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最美河谷伊犁 千年前的军事跳板,今日面向欧亚的西大门
发布时间:2025-10-28 19:12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他是被活埋的。
伊犁失守后,清军主帅策楞被叛军杀死,尸体被填进土坑。
那时候的伊犁,刚被清军攻下没几年,主力部队撤了,留下的只是些兵力不多的守军。
准噶尔残部趁虚而入,反扑得极狠。
这事儿传到东边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以为,西北又要乱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奔溃的战局,竟然成了清军彻底平定准噶尔的前奏。
而那个后来带队杀出重围的将军——兆惠,居然把大半个新疆都走了一遍。
那会儿是1758年。
兆惠当时已经五十多岁,照理说早该退下来了。
他是康熙年间满洲镶蓝旗人,祖上是军功起家,自己也跟着打了一辈子仗。
乾隆登基后,开始动真格要解决西北的问题,兆惠就被重新启用。
伊犁失陷后,他临危受命,从巴里坤出发,带着一支援军赶往伊犁方向。
可刚进山口,就发现情况不对。
敌人早就布好口袋。
他带的兵远不如敌人多,补给跟不上。
可他没退,也没绕路,而是硬生生选了条最难走的路线,穿越天山南北,最终从塔城方向突围。
有人说他是疯了,也有人说他是拼命救兵。
可他自己没说什么,只留下一句话:“不敢辱命。”
那一路,冻死人、饿死人、掉队的数不清。
他把最好的马让给伤兵,自己坐骆驼。
夜里点火做饭都不敢用柴火,全靠牛粪。
有次敌军追得太紧,他干脆把粮草堆点了火,自己带着亲兵往反方向逃。
等敌人追过去,他再转回来接主力。
那段时间几乎没人知道他在哪里,偶尔听到消息也是支离破碎的。
乾隆问过好几次,“兆惠可安?”
等到他终于带着残兵走出山口、抵达塔尔巴哈台的时候,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人。
可就是这支残军,后来成了清军反攻的骨干。
再说伊犁,当时被准噶尔反攻后,清朝也没立刻反击。
因为东南沿海也不太平,乾隆还在调兵遣将,筹钱筹粮。
那时候的新疆,对很多人来说,既远又难,不如干脆不要了。
可乾隆没放弃。
兆惠撤出来后,清军开始集结新一轮的攻势。
两年之后,清军重新攻入伊犁,彻底击溃准噶尔残部。
可还没等人松口气,新的麻烦又来了。
俄国人趁火打劫,在清军还没来得及布防时,占了伊犁大部分地区。
说是“临时接管”,结果一待就是十年。
这事儿朝廷很头疼。
打吧,南边还有事,兵力不够;谈吧,俄国人根本不松口。
朝廷派了几拨人谈判都没结果,最后是曾纪泽——曾国藩的儿子,亲自跑到圣彼得堡,带着清军收复南疆的战绩,才压住俄国的气焰。
谈了整整四年,签下《伊犁条约》,俄国才愿意撤兵。
虽然伊犁西部一些地区没能拿回来,但伊犁城和主要河谷地带,总算是回来了。
从准噶尔反扑,到清军收复,再到俄国撤军,这中间整整二十年。
说起来简单,但这二十年里,几乎每一步都走得惊险。
兆惠的撤退、曾纪泽的谈判、前线将士的牺牲、后方财政的吃紧,以及乾隆的坚持,全都拧在一起。
伊犁守住了,也留下了代价。
后来伊犁设府,设营,屯田,修路。
再往后几十年,新疆开始通邮通商,成了清朝在西北最重要的门户。
再后来,左宗棠西征的时候,走的路线里就包括伊犁方向。
那时候新疆又出了事——南疆被阿古柏侵占,清廷一度想放弃,但左宗棠坚持出兵。
左宗棠那次出征,是带着棺材走的。
不是说他真要死,而是为了表明:这事不成,他也不打算活了。
军费不够,他去各省借;武器不够,他自己建兵工厂。
他带的部队,装备是当时最先进的。
一路打下来,几乎没怎么停。
不光把南疆拿回来了,还在霍尔果斯对面,把俄国人也吓住了。
当时俄国人本来还想再拖一拖,结果看到清军来势汹汹,立刻软了。
外交桌上不再强硬,条约也松了口。
从那以后,伊犁就再没被人这样拿走过。
参考资料: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金启孮,《新疆古代史纲要》,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三联书店,2011年。
陆键东,《左宗棠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郑天挺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清朝与沙俄关系卷》,中华书局,1981年。