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卡罗尔·德韦克对话:杨振宁的成功教子之道,正好暗合了孩子“成人”与“成才”的五大心理密码!学会成就孩子一生!

发布时间:2025-10-25 06:12  浏览量:1

最近对杨振宁先生论功论绩的文章明显多了起来。有人细数他在物理世界筑就的丰碑,有人怀念他在百年人生里至真至纯的品格,有人提出他用一生论证了中国人本该就有的文化自信。我之前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与费孝通对话: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见证中国人赢得自信的一生!》作为在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多年的践行者,我注意到,这位科学巨匠在家庭教育领域同样留下了宝贵财富。他的三个子女,并没有走他的老路,分别成为计算机专家、天文学家、医学博士,各自在完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做出贡献。看多他很多的报道和采访,我发现他的家庭教育,正好暗合了我做学习力提升研究时发现的五个关键维度:注意机制"我喜欢"、状态维持"我自信"、情绪调适"我高兴"、现实意义"我理解"、价值实现"我擅长"。家长把这五个维度帮孩子搭建好,就会激活孩子的成长型人格,永远人生目标,践行长期主义,同样可以实现“成人”和“成才”。今天,特邀成长型思维理论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教授,与我们一同解码杨振宁的教子智慧和五维家庭教育。钦泽:德韦克教授,您提出的成长型思维理论风靡全球。您看杨振宁先生的三个子女都能成才,这其中是否暗合了某些教育规律?德韦克:确实如此。杨先生的教育实践,完美诠释了从固定型思维到成长型思维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他的做法恰好印证了你提到的五个心理维度。让我们逐一剖析。01"我喜欢"——注意机制的底层密码钦泽:杨振宁发现,同样的数学问题,他过目不忘,孩子们却转头就忘。他从中悟出了什么?德韦克:这正是兴趣的神经机制在起作用。杨先生意识到,他自己对数学结构天生着迷,所以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孩子们没有这种内在驱动,强求只会适得其反。他做得最对的一点是:不用自己的兴趣绑架孩子,而是帮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我喜欢"。就像他的父亲杨武之当年尊重他从数学转向物理一样,他也尊重每个孩子的选择。

长子喜欢计算机,次子热爱天文,女儿钟情医学,他允许和尊重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深度专注。钦泽:这个对于现代家庭教育有什么启示呢?德韦克:注意力不是靠强迫获得的,而是被兴趣自然吸引的。找到孩子的天生好奇点,就打开了学习的第一道门。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而不是强势的规划者。 像杨振宁那样,当发现孩子对某个领域真正产生兴趣时,全力支持;当发现孩子对某个领域缺乏热情时,及时调整。记住,强扭的瓜不甜,强求的学不进。02

"我自信"——状态维持的能量源泉

钦泽:杨振宁的父亲请历史系学生教他《孟子》,而不是一味强化他的数学优势。这有什么深意?

德韦克:这是构建完整自信体系的智慧。

杨武之先生知道,单科优势建立的自信是脆弱的,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形成坚实的自我价值感。

杨振宁继承了这一智慧。他从不让孩子在单一赛道上寻求认可,而是鼓励他们建立多维度的自信来源。

这种基于整体人格的自信,比单纯的学习成绩更能支撑孩子走远。

钦泽:所以您对家长的建议是?

德韦克:自信不是"你很强",而是"你值得"。

当孩子确信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他们就不会因一时成败而动摇。

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建立"多支柱自信体系"!

学习只是其中一根支柱,还要包括社交能力、艺术素养、运动精神、品德修养等。

这样,即使某根支柱暂时不稳,整个人格大厦也不会坍塌。

多元的成就感来源,是孩子面对挫折时最好的缓冲垫。

03

"我高兴"——情绪调适的内在修炼

钦泽:杨振宁常说"用不着着急,孩子自己会发展"。这种淡定的底气从何而来?

德韦克:这体现了情绪稳定的传递效应。

杨先生的父亲在他成长过程中展现的从容,被他内化后又传递给了自己的子女。

情绪调适能力的关键在于:把教育焦虑转化为耐心守望。

杨振宁不因孩子一时兴趣变化而焦虑,不因子女未承父业而失落。

这种情绪稳定性,为孩子们提供了最好的心理容器。

钦泽:这给家长带来什么新的启示呢?

德韦克:父母的情绪状态是孩子最好的情商课。

从容淡定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情绪健康的孩子。

好的家庭教育,就像牵着一只蜗牛散步,不必急着赶路,不必焦虑结果。

家长要修炼"延迟判断"的智慧。

不要因为孩子一时表现就急着下结论,不要因为短期看不到成效就焦虑不安。

教育的奇迹往往发生在耐心等待之后。

同时,要建立自己的情绪支持系统,避免将工作压力和生活焦虑传递给孩子。

04

"我理解"——现实意义的建构艺术

钦泽:杨振宁推崇的"渗透法"学习,如何帮助孩子理解现实意义?

德韦克:"渗透法"的本质是让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内化。

杨振宁小时候,父亲带他广泛阅读;他成为父亲后,也常带孩子去书店,用故事点燃理解。

这种方法避免了知识的强行灌输,而是创造理解的生长环境。

当知识不是被塞进大脑,而是在生活中被自然吸收时,孩子们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

钦泽:现在的孩子普遍找不到意义感,如何解决这个育儿难题呢?

德韦克:意义感不是在书桌前想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长出来的。

建议家长多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

让孩子用数学知识规划家庭旅行预算,用物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用文笔记录家庭故事。

当知识变得"有用",意义感自然显现。

同时,多与孩子探讨"为什么学习",比强迫他们"学习什么"更重要。

04

"我擅长"——价值实现的个性路径

钦泽:杨振宁的三个孩子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专业道路,这反映了什么教育理念?

德韦克:这体现了基于优势的发展观。杨先生深知,每个人最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

真正的教育不是制造复制品,而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独特天赋。

他的子女们没有一人继承他的物理学事业,但每个人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了顶尖。这证明:价值实现的关键不是追随别人的轨迹,而是开辟自己的路径。

钦泽:也就是我之前提出的,要把孩子的兴趣,发展成他的特长,然后带领他走完一个价值实现的sop,是吗?

德韦克: 完全正确。

这是一个从"火花"到"火焰"的完整过程: 首先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兴趣火花;然后提供资源让火花持续燃烧;接着帮助他们在持续实践中将兴趣转化为特长、甚至专长;最后带着他触网或进入平台,让他的特长创造价值。

每一步都需要家长的智慧陪伴,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

写在最后:

杨振宁的教子之道,正好暗合了我这么多年做的青少年心理成长和学习力提升系统,本质上是一套完整的人的发展系统:从"我喜欢" 的起点出发,经由"我自信" 的能量支撑,在"我高兴" 的情绪状态支持下,通过"我理解" 的意义建构,最终抵达"我擅长" 的价值实现。这套系统先通过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潜力、学习动力和心理调适力的四方面测评,再经由我独创的五维度解读(见下图),最后找到一条帮助个性化的意义启动、能量复苏、成功复学的逻辑脉络,已经帮助了无数孩子恢复爱与社会功能。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尊重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顺应每个人的天赋特质;以及发自内心的爱孩子,信任孩子。

如果您或您身边人的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链接我,我给您给出初步的复学方案!

转发出去,让更多正在为孩子的成长之路而困惑的家长和朋友看到,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份新的思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