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岁杨绛的养生秘诀吃素、饮水都靠边站,真正重要的是这3点

发布时间:2025-10-27 16:59  浏览量:1

78岁的王阿姨在家门口与邻居们闲聊。有人说,要想活得长久,就一定得吃素;有人又强调多喝水才健康。

王阿姨却微微一笑:“105岁的杨绛先生可不是这样养生的!”这一番话,让身边的人都愣住了。难道百岁老人的“长寿之道”,真的与那些流行的健康守则完全不同?

杨绛,这位中国当代文化巨擘,105岁高龄离世,头脑清晰、行动自如。她的生活方式,始终带着超越时代的淡定与智慧。

为何她并未一味追求素食,也未执着多饮水,却能健康长寿、神采奕奕?她的秘诀,究竟藏在哪些日常细节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杨绛的养生哲学,看看所谓“吃素、饮水靠边站”的背后,真正重要的“3点”到底是什么。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一辈子都忽视了,你会是那个例外吗?

关于“吃素、饮水”的流行健康观念,到底适合所有人吗?很多人觉得必须管住嘴、多喝水才能活得久,但现实并非如此。

在过去几十年里,国外如哈佛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国内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曾针对长寿人群做过权威调查。

结果显示:饮食结构固然重要,但“单一饮食法”本身并非决定长寿的核心因素

就连杨绛老人本人也曾在多次回忆录中提到:自己既没有完全戒荤,也未强迫自己每天喝多少水,更重视遵循身体真实需求。

如今科学共识指出,吃素并非越多越好,反而过度素食易导致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缺乏,比如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不足等在极端素食者中更为常见。

盲目“猛灌水”也会扰乱体内电解质平衡,给心肾功能带来额外负担,尤其是老年人群体。

坚持松弛有序的生活节律。观察杨绛的一生,不难发现她生活极度自律而又不过度拘泥。她始终保持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但不让自己“为健康而健康”,一切顺其自然。

根据《家庭医学》等文献描述,杨绛晚景时无论再忙,每天都要花时间安静阅读、独处思考,不盲目熬夜、不沉迷电子产品。

医学界普遍认同,规律的生物钟可帮助内分泌系统稳定运行,使血压、血糖维持健康状态。一项国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每晚10点半前入睡的人群,中风和冠心病发病风险比晚睡者下降17.5%

用好“心态免疫力”这把钥匙。很多人没有注意,杨绛的心理素质极强,遇事不焦躁,总是淡然面对生活起伏。她曾自述:“有苦自知而不声张,任它风雨摇曳我自安。”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发布报告指出:良好心态与慢病发病关系密切,长期正向情绪可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15%以上

杨绛在数十年采访中几乎未见怨言,反而用写作、与亲朋的温和交流为自己调节情绪。拥有强大心理韧性的人,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均更加稳定

始终保持精神与兴趣的“年轻感”。你会发现,杨绛105岁的精神状态,远超许多同龄人甚至不少中年人。她没有“退休无聊症”,没有自我荒废,而是智力活动不停。

即便年高,她依旧笔耕不辍,编辑译著、每日坚持阅读。专家认为,持续的脑力训练是认知能力保护的秘诀

在北大一项近万名老年人的队列调查中,每周坚持学习/阅读/写作、参与兴趣爱好的人,认知退化风险降低高达41%

这里面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陷阱”:很多人极端追求饮食、身体锻炼,却忽视了“心脑健康”的养护。杨绛的百岁人生,再次印证:活到老,学到老,乐到老,才是真的长寿密码

科学松弛生活节律。

不必强迫极度早起或极端坚持某一套作息,但要避免长期熬夜或作息混乱。如果你的生物钟长期紊乱,建议每晚10点-11点入睡,并确保7小时左右高质量睡眠。

注重心理调适与情绪管理。

遇事别纠结,负面情绪及时疏导。可尝试冥想、深呼吸、老友聚会等,每周有意安排2-3次舒缓身心的小活动。但最重要的是培养你对生活的兴趣,不必完美,只要“糊涂一点”也并无大碍。

坚持兴趣与大脑活化训练。

不要让自己“没事做”成为常态。哪怕每天15分钟读报、写日记、下棋或涂鸦画画,都是对脑功能的滋养。

建议每周挑1-2项感兴趣的新活动尝试,哪怕只学会几个新的词汇、做一道新菜,日积月累,你的大脑和心情都会悄然改变。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杨绛的“长寿宝典”》家庭医学,2024

《世纪老人杨绛的健康长寿经验》家庭医学,2022

《百年人生的启示:杨绛的养生之道》健康世界,2023

《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报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