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Pre-B轮3亿融资 松延动力如何把机器人价格降至9998元?
发布时间:2025-10-28 18:04 浏览量:2
【亿邦原创】日前,人形机器人企业松延动力宣布完成近3亿元Pre-B轮融资,由方广资本领投,祥峰投资、中车转型升级基金、聚合资本、东方嘉富、央视融媒体基金、嘉道资本、宽桥恒松等一众知名机构跟投。
10月23日晚8点,松延动力的“Bumi小布米”人形机器人上架京东,定价9998元,一小时百台售出,2天内首批500台售罄。这款机器人高94cm、重约12kg,拥有超过21个自由度,能灵活实现行走、奔跑和舞蹈等复杂动作,并集成了流畅的语音交互与零门槛的图形化编程功能。据官方介绍,小布米被定位为一个提供情绪价值与教育启蒙的家庭伙伴,旨在陪伴儿童成长、激发创造力,并成为连接两代人情感的科技媒介。
“人形机器人本质是塑料、铝、铁、铜线、磁铁加芯片,它本身不该那么贵。”在媒体沟通会上,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表示。他认为,机器人还有很大的降本空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是提高零部件自研比例。 “松延动力将会持续努力去做垂直整合。“姜哲源坦言,“不同于其他机器人公司在采购计算开发板或核心板,我们在主控电路层面是直接采购的计算芯片,自己做核心板。”这种垂直整合的模式一旦成熟,便能最大程度地将成本内化,避免外部采购的层层溢价,并保证软硬件的深度协同优化,从而榨干每一分性能。
其次是材料与结构的变革。 传统人形机器人为追求高动态性能,普遍采用昂贵的航空铝甚至钛合金作为机身材料,这直接推高了成本。“小布米”则反其道而行之,大量使用复合材料。这并非简单的“塑料化”降级,而是基于深刻的工程理解进行的“彻底革新”。姜哲源解释,团队对结构设计进行了全面优化,“部分部位用金属加强,其他用复合材料”,在保证核心强度的前提下,实现了12kg的极致轻量化。重量的降低,能进一步带动成本的降低,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最后,充分利用中国供应链优势。当前,松延动力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几乎达到100%,以“大脑”芯片为例,松延此前的产品选用了国产的瑞芯微RK3588S,理由清晰而务实:成本可控(单片数十美金)、生态成熟(RKNN推理框架和文档齐全)、性能足够(四核A76+四核A55的CPU及6TOPS的AI算力)。“小布米”沿用了这一思路,选择了另一款RK系芯片。
在产品交付层面,松延已有明确规划:北京工厂单月交付能力已超200台,常州工厂一期预计在2025年12月达成单月300台的交付能力。这意味着到年底,其月交付能力将达到500台。这还不是全部,一个规划产能500台/月的三号工厂也在筹备中。届时合计交付能力将超1000台/月。
姜哲源表示,目前,交付中最大的困难仍来自供应链,“一部分零部件依赖外采,外采供应商供货压力大。”同时,他也将99%的交付问题归结为设计问题,通过优化产线设计,让“任何人来都不用怎么学、不用特别仔细,上来就能装”,将压力留在设计端。这种对生产细节的极致追求,恰恰是规模化制造的关键。
领投方方广资本表示,松延动力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同时做对了三件事。技术上,运动控制和交互能力足够前沿;产品上,用万元级定价一举击穿市场;商业上,借此形成了“市场收入驱动技术迭代”的快速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