社会价值与审美认知之中。成败的评判、美丑的分辨、强弱的较量、智愚的划分,乃至修行者所追寻的圣与凡的界限,皆属此列。我们一心渴望成圣成贤,却不知这份执着本身,亦是二元对立的产物。长久以来,我们将这种认知奉为圭臬,视作天经地义,只因众生总在精心构筑一个完美的梦幻泡影,妄图只取世界的“一半”美好,摒弃那所谓的“另一半”缺憾。

然而,觉醒的契机,正藏在对内心的审视之中。我们需静下心来,照见深层意识里那些根深蒂固的“要”与“不要”——这所有的取舍,皆是以“自我”为中心划定的界限。当我们放慢脚步,反观内心,便会惊觉,正是这些壁垒分明的执念与重重障碍,成为了牵引我们坠入无边苦海的根源。觉醒的契机,正藏在对内心的审视之中唯有打破这份自我设限,方能踏上解脱之路。

在西方思想界,亦有一位学者曾因对宗教与心灵的探索,陷入类似的认知困境,最终却实现了深刻的心灵蜕变,他便是美国心理学界的巨擘——威廉・詹姆斯。他所著的《宗教体验的种种》,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更在宗教研究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其影响力跨越时代,至今仍熠熠生辉。

为撰写这部传世佳作,威廉・詹姆斯倾注了无数心血。在创作之初,为收集丰富而真实的素材,他踏上了周游世界的旅程,只为深入不同文明的宗教土壤,探寻信仰的本质。这部著作问世后,关于宗教的书籍虽层出不穷,却鲜有能与之比肩者,其高度与深度,至今仍无人能及。而在这场环球探索中,印度是他此行不可或缺的一站——这片孕育了古老智慧的土地,对研究宗教体验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

抵达印度后,威廉・詹姆斯专程前往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拜访了一位隐居于此的圣人。有趣的是,在《宗教体验的种种》一书中,他并未提及这位圣人的名字。事实上,真正的圣人本就超越了名字的束缚,那份智慧与觉悟,无需借助名号彰显,我们亦不必在姓名的纠结中,错失领悟真理的契机。

会面之时,威廉・詹姆斯仅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暗藏深意的问题。彼时,他正研读一部印度经典,书中记载“地球由八只白象支撑”。为印证这一说法,他遍历印度多地,却始终未能寻觅到这八只白象的踪迹,心中的困惑愈发浓厚。作为一名严谨的逻辑学家与心理学家,这份困惑如鲠在喉,促使他向圣人寻求答案。

“的确,这听起来颇为荒唐,”威廉・詹姆斯向圣人问道,“那八只白象站在什么之上?它们又如何支撑起地球呢?”

圣人平静地答道:“站在另外八只更大的白象上面。”

“可这依旧无法解决问题,”威廉・詹姆斯追问道,“那些更大的白象,又站在什么之上呢?”

圣人闻言,微微一笑,缓缓说道:“大象站在大象上面,大象站在大象上面,如此循环往复。你尽可继续追问,我亦会始终如此作答。”

威廉・詹姆斯仍未罢休,他以为能找到问题的终点,又问:“那么,谁在支撑最底层的那只大象呢?”

圣人依旧从容:“当然还是八只白象。”

这般循环往复的答案,几乎将威廉・詹姆斯推向崩溃的边缘。他仿佛被困在一个无解的逻辑漩涡中——唯有承认这份“荒谬”,才能理解答案的深意;可若以理性思维审视,又无法接纳这份“不合逻辑”。这份矛盾,如同一把利刃,反复切割着他的认知。

但事实上,威廉・詹姆斯并未真正“疯癫”,变化的是他的内心世界——他的灵魂仿佛与身体剥离,进入了一种全新的认知维度。他不断在心中自问:“确实应当如此。若我回溯过往,只会一次次回到原点,找到我自己。否则,我此刻又为何会在这里?我被我的前世支撑,所以才有了当下的存在;而我的前世,又被更早的前世支撑,才得以存在。”

他顺着这份思绪不断追问,却始终不敢触及那个终极问题:“我第一次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

最终,他自己给出了答案:“我从未有过‘第一次’的开端,因为即便在所谓的‘第一次’之前,我便已然存在。甚至在那之前,我仍被前世支撑,这便如同大象站在大象之上,无始无终。”

想到此处,威廉・詹姆斯忽然笑了,那笑声带着几分癫狂,口中还喃喃自语:“印度人真是充满智慧,他们创造的故事看似荒谬,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此刻的存在,并非只因个人的过去,而是整个存在的过往在支撑着我。我本身,便是整个存在过往的延续。只是,我尚未穷尽头脑中所有的荒谬。难道真有人能穷尽理性的局限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若我能保持觉知,哪怕只有一天,亦足以领悟真理;可若我始终浑浑噩噩,即便历经千百万世,也难以有所觉醒。若能在一刹那间觉知,便能看清头脑中荒谬的本质;若继续沉沦昏睡,便只能在循环中重复过往,亦会在未来重蹈覆辙。”

这番话语,看似疯癫,实则是威廉・詹姆斯清醒的觉醒。他并未真正陷入疯癫,只是感受到灵魂与身体的剥离——身体仿佛不再属于自己,唯有灵魂保持着清明。他继而反思:“不,我绝不能在昏睡中任由荒谬主宰。我不应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妄图通过昏睡穷尽荒谬,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既然如此,我便要即刻觉醒。或许此刻已然太迟,但为何我没有更早地觉察?若能早些觉醒,我便能看清世间万物的真相,理解灵魂与身体为何会产生剥离之感。可我也明白,荒谬无法通过盲目体验穷尽,唯有带着觉知去感受,才能真正洞悉其本质——仅仅依靠被动的体验,永远无法触及核心。”

威廉・詹姆斯的这段经历,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众生的困境——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在颠倒的梦幻世界中,早已将二元对立的认知视作理所当然,却从未觉察其中的荒谬。若能静下心来严肃反省,便会发现,自然界从未遵循人类的“相对法则”。这个充满对立的相对世界,实则是人类以自我认知构建的产物。

大自然中,青蛙就是青蛙,不存在“真蛙”与“假蛙”、“神圣的青蛙”与“丑陋的青蛙”之分,自然也不会对某只青蛙偏爱有加,对另一只冷眼相待。可人类却不同,我们会依据自己的逻辑与标准,将人划分为“神圣”与“丑陋”、“善良”与“邪恶”,在这些标签中,不断强化二元对立的执念。

幸而,觉醒的方法并非无迹可寻。若我们能以正确的思想为绳索,将浮躁的心这匹野马牢牢束缚,便能驱散所有恐惧,迎来真正的快乐。

当我们学会掌控内心、驯服执念,那些潜藏在情绪与心态中的“虎狼狮子”——诸如焦虑、愤怒、贪婪,乃至象征地狱的魔鬼与恐惧,都会被一一降服。因为我们终将明白,世间所有的恐惧与无尽的烦恼,根源皆在内心。唯有净化内心,打破二元对立的迷障,才能抵达自在安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