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土右旗双龙镇:“老兵调解室”巧解基层治理“千千结”
发布时间:2025-10-27 15:33 浏览量:2
“以前村里有矛盾,要么争得面红耳赤,要么憋在心里生闷气。现在有了老兵调解员,几句话就能说到我们心坎里,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近日,包头市土右旗双龙镇木头湖村村民张红虾拿到天然气项目征地占地的2万余元补偿款后,对老兵调解团队连连称赞。
“经过老兵调解室的努力,不仅地的边界划清了,和邻居的关系也没闹僵,最关键的是帮我们把‘理’说透、把‘事’办实,真真切切维护了我们的合法权益,让我们觉得有依靠、有公道。”回忆起矛盾化解的过程,张红虾难掩感激之情。
在双龙镇,一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调解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用“兵心”暖民心,以专业促和谐,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
双龙镇司法所老兵调解室办公室主任陈浩介绍道:“‘老兵调解室’由6名老兵、5名村支书及村‘两委’干部组成,自今年3月份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30多起。我们发挥老兵‘情况熟、有威信、工作认真、雷厉风行、重感情’ 的独特优势,目标就一个——把老百姓的烦心事解决在家门口、化解在第一线。”
“老兵懂老兵,更懂老百姓。”面对基层常见的土地流转、劳资争议、邻里矛盾、土地丈量争议等纠纷,老兵调解员们创新运用“四步工作法”——拉家常析症结、分开谈明分歧、讲道理明法理、常回访防反复,将政策法规的“硬尺度”与“战友式”的温情沟通相结合,用质朴的乡音拉近距离,用共情的态度疏导情绪,让矛盾在“拉家常”中得到化解,成功调处多起积压多年的“老大难”“硬骨头”案件。
陈浩说:“这次调解的案子是村民张某和村委会的土地权属纠纷。争议的焦点是地头一块0.3亩多的土地。张某认为这是他承包地的一部分,已经确权。而村委会认为这块地因常年被弃耕,已成为草地,应属集体。我们在调解前做了充分准备工作,查找了征地地图、卫星图片、经管站确权图纸、坐标,进行反复对比,就这块地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广泛了解。我们抓住了三个关键点:一是现场测量,用数据说话。二是出示证件,靠法律明理。三是情理结合,促双方和解。我们充分理解村委会管理集体资产的责任心,也肯定了张某过去因大家走路而放弃耕作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法律事实的基础上,村委会同意将这块0.396亩土地的经营权归还给张某,纠纷圆满解决。”
专业素养是调解工作的底气。老兵调解员们坚持“先懂法再调解”,随身携带法律书籍自学充电,从“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镇里还联动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等力量,为调解工作提供专业支撑,确保每一起纠纷都能依法依规处理,切切实实从源头减少矛盾发生。
陈浩说:“这个案子的启示有三点:一是证件定纷争:农村工作,确权证就是定星盘,能省去大量口舌。二是现场出真相:我们老兵调解,腿勤是关键,到现场调解,真相永远在第一线。三是依法破难题:只要牢牢握住法律这个最硬的标尺,再复杂的矛盾也能找到突破口。我们‘老兵调解室’,就是要把法言法语变成乡亲们能听懂的实在话,把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
数据见证成效。“老兵调解室”自成立以来,双龙镇矛盾调解成功率较以往提升30%,成功率高达99%,大量矛盾被成功化解在基层,有效避免了升级为信访案件或诉讼。如今,双龙镇31个行政村中已有28个实现“零上访”,“有事好好说、遇事找法理”的文明新风,逐渐取代了“小事拖大、大事闹大”的旧俗,为当地移风易俗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基层环境。
从田间地头的土地争议到邻里间的鸡毛蒜皮,老兵调解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将“枫桥经验”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细节。这些脱下军装的“老兵”,正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一方平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