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靠鸡排哥爆红后遇冷,游客吐槽涨价堵车,流量为何留不住
发布时间:2025-10-27 10:11 浏览量:1
之前景德镇有个卖鸡排的大哥特别火,就因为一句特别实在的“做完你的,做你的”,直接给这座千年瓷都带了10亿流量。
本来就是街角一个普通摊主,每天守着油锅忙忙碌碌,结果火了之后没几天,身份就变了,成了官方认证的文旅推荐官,还专门给他搞了个工作室。
本来挺让人高兴的事儿,可后来再看镜头里的鸡排哥,就不是以前那股热情吆喝的劲儿了,眉头皱得越来越多。
高温天的时候,官方给他装了空调,看着是改善环境,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就是想让他多接待点人,把流量死死焊在景德镇。
这种操作挺让人唏嘘的,本来接地气的一个人,慢慢就成了“流量工具”。
鸡排哥现在的状态,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他得连续站在摊位前工作4个半小时,中间也就敢休息8分钟,多一秒都不敢。
以前跟顾客唠嗑的烟火气没了,连笑都成了KPI里的“标准动作”,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轻松。
本来想靠他的真实感留住游客,后来发现这种刻意营造的“亲切”,反而把以前的好感都磨没了。
不光鸡排哥不对劲,景德镇也没接住这泼天的流量。
游客过来之后,吐槽声就没断过,酒店价格直接涨了3倍,以前两百多能住的房间,那会儿得六百多,每天堵车都要堵4个小时,好多人本来约了陶瓷体验课,结果堵在路上全错过了,还有卫生问题,小吃街地上全是垃圾,卫生间也没人及时打扫。
有游客直接放话“再也不来了”,你说这流量带来的到底是红利还是麻烦?
其实鸡排哥这事不是个案,现在整个文旅圈都有点走偏了。
大家好像都忘了搞文旅的核心是啥,一门心思就盯着流量追热点,结果弄出一堆“复制粘贴”的景区。
你现在去全国任何一个景区,几乎都能看到一样的东西,炸鱿鱼、臭豆腐、淀粉肠是标配,卖银饰、汉服、冰箱贴的小店,里面的货十有八九都是从义乌批来的。
商业街更是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查重率能到99%,这种千篇一律的东西,游客看一次新鲜,看第二次就腻了,前几年好多人造景区还因此倒闭了。
2020到2022那两年,全国超200家人造景区关门,倒闭速度比以前快了3倍,600多亿的投资全打了水漂。
就说有个花50亿建的“中华民俗文化园”,里面没一点真民俗,全是网红打卡墙、高空玻璃桥这些通用项目,运营两年就没人去了,最后拍卖资产只收回了十分之一的钱。
搞不清这些从业者是咋想的,旅游本来就不是挤在人堆里拍张照就完事了。
我们把时间和钱花在一座城市,是想换点独特的记忆和体验,比如在景德镇亲手做个陶瓷,听老匠人讲窑火的故事,而不是吃个跟别的城市没区别的鸡排,堵半天车就走了。
也不是所有人都在瞎跟风,有些城市早就摸透了文旅的门道,做得还挺出彩。
山东临沂搞了个“跟着团长打县城”的红色体验项目,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特效,就老老实实地还原1941年沂蒙山区的抗战历史,游客能体验着送情报、纺线织布,复游率特别高,周边红色文创一年就涨了不少。
还有徐州和宿迁,把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搬上足球场,球员穿的球衣都有楚汉风格,赛前还演历史情景剧,就这波操作,旅游收入直接涨了80%,连国外球队都来交流了。
再回头看景德镇,它可是千年瓷都啊,窑火传了上千年,陶瓷文化里能讲的好故事多了去了。
有国家级的陶瓷非遗传承人,有能体验手工制瓷的古窑景区,陶瓷文创本来就卖得不错,非得把所有宝都压在一个累到快散架的鸡排哥身上?这明显不是明智之举。
以前的理发师小华、冲咖啡的韩阿姨,红的时候多火啊,可没过多久就被挑剔、被遗忘了,鸡排哥大概率也逃不过这个循环。
普通人成不了永远的“神”,流量更是阵风,刮过就没了。
景德镇还有那些跟它一样依赖流量的城市,真该放下对流量的执念了。
与其把精力花在“榨干”一个网红身上,不如沉下心挖自己的文化底气。
毕竟没人会记一辈子排队几小时吃的网红小吃,但一座城市的文化温度、对游客的真诚心意,才是让人来了还想再来的硬道理。
文旅这碗饭,只有扎进本地文化的根,才能吃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