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婚917万再婚303万,现在人咋不愿第一次结婚了?
发布时间:2025-10-28 15:23 浏览量:3
你最近参加婚礼了吗?是不是感觉身边结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反而听说谁谁再婚的消息变多了?前阵子国家统计局发了《中国统计年鉴2025》,里面2024年的结婚数据一出来,好多人看完都愣了。初婚人数才917.23万,这是这么多年来头一回跌破1000万。可另一边,再婚人数有303.88万,差不多每三个结婚的人里,就有一个是第二次或者更多次结婚。
你是不是也琢磨过,为啥现在年轻人宁愿单着,也不想结第一次婚?那些选择再婚的人,又图个啥?今天就用最实在的话,结合数据和身边人的真事儿,把这事儿说透,你心里那些疑问,说不定看完就明白了。
先把数据掰扯清楚,这些数不是瞎编的,都是国家统计的准数。2024年初婚917.23万,对比前一年2023年的1194万,一下少了270多万,降了两成还多。要是跟十年前比,2014年初婚人数是2287万,现在连当时的一半都不到。你想想,十年前身边随便一抓,就能碰到好几个准备结第一次婚的朋友,现在呢,二十七八、三十来岁没结婚的,一抓一大把。
再看再婚的数据,303.88万,看着不如初婚多,但要是算比例,2024年全国结婚总人数(初婚加再婚,再婚按两人算)差不多1524万,再婚的人占比快到五分之二了。而且这几年再婚人数一年比一年多,2021年才245万,2023年281万,2024年直接破了300万,涨得挺明显。
为啥初婚的人越来越少?不是年轻人不想谈恋爱,是真不敢轻易迈过“结婚”这道坎。我先说说最根本的原因,是适婚的年轻人本来就少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人口的丁金宏教授说过,现在结第一次婚的主力是25到30岁的人,这些人大多是2000年前后出生的。2000年到2005年,每年新生儿也就1000多万,最多的一年1700万,可80年代那会儿,每年新生儿都有2000多万,最多的时候快3000万。基数少了,初婚人数自然就少,这是绕不开的事儿。
但更让年轻人犯怵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压力。我邻居家女儿小敏,98年的,在苏州做客服,一个月工资七千多。她跟我吐槽,不是不想找对象结婚,是结不起。她租个单间一个月两千五,吃饭一个月一千五,再加上水电费、买衣服、偶尔跟朋友吃饭,一个月下来根本存不下钱。去年她处过一个对象,两人聊到结婚,男方说家里只能凑出十万首付,剩下的房贷每个月得还四千多。小敏算了算,两人工资加起来一万五,扣了房贷、房租、生活费,基本没剩的,更别说以后养孩子。她跟我说,一想到结婚后要天天算着钱过日子,连买杯奶茶都得犹豫,就觉得还不如一个人过,至少不用担这么大压力。
还有就是现在年轻人的想法变了,不再觉得“到年龄就必须结婚”。我同事老陈的儿子,29岁,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工资不低,人也精神,可就是不着急结婚。老陈天天催,儿子就说,结婚又不是任务,得两个人过得比一个人舒服才结。他现在一个人住,下班健身、周末跟朋友打球露营,想买啥不用跟人商量,过得挺自在。他说见过太多朋友结婚后,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儿吵架,要么为了谁洗碗,要么为了过年回谁家,好好的感情都磨没了,还不如先把自己的日子过明白。
2024年还有个小插曲,不少老人说这年是“无春年”,就是立春在年前,觉得不适合结婚,有些本打算结第一次婚的年轻人,就听家里的话把日子推到了2025年。不过丁金宏教授也说了,这只是小影响,初婚人数下降是长期趋势,不是靠一个“好年份”就能拉回来的。
再说说再婚人数上涨这事儿,其实不是说第一次婚姻不好,反而是现在人对婚姻更清醒了。以前要是离婚,别人会说三道四,觉得这人“有问题”,现在大家看得开了,过不下去就分开,遇到合适的再在一起,很正常。
我家小区门口开水果店的刘姐,45岁,去年再婚了。她前一段婚姻过了12年,跟前夫天天为了钱、为了孩子教育吵架,后来两人都觉得累,就和平离婚了。离婚后她自己盘了个小水果店,每天进货、卖货,虽然累,但不用看谁脸色,慢慢把日子理顺了。前年她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对方也是离婚的,开个小维修店。两人都经历过婚姻,知道咋包容对方,刘姐忙的时候,老公会来店里帮着看店;老公店里缺人手,刘姐也会早点关店去搭把手。刘姐跟我说,第一次结婚的时候,啥也不懂,就觉得“到年龄了该结”,稀里糊涂就嫁了;这次再婚,是真的觉得两个人合得来,能互相帮衬,日子过得踏实,不用凑活。
数据里还有个有意思的点,2024年广东的结婚相关人数是全国最多的,初婚83.19万人,再婚19.19万人,加起来比好多省份都多。为啥是广东?因为广东年轻人多,不光本地年轻人,还有好多从外地来打工、上学的,这些人大多是20到35岁的适婚年龄,不管是初婚还是再婚,需求都比别的地方大。而且广东这边的观念也相对开放,对离婚、再婚没那么多偏见,大家更在意自己过得舒不舒服。
那面对初婚少、再婚多的情况,就没啥办法让年轻人敢结婚,让想再婚的人过得更好吗?其实有的,关键是解决大家的顾虑。
对年轻人来说,不用被“初婚人数下降”的数据吓住。结婚不是必答题,不是别人结你就得结。要是现在没条件,先好好搞工作、攒点钱,把自己的小日子过稳了,以后遇到合适的人,结婚也更有底气。就像小敏,她现在攒钱准备在老家先买个小房子,她说等有了自己的房子,哪怕以后结婚,也不用因为房贷压力太大,心里踏实很多。
对家里催婚的长辈来说,也别太急着逼孩子。多听听孩子的难处,他们不是不想结婚,是怕结婚后过得不好。理解他们的压力,比天天念叨“你都多大了还不结婚”管用多了。
对想再婚的人来说,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像刘姐那样,想清楚自己要啥,找个能互相理解、互相帮衬的人,比凑活过日子强。不用觉得“再婚丢人”,现在这事儿太常见了,自己过得舒服才最重要。
从社会层面来说,也得帮年轻人减轻点压力。比如房价能不能稳一点,育儿成本能不能降一点,让年轻人不用为了结婚,把自己逼得太紧。丁金宏教授也说,只有让年轻人觉得“结婚能让日子更好过”,而不是“结婚是负担”,他们才会愿意结第一次婚,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但慢慢调整,总会有改变。
最后问你几个实在问题,你身边25到30岁的年轻人,大多是没结婚,还是已经结了第一次婚?他们没结婚,是因为没钱,还是觉得一个人过挺好?你身边有再婚的朋友吗?他们过得比第一次结婚时好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