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国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对父子兵用“硒”密码书写科技兴农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27 16:31  浏览量:2

创新驱动发展,戎装再谱新篇。9月24日,第四届贵州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决赛在贵阳成功举办。本届大赛以“立创业创新潮头 展退役军人风采”为主题,由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各市(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及贵州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协办。赛事设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生活服务业、乡村振兴与综合类五个赛道,经市(州)初赛、省级决赛层层选拔,一批创新突出、带动性强的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展现了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转型不转志”的创业风貌与实干精神。

大赛不仅是项目竞技的舞台,更是资源对接的桥梁,有效促进了项目与资本、政策、服务的深度融合,助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营造全社会支持军创的良好氛围。

为进一步展现大赛丰硕成果与退役军人创业者的时代风采,特推出系列报道,聚焦获奖项目的创新亮点与发展故事,展现退役军人群体在贵州高质量发展中的硬核力量与使命担当。

在第四届贵州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中,贵州国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凭借“生物源甲基硒代半胱氨酸提取技术与运用”项目摘得新兴产业赛道一等奖。这个由两代退役军人掌舵的团队,用十年时间将“硒”从实验室推向市场,不仅破解了富硒农业“安全低效”的行业困局,更以“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为贵州硒产业升级注入硬核科技动能。

“父亲也曾在武警部队服役,教会我最珍贵的是‘敢啃硬骨头’的劲头;选择用科技为农业赋能,算是换了种方式继续‘保家卫国’。”贵州国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竣鸿说这话时,桌上摆着刚检测完的富硒刺梨汁样品——这项被他称为“植物源有机硒密码”的技术,正让越来越多富硒农产品贴上“安全高效”的新标签。

“生物源甲基硒代半胱氨酸提取技术”:让富硒农产品告别“吸收焦虑”与“安全隐忧”

“很多人知道补硒好,但怕买错、怕补了没用。”肖竣鸿拿起一个富硒鸡蛋解释,“传统富硒产品要么是无机硒(有毒性风险),要么是半有机硒(吸收率不到80%);我们的技术能让硒以100%纯植物有机形态存在,吸收率提升至90%以上,每批产品还能检测出‘零无机硒’——这才是真正能让消费者放心的富硒。”

“生物源甲基硒代半胱氨酸提取技术”——这项被称为“硒产业革命性突破”的技术,正是贵州国硒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团队名片:两代军人掌舵,科技兴农的“硒”路传承者

贵州国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是依托“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简称“国硒中心”)开展技术推广的创新型平台,国硒中心是由恩施德源集团和武汉轻工大学联合申报农业农村部,由农业农村部批复成立的国内唯一硒领域专业研发中心。

10月19日,在第十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主题活动全国硒区富硒产业发展交流会上,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同意,由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牵头发起的富硒产业链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联合体致力于汇聚富硒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各方力量,成为产业发展的枢纽,最终实现各环节质量协同提升,助推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联合体成员单位之一,为富硒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恩施德源的战略合作伙伴,贵州国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感与有荣焉,未来携手共进、协同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

“公司名字里的‘国硒’,既是‘国家硒产业’的责任,又是‘国硒中心’的背书,也是父亲‘国之所需,吾必赴之’的军人信念。”肖竣鸿介绍,父亲肖勇1987年入伍,服役于贵州省武警总队某支队,退役后虽转岗能源企业,却始终关注家乡硒资源开发;自己2014年高中毕业后入伍,在武警部队淬炼出“说干就干、干就干成”的执行力,退役后接过父亲的“硒”事业,十年间从“技术小白”成长为懂农业、懂市场的复合型管理者。

破解难题:直击富硒农业“安全低效”与“信任缺失”两大顽疾

“富硒农产品市场乱象丛生——有的农户用无机硒施肥,种出的产品有毒性风险;有的商家虚假宣传‘高硒’,实际含量不达标。”肖竣鸿坦言,这是他退伍后扎根硒产业的初心,“农民种了富硒产品卖不上价,消费者不敢买,问题根源在技术和信任。”

贵州国硒科技的破题路径很“实在”。技术端:用生物源提取技术让硒“纯植物化”。以核心原料堇叶碎米荠为例,其硒含量可达8000mg/kg,且通过专利技术提取的甲基硒代半胱氨酸,是小分子有机硒,吸收率是传统硒源的2——3倍;落地端:总结“易吸收、易实施、易结果”的“三易”标准。土壤无需改造,农户按技术包操作即可,用数据报告证明“种了就能增收”;信任端:联合国硒中心建立全流程追溯体系。每批产品附带“硒含量+无机硒未检出”双检测报告,让消费者“看得见安全”。

核心技术壁垒:全链条自主知识产权的“硬科技”

“我们的技术不是‘拍脑袋’,是10余年科研积累+落地验证的结果。”肖竣鸿翻开专利证书,语气里带着自豪,“目前我们有30余项专利,覆盖硒提取、转化、检测及应用全环节。比如从堇叶碎米荠中提取硒代半胱氨酸的方法,能有效提高硒形态转化率;还有‘植物源有机硒含量的检测方法’,能精准分离测定出有机硒。”

这份底气,更源于“国家队”的支撑。“国硒中心由曹福亮院士领衔和程水源教授带头的50余名博士专家团队致力于国家专利技术的研发,而我们则负责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富有机硒技术推广及技术服务业务。”肖竣鸿说,“就像父亲当年带新兵,既要教技术,更要传经验。

市场与应用前景:从“试验田”到“产业带”,千亿赛道跑出“加速度”

“去年和天刺力黔西南州安龙县分厂合作的刺梨基地,300亩扩到1800亩,农户人均增收4000元;黔东南州三穗县三穗鸭项目将让蛋鸭产蛋率提升15%,鸭蛋溢价超30%。”聊起落地成效,肖竣鸿打开手机相册,展示基地里农户采摘刺梨的场景,“有个老乡跟我说:‘以前种玉米一亩赚800,现在种富硒刺梨一亩赚3000,还不用愁销路!’这就是我们做农业的意义。”

市场端,贵州国硒科技已形成“B端+C端”双轨布局。B端:与天刺力、三穗鸭等龙头企业合作,输出技术标准与服务,助力产品升级; C端:推出富硒桑叶面条、富硒小米等20余款产品,通过电商与区域商超触达消费者。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刚把硒纳入功能声称体系,这是政策东风。”肖竣鸿透露,未来三年团队将打造“八大集群四十基地”,目标总产值突破5亿元,并计划将技术输出至全国富硒产区。

团队核心力量:两代军人传承,科技兴农的“执行铁军”

“父亲常说,‘当兵的要能扛枪,搞农业的要能扛事’。”肖竣鸿说,团队里不少骨干是退役战友,“有负责基地管理的,有搞技术研发的,大家身上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肖勇年近60岁仍每周扎进基地调研,他常说:“技术要接地气,得听种植农户的”。每当有农户反映技术实施操作复杂,他都亲自带着团队商议修改几版方案,直至易于农户理解操作。

“我十年间负责50余项农业技术项目,从技术实施到农户培训,每个环节都得亲力亲为,军人的执行力就是‘问题不过夜’。”肖竣鸿介绍说道:“而国硒中心研发专家团队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他们负责‘卡脖子’技术攻关,我们负责‘最后一公里’落地。”

未来规划与需求:从“1到N”,亟待销售渠道赋能

谈到公司将来的发展目标,肖竣鸿表示,一两年内的短期目标是将聚焦技术深化与服务扩容,扩大基地覆盖与销售渠道,让更多农户和消费者受益;长期目标是将“硒”从农业延伸到医疗,比如开发特医食品。肖竣鸿坦言,更长远的目标是不断把硒元素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而当前最缺的是销售渠道。“订单越多,服务基地能力越强,产业带动效应越明显。希望政府、资本能帮我们搭建销售平台,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不断为全面乡村振兴输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从军营到企业,从军营到田间,肖家父子用十年光阴诠释“退伍不褪色”的内涵:军人底色是“敢打硬仗”的执行力,科技兴农是“服务为民”的新战场。贵州国硒科技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创业项目的成功,更是一曲退役军人用科技赋能全面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正如肖竣鸿所言:“我们不仅要让富硒农产品更安全,更要让‘硒’的力量,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